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在盆底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刘卫平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 223001

摘要:目的:对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在盆底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术式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恢复良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无复发,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00%,以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在盆底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有效优化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复发率。

关键词: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传统术式;盆底障碍性疾病;应用价值

盆底障碍性疾病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病,指盆底支持组织松弛导致的盆地功能异常[1],患者常以阴道松弛、性生活不和谐、腰骶酸痛、排便困难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和表现,可严重降低患者的质量。传统多采用阴道后壁膨出修补术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且术后易复发[2]。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为对象,分析探讨了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在盆底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4.72±7.13)岁,病程0.6-31.3年,平均病程(22.78±4.17)年;对照组25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3.93±7.04)岁,病程0.6-31.8年,平均病程(22.39±4.28)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相关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术式治疗,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若患者伴有宫颈糜烂、重度脱垂、阴道后壁膨出等症状,则先行阴式子宫切除术[3]切除患者子宫,同时对阴道前壁脱垂者行阴道前壁修补术;阴道外口后联合皮肤处行1.5-2.5cm切口,对Ⅱ度陈旧裂伤进行修剪;将阴道后壁顶点切开,取出多余粘膜组织;紧缩缝合直肠阴道纵隔,缝合成功后将会阴部位皮肤缝合。

观察组患者接受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4]的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对症施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壁修补术等,若患者伴有阴道后壁脱垂,则选用盆底筋膜缝合术联合阴道后壁组织自体移植术;两把鼠齿钳夹持患者两侧小阴唇的下端,剪开鼠齿钳间皮肤黏膜底边与顶点的交界处,形成倒三角形切口;将患者黏膜以及黏膜下方的阴道直肠筋膜层全层切开,人为制造三角形桥体;将两侧阴道黏膜锐性分离,桥体0.5 cm左右;使用单极电凝热透法破坏桥体阴道黏膜,形成粗糙面;选用3.0可吸收线缝合“桥体”黏膜,再选用1号可吸收线对患者的阴道后壁黏膜进行连续缝合。

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随访期间内,患者病情复发情况、好转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并经整理后的数据放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患者复发率用(n,%)表示,并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随访3个月内,25例观察组患者无复发,25例对照组患者中,复发3例,复发率为12.00%,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均未膀胱损伤或直肠损伤,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未形成血肿;两组患者均无患者出现阴道壁膨出现象,患者下坠感、下阴部异物等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好转,可正常排便,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讨论

年龄、阴道分娩、退化、创伤等因素都可导致盆底障碍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本病是导致女性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患者因接受积极有效的治疗。现代观点认为[5],盆底的平衡依赖于宫颈环,盆底“吊床”以及盆底的支持,任一支持遭到破坏,都可导致盆底失衡。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即利用患者自体组织(膨出阴道黏膜)对阴道直肠筋膜进行加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盆底支持结构的重建,同时手术严格遵循不剥离膨出黏膜、微创等原则,因此对患者神经、阴道黏膜血管的损伤均较小,可有效保持患者阴道黏膜的完整性,患者术后恢复快、性生活不受影响。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接受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接受传统术式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无患者复发,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12.00%,两组患者复发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

综上所述,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在盆底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安全可靠,相较于传统术式,手术时间更短、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可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董春莲.桥式缝合术应用于盆底障碍性疾病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8):277.

[2]杨志娟,陈华,李际春等.三种修补术在阴道后壁脱垂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8):926-928.

[3]贾芸,刘萍.经阴道行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与传统术式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7):2817-2818.

[4]殷乐群.自体组织“桥”式修补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观察[J].医药与保健,2014,(6):35-35,41.

[5]徐敏娟,王建中,邹向红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改良术式的临床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2):225-226.

论文作者:刘卫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  ;  ;  ;  ;  ;  ;  ;  

探讨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在盆底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刘卫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