回顾与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格局_军事历史论文

回顾与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格局_军事历史论文

回顾与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亚格局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世界大战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格局的演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景呈现出截然相背的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主要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迅速发展为全面战争的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有关国家的共同努力,逐渐出现了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格局。如果说前者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的话,那么,后者则给我们提供了众多的有益经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东亚格局我们已经做过分析(见《上 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这里重点回顾与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格局的演变,以期为维持东亚地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提供某些历史借鉴。

一、战后东亚格局的演变

东亚地区无论是在地缘政治还是在经济资源方面历来都是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更是成为大国矛盾和利益的集中区和交汇点,各种经济、军事和政治关系错综复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将近50年的东亚格局及其走向,如果按照并不十分贴切的方式来划分,大致可以分1→2→3→4→多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一方独霸(1945-1949年)。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亚地区除朝鲜半岛分为南北两半分别由美苏进驻外,并不存在欧洲那样东西方两大势力对峙的局面。战败国日本除北方四岛外全部为美国单独占领,美国对日本和太平洋实行完全控制。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也基本上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根据1945年2月雅尔塔密约协定,由美国采取步骤就外蒙独立、大连港旅顺口和中长铁路等问题取得蒋介石政府的认同,把所谓中国问题交由美国处理。苏联表示,不愿中国内部意见分歧激化或发生内战,有关中国重建的工作交由美国作主。

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以镇压在抗日战争中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中美航空协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通过这些协定和条约,美国在中国取得了领土权、领空权、航海权、内河航运权、铁路管理权、农业投资权、财政和海关管理权等一系列军事、外交和司法方面的特权。

这一时期,苏联仅在东北亚局部地区,即朝鲜北部、外蒙、中国东北、日本北方四岛拥有一定势力。美苏两极格局在东亚并不明显,东亚地区基本上由 美国单独控制。

第二个发展阶段:两方对抗(1949-1970年)。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对美国独霸东亚的沉重打击,它改变了东亚和整个亚洲的面貌,从此,苏联改变对中国怀疑、观望的态度,从道义上支持到实际上援助。1949的10月2日,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2月16日毛泽东应邀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莫斯科访问,并于次年2月1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美国对新中国的成立和苏联的举动极为敌视,遂把满腹仇恨倾注于新中国,对中国展开了所谓“遏制”战略,联合了一些中国邻近国家建立了从北到南的遏制中国的新月形军事包围圈。美国先后同泰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同菲律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澳新美安全条约,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美国为了拼凑“东北亚防御联盟”,在1953年和1954年,同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缔结所谓“共同防御条约”。

于是,美国对苏冷战和对抗在东亚表现为和中国的激烈矛盾。这在朝鲜战场和台湾问题等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第三个发展阶段:三角关系(1970-1980年)。50年代后半期中苏两党的分歧日益扩大,赫鲁晓夫及其后继人于1960年把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领域,进而导致1969年边境的流血冲突。

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在东亚虽然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但是中国得到朝鲜的理解和同情,中国站在广大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一边,在东亚和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反对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国在东亚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中美关系缓解后,在东亚出现了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正如罗伯特·斯卡拉曼诺所说:“美苏中三国的三角关系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很少有象在这个地区那样作用重大。”②

当然,所谓三角关系,只是个大体上的说法。其实,这十年间,日本、朝鲜和韩国的影响也明显地增大了,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和组织力量。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国的回旋余地大为增加。日本意识到东亚格局的变化,遂抢先与中国实现邦交关系正常化,力图施展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个发展阶段:四边平衡(1980-1990年)。日本在快速实现经济腾飞之后,逐渐上升为东亚地区一支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东亚地区的中、美、苏三角关系日益失去原来的政治战略意义。出现了四国六方关系(美苏、美日、苏日、中美、中苏、中日)均衡发展,东亚格局开始展露出和平发展的端倪。

1981年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宣称,80年代的日本继明治维新和战后复兴的第一、第二次远航之后开始了“第三次远航”,日本将通过增强其综合国力来寻求发挥并确立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中曾根上台之后推行和 发展了这一战略。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由于日本政治上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力图改善与美国的“主仆”外交关系,从而导致日美矛盾上升。

中国、美国和苏联在80年代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都在较大程度上调整了在东亚的政策。80年代东亚呈现出四边平衡的格局。

第五个发展阶段:多国协调(1990年以来)。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联邦等11个共和国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协定书,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虽然还具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巨大潜力,但由于国内经济萧条和政治冲突,其在东亚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一时尚难发挥。

美国在苏联解体后着手调整过去为遏制苏联而建立的“前沿防御”体系,开始谋求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东亚新秩序。日本由于苏联的解体和对俄关系的改善,开始以经济为后盾,加快了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步伐。

苏联解体后,东亚地区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在过去一直是两极在东亚冷战的焦点,被称为“冷战的冰块”,现在这个冰块终于融化了。1990年9月和1992年8月韩俄、韩中关系正常化,标志着东亚地区的冷战结构已经崩溃。与此同时,朝鲜与美国和日本也在加紧建交谈判,力图早日使朝美、朝日关系正常化。这样,自1974年以来就被人们提出和主张的中苏承认韩国、美日承认朝鲜的“交叉承认”正在实现。1991年9月朝鲜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同年12月13日朝鲜半岛北南双方总理在汉城签署了《关于北南和解、互不侵犯与合作交流协议书》,不久,双方在板门店又签署了《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经过双方法律批准程序,该宣言已于1992年2月正式生效。这些标志着朝鲜半岛半个世纪以来相互对抗的军事对峙的局面开始缓解。东亚出现了多极协调的格局。

二、东亚格局演变的反思

东亚格局演变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有必然性因素,也有偶然性因素;有国际性因素,也有地区性因素;有国内政治因素,也有国际政治因素。如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的破产与中美关系的改善、新中国的成立与中苏关系的变化、日本的崛起与美日矛盾的加剧、朝韩的稳定与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苏联的解体与雅尔塔体系的终结等等。其核心是霸权力量与反霸权力量的变化与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在军事和经济领域里建立了以其霸主地位为基础的世界体系。它叫喊“二十世纪是美国世纪”,任意颐指气使。它想在东亚取得“太上皇”地位,对各国发号施令。这最典型地表现在美国的对华和对日政策上。

战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和两种前途的生死斗争。中国共产党反对分裂,反对内战,主张建立“联合政府”造福于人民。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却依仗美国,制造内战,竭力反共反人民。这时如果美国尊重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将“两碗水端平”,真心促进和谈成功,东亚的国际关系史势必要重写。然而,中国政治和平发展之途被推行霸权主义的美国截断了。当时,美国一面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另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和“调处”骗局,妄图不战而胜。

在赫尔利的“和谈”阴谋和马歇尔的”调处”骗局相继破产以后,1946年6月,在美国的幕后支持和操纵下,蒋介石撕毁一切协议,悍然发动了大规模的全面内战。蒋介石挑起内战和投靠美国的卖国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国共产党以革命的两手对付美蒋的反革命两手,取得节节胜利,力量迅速壮大。1947年秋,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面对蒋管区普遍的失败主义和绝望情绪以及不断加深的政治经济危机,美国决策集团一筹莫展,举棋不定。以共和党众议员周以德为代表的“中国集团”主张美国对外政策以亚洲为重点,争取在亚洲取胜,认为“如果中国沦陷,整个亚洲也将随之陷落”。而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马歇尔则主张优先援助欧洲。他们感到美国不可能象对待希腊那样对待中国,因为中国的领土是希腊的45倍,人口比希腊多85倍。如果要把中国变成希腊,那至少要派出几百万美国军队和花掉几十亿美元,但这是美国力不从心的。而且,即使这样,也可能遭到失败。但是,美国决不甘心放弃中国。美国下决心对蒋介石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杜鲁门1948年2月8日把总额5亿7千万美元的援蒋法案提交国会。4月2日,国会能过了“一九四八年的援华法案”。

美援并不能挽救奄奄一息的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空前规模的“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的主力部队丧失殆尽,美国称霸中国的企图连同其支持的蒋介石政府败局已定。

在中国革命将要取得最终胜利时,从1949年3月起,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暗示了一种和解政策,即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断绝与蒋介石的关系并不再援蒋,新中国就愿意和它建立外交关系,这自然包括美国在内。在1949年5月和6月,当时任天津军管会外事组组长的黄华奉毛泽东的指示前去会见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黄华曾是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执教时的学生。这是为了寻求与美国谈判并在外交上获得美国承认的可能性③。但是美国不作出积极反应,司徒雷登于7月1日正式接到国务卿艾奇逊的电报,令其拒绝与中共要人接触。于是《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慎重地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当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倒向苏联一边还有别的原因,例如意识形态背景、美苏不断升级和扩大的冷战等。

如果说建国初期中苏友好同盟关系的建立是基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美国的巨大压力,具有历史的合理性,那么,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使原有的中苏同盟关系随之急剧恶化也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在日本战败投降和盟军进驻日本之后,麦克阿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法令,例如逮捕了东条英机等战犯,完全解除了日本军队的武装,废除了军事机构,解散了军国主义团体;整肃了一些支持战争的公职人员,废除了思想警察和政治警察,赋予妇女以参政之权,允许组织工会;随后又采取了教育改革、土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制定宪法等措施。美国这些举措的目的决不是为了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945年11月,美国政府给麦克阿瑟总部的指示中写得很明白:“该司令官对于日本经济的复兴或加强不负任何责任。”④美国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使日本资本主义与自己一体化并使之处于从属的地位”⑤。

但是,美国的这种政策在实施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转变,这种转变经历了若干不同的阶段,即从摧毁到限制;从限制到稳定;从稳定到扶植。这是同美国霸权主义野心的驱使有关的。面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决策层感到一个弱小的日本虽然听命和依附于自己,但是不足以对抗和遏制共产主义。于是,着手扶植日本的发展。1950年日美开始讨论媾和问题时,美国甚至主张日本重整军备,以达到即在亚洲对抗共产主义又减轻美国的负担的目的。但是,当时日本决策层反对重整军备论,而把经济复兴作为优先目标来考虑。这样,在美国的保护、援助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特需”的强大刺激下,日本经济很快就实现了腾飞。对此,吉田茂曾经明确指出:“如果过早地重整军备,也许没有所谓令人惊奇的日本经济的发展。”⑥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日美矛盾,那只能说美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可能是一切妄想称霸全球的国家的必然遭遇。

三、问题与前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亚格局虽然经历了许多重大变化,但由于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排除干扰,加强合作,东亚格局从总体上看正朝着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方向发展。90年代的东亚格局出现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新变化。由于朝鲜半岛“冷战冰块”的融化,推进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确立东亚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但是,人们也不难看到,在未来东亚格局的各国关系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先看美日关系。美日矛盾自90年代以来日益加剧,这将直接影响未来东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冷战体制崩溃后,美日两国间十多年的同盟关系失去了主要对手,也失去了联合的纽带,美日联盟的基础削弱了。与此同时,以前被军事和政治联盟关系掩盖的两国经济贸易摩擦越发突现出来,而且还将加深,短期内似乎难以根本解决。更深层次的冲突来自日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而使美日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出现正面冲撞,这种地缘政治意义上的矛盾是根深蒂固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人预测美日之间可能爆发巨大的冲突。

继看俄日关系。俄国和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争夺已经积怨长久。虽然现在日本为成为政治大国谋求俄罗斯的支持,俄罗斯为摆脱危机和发展经济渴望日本的援助,彼此关系上出现某些改善的迹象,但是它们之间现实存在的领土等问题,由于双方的立场不易趋同而难以解决。即使解决之后,两个老对手在东北亚的竞争仍将引发新的问题。

再看中美关系。在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已有些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麻烦。中苏关系恶化后,美国曾打过中国牌抗衡苏联,而冷战结束打破了原有的三角均衡格局。在短视的美国政治家们看来,似乎中国对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力相对缩小了。因而,美国一再违反中美两国联合公报的精神,公然向台湾出售武器,老是把最惠国待遇与所谓人权状况之类莫名其妙的问题挂钩并大肆干涉中国内政。这些都将危及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将影响到美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关系。

还有朝鲜半岛、朝、韩两国以及这两国与东亚各国乃至与美国的关系,在未来发展中,诸多的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潜伏着一些问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问题既然客观存在,就应寻求各国均能接受的办法加以解决,决不能施诸武力,也不能以霸权主义相威胁。否则,势必导致矛盾的激化和东亚格局的动荡。因此,为了维持东亚地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建立东亚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谨记以下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一,必须反对一切大国霸权主义,反对任何侵略和干涉行径。美国在战后对中国、朝鲜和越南的侵略和干涉,都遭到了东亚地区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的坚决打击,最后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今天东亚各国仍要对喜欢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美国保持高度警惕。现在“日本正在扩大自己的政治范围,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⑦。日本有些人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右翼军国主义分子活动猖獗,企图重新称霸东亚,这种危险动向,已引起日本人民和东亚各国人民的警惕。日本决策层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任何企图称霸东亚的行为都必将遭到各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和坚决打击。

第二,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一切建立军事同盟关系的作法。战后日美军事同盟和其它各国同盟,以及中苏友好同盟都是冷战格局的产物,都是不正常的国际关系。事实上,同盟关系只会加剧对抗,导致冲突和战争。只有东亚各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东亚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共同繁荣才会得到保障。

第三,必须充分利用东亚各国之间的互补优势,加强互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和繁荣。中日之间、俄日之间、朝鲜和韩国之间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不同都存在着广泛合作的前景。事实上,最近几年东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势头正是各国加强经济合作的结果。现在已经提出许多东亚地区合作的模式和构想,例如“东北亚经济区”、“黄海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1991年10月,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支持下,中国、俄国、朝鲜半岛北南双方、日本和蒙古在平壤召开会议,就合作开发图门江三角洲达成协议,将在这里最终建立一个多国经济合作区。这是一个吉祥的好兆头。

第四,建立东亚政治经济新秩序,就必须在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上,谋求确立东亚地区各个国家之间的均衡关系。战后东亚格局的转变就是这种均衡关系逐步形成的过程。正是这种均衡关系引道东亚格局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有利于确保东亚格局的长期和平和稳定,并使东亚格局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这正是东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普遍要求。

如今,在我们这个多事的地球上,唯东亚风景独好。将来,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潮中,东亚必将通过连带性发展而锦上添花。

注释:

①1994年8月1日至5日,“东亚连带性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地域研究所举行。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和中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本文系作者在会上的主题报告。该报告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郭定平讲师的诸多帮助。

②罗伯特·斯尤拉皮诺著《亚洲及其前途》第1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7月。

③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2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日。

④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第53页,第69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7月。

⑤乔恩·哈利戴著《日本资本主义政治史》第26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3月。

⑥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第53页,第69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7月。

⑦罗伯物·期尤拉皮诺著《亚洲的未来》第70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1月。

标签:;  ;  ;  ;  ;  ;  ;  ;  ;  ;  ;  

回顾与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格局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