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胡先彬 周激通讯作者 叶明琴 王棱

四川洲际胃肠肛门病医院麻醉科 610045

【摘要】目的:对罗哌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患者108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临床麻醉中取0.25%罗哌卡因,观察组给予0.2%罗哌卡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疼痛情况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6h,两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以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术后2h、术后4h、术后6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3.7%(2/54)与对照组5.6%(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麻醉中取0.2%罗哌卡因应用,麻醉效果较好,且在镇痛效果上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麻醉;镇痛;罗哌卡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opivacaine in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effect. Methods: 108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 selected hospital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of 54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0.25% ropivacaine anesthesia,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0.2% ropivacaine,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nesthesia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pain. Results: after 6h,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P > 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consciousness recovery, spontaneous breathing recovery and extubation Time comparison,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Postoperative 1H, postoperative 2h, postoperative 4h, postoperative 6h V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3.7% (2/54) and control group (5.6% 3/54)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0.2% ropivacaine used in clinical anesthesia, anesthesia effect is good, and the obvious analgesic effect,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hould b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clinical anesthesia; analgesia; ropivacaine

作为临床麻醉常见药物,罗哌卡因可纳入酰胺类药物范畴,相比传统麻醉用药中的布比卡因,在化学结构上相似,但罗哌卡因所取得的麻醉效能较强,且所产生的心脏毒性、中枢神经毒性低,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但需注意的,罗哌卡因应用下,浓度不同,所取得的镇痛效果也有一定差异。本次研究将就临床麻醉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患者108例,男62例,女46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10.5)岁,体质量48~85kg,平均(60.5±5.5)kg。其中心脏手术、胸部创伤与肺癌患者分别为60例、30例、18例,均需行手术治疗。将108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排除过敏体质、重症肌无力、呼吸抑制、药物成瘾以及不配合情况,在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与手术类型上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可做比较分析。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min,均取0.1g鲁米那、0.5mg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手术室中,麻醉前应做相关准备工作,如静脉通道构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麻醉方式取静脉联合腰硬联合,操作中取5mL浓度为0.2%的罗哌卡因由硬膜外导管注入,若未出现阻滞不良反应,可开展麻醉诱导。该过程主要取0.05mg/kg咪唑安定、0.3~0.4ug/kg舒芬太尼、1.5mg/kg丙泊酚、0.8mg/kg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为维持肌松,术中需取阿曲库铵间断注射。手术结束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0.2%罗哌卡因镇痛。送入病房后需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待患者抬头时间在3s以上,脉搏氧饱和度超出94%,且自主呼吸恢复,可拔管[1]。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h相关指标情况,包括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脉搏氧饱和度等,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与拔管时间。同时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方式[2],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评分计分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疼痛难以耐受。另外,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由Excel表格汇总统计,统计学处理借助SPSS20.0实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由t检验,通过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由 检验,采用数(n)或率(%)描述,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指标观察

术后6h,两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观察

观察组术后出现1例皮肤瘙痒、1例恶心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3.7%(2/54),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视物模糊、1例恶心、1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5.6%(3/54),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医学研究日益深入背景下,术后疼痛问题逐渐成为临床麻醉医师关注的内容。从疼痛症状产生的原因看,大多表现在患者神经末梢因手术伤口而受到机械性损伤,加之伤口处神经敏感性变化,出现机体应激反应,即疼痛症状。同时,患者在手术损伤影响下,外周神经轴突中胞质在流动中将呈反向状态,其直接导致P物质由神经末梢中大量释放,患者手术部位血管通透性因此增加,一般以组织水肿表现最为明显[3]。同时,手术部位被刺激下,炎性致痛物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与组胺释放后,将有明显痛感产生,导致疼痛症状加剧[4]。从术后疼痛所带来的危害看,将导致其他病理反应产生,如血压升高、代谢紊乱、耗氧量增加、免疫力降低等,影响机体系统功能,不利于患者预后[5]。且大多患者术后受疼痛影响,易产生严重负性心理,出现不配合情况,甚至有护患纠纷发生可能性。对此情况,便要求在临床麻醉用药中,取镇痛效果明显药物,帮助患者缓解其疼痛症状。

临床麻醉用药中,常见药物以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为主,这些药物应用下很大程度可将患者急性疼痛症状缓解,但需注意这些药物的应用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吗啡应用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而芬太尼注射,难以维持较长时间。对于曲马多,用药后镇痛效果并不明显,要求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部分研究中指出,麻醉术中疼痛预防用药可选择舒芬太尼,如雷米舒芬太尼,在血管稳定性上较好,且可取得一定的疼痛预防效果[6]。另外,为维持术后镇痛效果,则需在用药中引入罗哌卡因,人体对该药物耐受性较好,且所带来的心脏毒性作用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罗哌卡因应用下,其浓度不同,所起到的效果也有一定差异,临床用药中一般以浓度0.25%、0.2%罗哌卡因为主。本次研究主要对两种浓度的罗哌卡因应用效果分析,可发现两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脉搏氧饱和度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且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以及拔管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可说明两种浓度罗哌卡因都可取得明显的麻醉效果,但从VAS评分比较看,对照组在各时段疼痛程度均高于观察组,说明浓度为0.2%的罗哌卡因在镇痛效果上较为明显。因此,临床麻醉中,用药可取浓度为0.2%的罗哌卡因。

综上所述,临床麻醉中取0.2%罗哌卡因应用,麻醉效果较好,且在镇痛效果上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勤.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31):106+108.

[2]姜钦勇. 麻醉和镇痛治疗中罗哌卡因的临床应用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673-4674.

[3]冯涛,李雪丽,王昆锋. 罗哌卡因应用在硬膜外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作用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18):2309-2311.

[4]王世界. 探讨罗哌卡因对临床麻醉手术疼痛的治疗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03):90-91.

[5]邓小兵,沈艳喜,涂成刚. 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2015,(23):2733-2735.

[6]赵爱民.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3):204-205.

论文作者:胡先彬 周激通讯作者 叶明琴 王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胡先彬 周激通讯作者 叶明琴 王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