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志愿服务理念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服务走出“成长的烦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志愿服务论文,服务理念论文,志愿论文,烦恼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志愿者,这些年来逐渐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用一种自己愿意的方式提供服务,已成为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从参与人数、服务项目和管理形式等方面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为志愿者提供更多保障,让他们的“善行”真正持久。
当前,志愿服务面临着一些“成长的烦恼”。首先,志愿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服务项目单一的情况仍然存在,服务主体参差不齐。其次,志愿者的身份并不明确。由于志愿者提供的是“自愿、无偿、非职务、为他人”的劳动,志愿者无论与被服务者,还是与志愿者服务机构之间都无法形成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志愿者一旦在公益活动中出现人身财产损失,现行法律就不能给志愿者提供有效的保护和救济。因此,志愿者服务走向规范和成熟,对志愿者权益的保护尤为重要。
对志愿者的权益进行保护,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志愿服务的意义,本质上在于公民按照自己的思想,以自己的方式去服务社会。国家应该更多地鼓励这种行为,倡导这种行为,给施行“善行”者更大的认同感,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应该让他们把为社会、为所在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当作一种令人崇尚的行为。
目前,很多人都在讨论志愿服务立法的问题。我认为,从立法角度,对志愿者范围界定、资格认证以及志愿组织的运作方式应该给予更大的空间,容纳更多形式的志愿服务,这样有利于为志愿者创造更为宽泛的环境,让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各尽其能,避免把行善者归入“体制外”的另册。
另一个方面,也应该看到,随着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率性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制度化的志愿服务,表现在对志愿者的权益保护方面,国家应该积极探索从立法层面,保障志愿者的人身财产权利。特别是由于参加志愿活动而遭受损失却无法得到补救时,应该为这种善行提供相应保障。
为“善行”保障,这是国家的一种积极责任。这种责任的落实,会改变有些时候志愿者孤立无援的处境,为志愿行动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志愿者保持一颗爱的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