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井研县黄钵乡初级中学校 613100
如今许多学生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相应的美感。“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课程体现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让学生有所得(求真),在传递人生智慧中让学生有所悟(启智),在激发积极情感中让学生有所感(怡情),在塑造理想信念中让学生有所求(悟善)。
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有意识的渗透美、创造美,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以美导真、以美悟善、以美启智、以美怡情,让学生形成美的智慧、美的情操和美的品格,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道德品质。
一、以美导真——课堂教学的形式美变抽象为形象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时政教育等许多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容易采用说教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以美导真,就是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丰富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在美感中求取真知,把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
比如教师采用展览、竞赛、演讲、表演、征文、手抄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照片、图表、录像、课件、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激发美趣,体会美感;或者通过辨论、探究、研讨等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和鲜活、合作、参与的形式,改变思想教育呆板、单调、枯燥的固有形象,给学生创造发现美的机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从而获取真知。
二、以美悟善——生动温馨的语言美化腐朽为神奇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教师就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引路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无不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的思想觉悟、知识才干、情感意志、作风行为等,将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
所以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展示师者师德之美,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崇高道德情操,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其次,教师生动温馨的语言能够启发形象思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美,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热爱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培养高尚情操。
再次,教师用自己的美好的师德、靓丽的形象,教会学生认识美、辨别丑,从而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以美启智——课程内容的内涵美从已知推未知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内容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勤奋学习。学生的热爱就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美的发现、欣赏与追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突出“学生生活”、“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三条主线和四个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把教材当作风景,善于抓住教材的美,因势利导,触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和探寻课程内外的知识,开启学生的由已知推及未知的智慧之旅。
“审美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一单元,教材就用一首歌颂青春的散文诗开篇,教师利用好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走进诗意的青春,关注自身的成长;七下第三课《青春的证明》,题目就充满了诗的意境美,教师因势利导,吸引学生放飞梦想,走向自信自强。
四、以美怡情——情知交融的美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方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情感相通、情感交融,做到配合默契、教学相长。而课堂情知交融的美,可以让学生因美而动情,由动情而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学生由道德认知走向道德情感,由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法治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一条重要主线,而法治教育讲究法理,注重抽象思维。教师就要做到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丰富实质性内容,加强针对性讲解,要讲法理和法律知识,又要注重结合案事例进行生动直观阐释,做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多采取平等式、互动性、启发式交流教育,防止教育方式刻板、方法单一,充分利用教材的人性美和教育方法的情感美触动学生,由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制造情感共鸣,引导道德情感,丰富理性知识。改变由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学,变成师生相互交流感情, 在感情的碰撞中求真、悟善、启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绝大多数哲人,以及最伟大的人物,都通过对美的欣赏和沉思来补偿学校教育,并获得智慧 ——蒙恬。”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更是美的播种者,美的幼芽的呵护者。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美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心田,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形式和内容滋养学生,努力让学生能开出灿烂的“真”、“善”之花。
论文作者:周秦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课程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