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思考_心理学论文

关于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思考_心理学论文

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化论文,中国论文,心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62(2002)01-0143-03

一、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发展阶段

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是当前世界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本土化研究最早由研究非西方的文化人类学者针对以往人类学研究的弊端而提出,主张用本土人的眼光,以本土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制度来研究本土人,而不带有研究者自己的民族文化色彩。鉴于此,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学的本土化”概念。心理学本土化的目的在于使研究者能够准确地发现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准则,揭示文化对个体与群体的影响。针对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学者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笔者试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1.1990年之前:起始和发展阶段

中国心理学者正式讨论本土化问题,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1980年12月港台学者在台北举办了一个名为“社会及行为科学中国化”的跨学科研讨会,会上杨国枢教授宣读了一篇题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的论文,正式揭开了中国心理学迈向本土化的序幕。1983年3月港台学者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了第二次类似的会议,命名为“现代化与中国文化”;1988年12月又在香港召开了“迈向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新纪元:认同与肯定”的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在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及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方面达成共识。会后由高尚仁、杨中芳主编出版了3卷文集《中国人,中国心》,分别为“传统篇”、“人格与社会篇”、“发展与教学篇”。这个时期中国本土的研究者主要试图扩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使中国心理学转而考察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但在科学观上,仍然没能超越西方心理学,或者说仍然受西方心理学研究方式的限制。这个时期的研究是以中国人为被试,使用的工具、方法、概念和理论还是西方式的。

2.1990年至今:失去规范阶段

葛鲁嘉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激进的本土化研究”[1](P187-196)时期。1990年之后,除港台地区外,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也在大陆开展起来,尤其体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同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于1992年在湖北神农架举办了首次“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研讨会”,会后由李庆善主编出版了《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文集》。这次会议表明,中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走向了本土化的道路。1994年在内蒙古又举办了第二次研讨会。台湾大学心理学系于1991年成立了“本土心理学研究室”,并于1993年创刊出版了《本土心理学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第一本专门探讨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刊物。这一时期,中国本土的研究者试图扩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使中国心理学开始突破西方心理学的小科学观的限制,寻求更超脱的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思想。这个阶段的研究力图摆脱西方心理学,舍弃西化心理学,以建立“内发性本土心理学”。但是,这个阶段的研究还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多样性、杂乱性和尝试性,而缺少必要的规范性。

二、心理学本土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很好地得以解决,将会影响到今后心理学本土化的进一步开展。具体问题主要体现于下述三个方面:

1.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与本土心理学研究混为一谈

目前热衷于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者常把“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与“本土心理学”研究相混淆,因而有必要澄清这两个概念。心理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心理学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心理学本土化是由非本土状态走向本土状态的过程。科学心理学产生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其观点和理论反映的是西方的文化价值,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西方心理学力图追随和模仿已相对成熟的自然科学,并把自己的研究发现看作是普遍适用的。因其普遍性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以致后来出现了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趋势。本土心理学是指本土存在的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有两种存在水平:哲学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在以往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中没有心理学,只有零散的心理学思想,是科学心理学不成熟的前身。其实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用西方科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待中国本土的心理学,造成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破碎与失真。其实,“只要具备了解心理生活的途径,解释心理生活的理论,干预心理生活的手段,就是一种系统的心理学探索”[2](P25-29)根据这种思考框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本土不仅存在着心理学,而且这种心理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心理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现实中寻求超越”。

2.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仍然没有突破原有心理学观的限制

心理学的科学观是对心理学如何构造和发展的基本认识,它涉及心理学的范围、边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可信性,理论构造的合理性,并体现在心理学家所采纳的研究目标以及为该目标而制定的研究策略上。心理学的科学观决定着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和对心理学的研究方式的确定。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之后,就一直把成熟的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楷模。它从近代自然科学中直接继承了一种科学观,即实证的科学观。通过这种科学观,心理科学接受了传统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的世界图景,采取了实证的研究方式。实证研究强调的是完全中立、价值无涉地对心理或行为事实进行描述和说明。目前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虽然以中国人为被试,并试图寻求适合考察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概念理论的内容,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实证科学的性质或方式,追求的仍然是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那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理论解释的合理性。

3.缺少有效的本土化理论解释框架与方法

目前,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只是把带有文化印记的心理现象放在了聚焦点上,还没有设计出更适合于本土化研究的科学方法,也没能建立起有效的理论解释框架,现在沿用的仍然是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如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国人的性格时,绝大部分是采用西方心理学家编制的量表,或对其进行简单地修订,人格测验的项目编制大多数是用从西方经典文献中筛选出的特征化的特征。我国的社会文化与西方相比,在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经济条件、价值观点和生活习惯等许多方面,均有诸多的不同,与此相联系的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等,与西方人相比差异也很显著,因此用西方的心理测验量表来测量中国人是不合适的。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在其所编著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国化》一书的序言中曾沉痛地指出:“试问在理论和方法上,我们的心理学者对世界的心理学有何独特的贡献?”,“我们所探讨的对象虽是中国与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是西方的或西方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时至今日,在世界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界,只落得多我们不为多,少我们不为少”[3]。

三、心理学本土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杨国枢先生在《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一文中,指出了中国化研究的4个层次和方向:(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2)研究中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3)修改或创立概念理论;(4)改良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4](P153-186)。

我们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1.树立科学的“大心理学观”

这是心理学本土化深入开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大心理学观不是要否定心理学,不是要否定心理学的实证性质,而是要开放实证心理学自我封闭的边界。大心理学观不是要放弃实证方法,而是要消解实证方法的核心地位,使心理学从仅仅重视实证资料的积累,转向同时也重视支配方法的使用和体现文化价值的大理论建树。新的大心理学观的基本特征:1)坚持心理学的人学性质。强调现实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生活的整体研究,既要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过程,更要把人性、人格、价值潜能、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提升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彻底克服心理学中的生物主义和还原主义倾向。2)坚持心理学的中间科学走向。把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中间科学。在这一研究取向中,要注意突出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和精神科学的特性,彻底克服传统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或自然科学主义的倾向。3)坚持心理学的大研究对象观。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自我和超自我)与群体,又要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应彻底克服传统心理学中的“心理与意识等同论”、“行为取代心理论”、“患者或精英涵盖全部心理学对象论”等各种小心理学对象观。4)坚持心理学的大研究领域。在以科学心理学为主体和指导原则下,既要努力升华和吸收常识心理学,以丰富科学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内涵,又要大力发掘和运用哲学心理学和心理学哲学来深化对科学心理学的理解,切实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彻底克服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和唯智主义的局限。5)坚持心理学的大研究方法。在贯彻心理学服务于心理学对象的原则下,既要把客观实验法与主观内省法统一起来,又要把本学科方法与跨学科方法统一起来,特别要突出自然实验法和主观心理体验的研究,彻底克服实验诠释一切的实验主义和否定实验的现象主义。[5](P29-43)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与统一,是心理学发展的总特点或总趋势。强调中国心理学以中国人的心理行为、中国人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核心,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外国心理学的现有成果,所以在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与独创本国道路相结合的关系。西方心理学的长处在于它有一百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有关心理事实的科学说明、实证材料、研究方法和发展经验,以及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心理学科研能力和传播能力。从根本上说,心理学研究是以探索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目的的。提倡本土化的研究,并不是要彻底否定西方已经获得和建立的心理学说,而是要借鉴和吸收他们的思想和方法。正如杨国枢先生所说:“要想有效地从事修订与创新的工作,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必须要认真而深入地理解人家的问题、理论及方法,也就是说,在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心理学者要在人类现有的心理学成就上超越与创新,而不是要否定外国心理学者的贡献,一切从头开始”[6][P486]。

3.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多元化

本土化研究不宜囿于简单的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或文化人类学取向的一种,应博采众家之长,鼓励百花齐放。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或文化人类学取向互有利弊,无法用一种取向代替另一种取向。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必须破除实证方法的统治地位,我们在吸取实证方法的长处时,必须看到它们各自具有无法弥补的缺陷。实证方法是实证主义认识论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寻求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律。由于实证方法根深蒂固,一直占据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地位,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方法因研究对象是某种程序的量化而显得非常有吸引力。事实上,量化并不一定意味着科学。正是由于量化,许多丰富生动的内容就在一个个数字中间丧失了。心理学研究越来越精致,离社会现实也越来越远。

4.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在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首先要碰到一个“文化适合性问题”,不同的文化对同一种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解,同一种行为置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必须做到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只有从富有特色的本土研究内容入手,研究者才能创造出本土化概念,进而发展本土化理论。要想做到研究内容的本土化,一方面需要正确理解概念在本土文化中的确切涵义,另一方面要比较与异质文化涵义上的差异,然后选取本土背景中人们重要而特有的行为样本,通过实际观察、分析研究并提出理论假设,进而通过实验、调查和访谈等技术以验证理论假设。研究内容本土化还包括结合中国历史与现状来研究国民心理,如传统文化对国民心理的制约,现代文明对国民心理的冲击,以及改革开放背景下国民心理的转变等。

5.深入本土心理学的研究

深入开展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是心理学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文明的核心是传统的中国哲学,而中国本土心理学就蕴涵于其中。传统的中国哲学不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包容心理生活的生活方式。尽管其中没有关于心理学的特定部分,但却不乏独特的心理学理论阐述和精神修养的养生方式。中国的本土心理学具有一些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吻合的鲜明特征,这与起源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科学心理学大相径庭。中国本土心理学注重于精神的内在的探求,它是一种生活智慧,是通过总结心理生活的直观体验而感悟的人生哲理。它以解决人的心理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强有力地渗透和浸润着国人的心理生活,塑造着本土文化独具的心理生活样态。这种特殊的影响力正在引起西方科学心理学家的注意和兴趣,其理论解释观点和精神修养方式也正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深入开展对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收稿日期:2001-10-14

标签:;  ;  ;  ;  ;  ;  

关于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思考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