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的根本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点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会报告科学回答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胡锦涛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高举这面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核心词都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为什么如此突出,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深入理解十七大精神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总结历史经验的科学结论
我们党成立86年了,到十七大为止,大的历史时期可以分为三个二十八、九年,也就是一个28年、两个29年。一个28年是1921年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29年第一个29年是1949年到1978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二个29年是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三个二十八、九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一个很短的瞬间,可是对于一个处于历史变革和转折期的民族来说,却足以实现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二十八、九年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它可以实现民族解放,可以完成社会革命,可以发生经济腾飞,可以成就民族崛起。因此,它也可以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作出历史结论。而且,三个二十八、九年,历史如此丰富,内涵如此深刻,变化如此迅速,成果如此显著,也为在国际的横向比较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中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历史实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试金石。
党的十七大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大会为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承前才能启后,继往才能开来。要走向未来,先学习历史。历史是未来的起点,是变化的基础。未来不是完全包含在历史之中,但历史却是完全包含在未来之中。在这样一个对于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时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的历史经验,十分重要。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两个29年的历程,特别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29年历程的历史节点,也是总结历史经验的极好时机。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沦落为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国家。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建立了强盛的封建帝国、创造了“四大发明”的中华民族,在近现代文明的竞争中落伍了,在西方文明的参照下落后了。汉唐盛世成为遥远的记忆,康乾盛世成为“落日的辉煌”。因此,一百多年来,追求民族的独立富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优秀儿女、先进分子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原有的封建道路走不下去了,历史要求作出重新选择,因而走什么道路才能救中国,就成为一百多年来民族的主题、历史的枢纽、斗争的焦点。清朝末年,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性已经充分暴露,封建主义走到了穷途末路。戊戌变法的推动者企图走改良的道路,在君主立宪制的框架内变法改制,结果被扼杀。孙中山走的是革命的道路,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失败告终。直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十月革命带来了社会主义的曙光,中国的先进分子才开始从走英国人的路转到走俄国人的路。回顾历史可以看出,近代以来,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道路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在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成立至今的历史过程和经验,在道路问题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两大历史性选择、两大历史性跨越、两大历史性结论。第一个历史性选择,就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举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党的一大明确地把“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等社会主义纲领列入党纲。经过28年的长期斗争、浴血奋战,实现了第一个历史性跨越,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由此得出了第一个历史性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个历史性选择,就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的进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种转折的历史性变化,就是实现了从温饱不足的社会主义到总体小康的社会主义的第二个历史性跨越。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9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过曲折和失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改革开放的29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两个29年的历史对比,得出了第二个历史性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别的主义、别的道路在当代中国行不通。
二、应对机遇挑战的坚强保证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报告概括的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全面准确深刻地揭示了这种机遇和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就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新矛盾,必须满足的新要求新期待。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既呈现出希望,又潜藏着风险;既包含着发展的确定性因素,又存在着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既是对我们党的考验,又是对我们党的锤炼。怎样应对这样新的复杂局势,怎样有效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应对挑战、战胜风险,把进入21世纪的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从根本上说,存在着一个道路抉择问题。胡锦涛在“6·25”讲话和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旗帜和道路问题,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种思潮相互碰撞,多种利益相互竞争,多种力量相互较量,焦点都集中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历史是不可逆的,也就是不可重来的。在旗帜确立、道路选择的问题上发生失误,就会犯下历史性的错误,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而作出正确的道路抉择,如同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样,则将是民族之幸事、人民之幸事、历史之幸事。我们党在十七大庄严宣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出了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根本性选择,表明了我们党政治上的清醒、成熟和坚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也是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坚强保证。
高举旗帜是凝聚人心、引导人民的根本举措。我们党86年来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和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高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用社会公正的理想追求吸引人民、激励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甘心情愿地为之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58年来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磨炼、风浪考验、挫折打击、外部压力而越来越繁荣富强,就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主义,社会主义目标是人民的希望,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受惠最大的制度,社会主义旗帜是最具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的旗帜,人民拥戴这面旗帜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源泉和力量源泉。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激发和增强广大群众的创造活力,极大地促进和强化全体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体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最现实、最有利的制度保证和环境空间。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无形资产,在当代中国,高举这面旗帜就是举起了发展进步、团结奋斗的旗帜,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动员人民、集聚力量。旗帜并不是虚无缥缈、空洞无物的,而是有着实实在在、丰富深刻的内容。旗帜是一定阶级、集团、政党、群众利益的代表,是一定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性质的标志。
高举旗帜是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我国社会目前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也必须承认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状态下,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还没有牢固地确立起来,这些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容易诱发社会冲突和动荡。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要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寻求一个具有最大认同度和包容性的共同纲领,以此来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提供这样一个大平台、大舞台。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和谐为本质属性,它从体制机制上容纳了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的社会资源、不同的利益关系,“和而不同”,从而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团结社会各阶层的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高举旗帜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就是像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强调的:“不要变”,“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一个社会为全体成员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确定的、良好的社会预期和个人预期,就有利于社会的有序发展、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倍加珍惜、不断完善、继续拓宽,而不是另辟蹊径、改弦易辙。
高举旗帜是解决问题、克服矛盾的根本举措。十六届七中全会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解决经济社会9个方面问题的力度,说明了解决问题是中央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只能依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解决和克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矛盾提供了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这就为实事求是地承认和分析问题、按照客观规律去解决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作为根本任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就为解决中国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这就为破除前进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就为发挥和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为促进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就为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纳入了民主法治的轨道,为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克服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三、全面建设小康的正确道路
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努力奋斗,我国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也承认,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十七大继续推进,提出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的奋斗目标。这将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权利、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形成一个新局面,出现一个新飞跃。新的任务和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奋斗目标,也是战略任务,还是前进道路。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之奋斗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在21世纪的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才能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结晶和理论依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依据。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就要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战略部署,逐步走出初级阶段;由于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在初级阶段的国情中建设的,所以,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形势下,更要清醒地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判断,依据唯物史观的社会认识方法,利用经济社会科学的分析研究工具,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基础状况和约束条件,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发展潜力和可能空间,是一个科学的合乎实际的判断。当然,上百年的初级阶段不可能是一个水平、一个尺度,应该存在着若干个小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波浪式、台阶式、跨越式的发展局面。但为什么即使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不能改变初级阶段的根本性质,这就涉及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标准问题。我的看法,一是标准的基础性。是不是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的还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现代化的成长阶段、市场化的发育状况和社会化的普及程度。二是标准的综合性。社会发展阶段并不仅仅是经济标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独自成功、孤立冒进。正如温家宝总理今年初指出的,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三是标准的全面性。就是不能以偏概全,特别是在我国发达与不发达、现代与前现代、富裕与贫困、高科技与文盲、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存在、反差很大,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更要强调这一点。四是标准的质量互变性。量变不等于质变又包含质变。超越初级阶段,是长期量变、总体量变引起的根本质变;在此期间的发展进步,属于包含部分质变的量变,都是走出初级阶段量变质变的积累。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标准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客观实践标准。从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状况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远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小康社会十分重要。远行始于足下,登高立足要稳。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基础性和前提性的问题还是要脚踏着中国的大地,遵循着基本的国情。如果对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就会一厢情愿,搞新的教条,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或者看不到改革开放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作用,企图在一个空想的、没有现实根据的土壤上搞社会主义。这两方面我们都有过不少教训。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在这一关键时刻,胡锦涛同志要求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对于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和发展前景,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明确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就能够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时刻想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以此作为指导生产、分配、消费的基本依据,作为行政体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依据,作为理论研究、价值构建、舆论宣传的基本依据。牢记国情将促使我们具有高度自觉的国情意识和面对国情的强烈责任意识,按照胡锦涛同志最近要求的那样,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执政越久越要增强公仆意识,条件越优越要增强节俭意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侈浪费,坚决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的总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二字。从社会基本领域看,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从社会基本结构看,是城乡、区域、行业、阶层的全面发展;从社会基本价值看,是全体人民的权利共享、共同幸福;从社会基本资源看,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追求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这些总体要求,都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过程。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探索、积累和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熟之路、正确之路和必由之路。不可能、不应该、不必要改变这条道路,选择其他什么道路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本身就表明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中,一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领域的全面进步。也就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关系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三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全面体现。第一是人本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是公正价值。走共同富裕道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第三是民生价值。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第四是民主价值。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四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资源的持续保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这些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目的。我们党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发展,是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为了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各方面利益和权利的需要。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动力。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因为人民不能长期忍受温饱不足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因为总体小康后现实生活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同时人民的素质在提高,需要的层次也在提升。他们要谱写自己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要求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民对社会公正的要求更高。他们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也在要求一个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这就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任务。二是人民对政治参与的要求更高。他们在经济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要求保障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求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就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的任务。三是人民对社会管理的要求更高。他们在个人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就提出了建设一个高效、透明、廉洁、廉价社会管理体系的任务。四是人民对公民权利的要求更高。他们在经济权利得到保障的同时,公民意识逐步增强,也在要求进一步实现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合法权益,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享有基本的教育权、劳动权、健康权、养老权、居住权,这就提出了公民权利体系的全面发展要求。人民的需要依靠人民的制度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代表人民、为了人民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满足人民需要、保障人民权益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需要的根本保证。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全面小康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