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_农业论文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_农业论文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中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可持续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世界性农业发展战略,是当前世界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本文以世界可持续农业的缘起和发展趋势为前提,全面阐释了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条件、原因和途径,指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中国

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与发展问题,围绕这一主题,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积极努力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比较合适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含义是指持久永续,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永续。另一层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持久永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和世界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

一、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一)世界可持续农业的缘起

本世纪50、60年代后,发达国家将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大范围地在农业中应用,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尤其是对现代化农业起重要的、关键性作用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和农业机械等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农业后,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但是,由于工业性能源投入不断增长,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一是环境污染严重,例如,农药的大量使用及某些使用方法不当,使农药在土壤或水域中的残留越积越多,导致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二是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三是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国家用于农业的补贴大幅度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四是农产品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的地区农产品数量相对过剩,一些农作物品种和栽培方法不配套,或化肥使用单一,又不施用有机肥料,引起产品品质下降;五是水土流失严重,资源损失巨大,全世界近100年内有30亿亩土壤遭到侵蚀,每年流失大约250亿t表层土壤。农业的这种状况,促使发达国家为此寻找出路,先后出现了有机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途径或模式。为了更好解决发展与环境双向协调的问题,80年代又提出具有新意而更适合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农业。

世界上最早正式提出“可持续农业”的是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的“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这是农业发展道路面临重新选择的时候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8年2月美国农业部把“低耗可持续农业”列为重点研究项目,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订了“可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文件。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25届大会通过了有关可持续性农业发展活动的第3/89号决议,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并发表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并发表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二)可持续农业的涵义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农业的发展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可持续农业理解上的差异。发达国家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其农业的功能已扩展到环境变化,食物生产以质量目标为主,而且十分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因而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是一种农业现代化后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业生产力发展潜力很大,农产品从数量上还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因而农业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数量的增长上,发展是第一位的,通过发展,以求解决温饱,因而所追求的是一种以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农业。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起点不同,对农业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共同点都是要求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丹波宣言”中的“可持续农业”定义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即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

(三)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

综观当今世界,可持续农业正从一种构想转向实践,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主要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1)从研究范围看,涉及到经济、社会、技术、资源、生态、环境及相应的政策与管理等领域,对象扩大到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加工业等产业的综合发展。因此,加强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的综合研究和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2)从研究内容看,既包括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又包括不同专业与学科的微观研究;既有理论问题的研究,又有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的研究;既涉及国际性的使用,又有国家和地区性(省、县、村)的可持续农业研究。总的看来,正在形成一个不同层次交叉配合的可持续农业研究网络。

(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可持续农业研究过程中都强调与农村综合发展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如果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农业就难以为继。因此,要把经济上提高效益,同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和生活水平协调起来,以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4)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特别要重视这一点。农业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摆脱贫困,并走向富裕,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注重汲取和发扬本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同时扩大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以便将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起来,促使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5)可持续农业的研究,正在向提高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以促进世界可持续农业从战略构想向实际行动转化。因此,各国重视加强可持续农业的实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条件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6)重视国际合作和交流。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农业发展具有互补性,因而各国在开展可持续农业研究时,十分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二、可持续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具有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经济欠发达、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因而不可照搬发达国家的作法,在中国发展仍是首要目标,要发展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的可持续农业。也就是说,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要学习、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自己的道路。

(一)相对紧缺的农业自然资源,要求农业发展遵循资源永续利用原则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目前,全国有12亿人口,14.4亿亩耕地,人均占有耕地1.2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美国的1/9,加拿大的1/20,澳大利亚的1/34。并且,越是发达地区,农产品需求量大的地方,其人均耕地越少,生产压力越大,难以做到耕地休闲,甚至轮作换茬也很困难。水资源也相对紧缺,人均占有年径流量2474m[3],为世界平均的1/4,名列世界第88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人均占有量也很不均衡。非耕地资源有可利用的草地43亿亩,宜林荒山荒坡10多亿亩,可开垦的宜农荒地2亿亩,沿海滩涂几千万亩,利用这些非耕地资源可为我国提供大量食物和其它生活必需品,但其投资量大,开发比较困难,根据国情、国力,这部分资源短期内难以形成充分的生产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与节省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耕地和水资源,避免耕地面积减少和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土壤肥力和发展节水农业。

(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一部分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要求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平衡

与发达国家一样,我国同样存在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等问题。由于采取不恰当的耕作方式与措施,有时土地退化等问题还比较严重。虽然退化与治理同时存在,但目前土地退化已达150~18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5.6~18.8%,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约6亿亩,每年流失土壤10亿t,全国土地沙漠化面积33.4万km[2],其影响范围波及10多个省、市、自治区。盐渍化土壤面积5.54亿亩,草原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1/3左右。全国耕地中,缺磷面积占59.1%,缺钾面积占22.9%。全国耕地受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万亩,受酸雨危害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鉴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这种状况,在今后的农业发展战略选择上,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农业环境不再恶化,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避免或减少对环境质量的冲击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

(三)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要求农业持续增长与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相结合

解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92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产值增长了3.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已达到9058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6.27%,农村社会总产值达25386亿元。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仅2994元。从其它主要经济指标看,1992年农村人均纯收入783.99元,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1826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为3.1:1。在食物消费方面,城市居民有17.7%的热量和24.5%的蛋白质来自于动物性食物,而农村居民只分别为7.5%和9.1%。同时农村的地区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胶东半岛等地已具备了明显优越的经济环境,并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资源、物质投入来源。而不少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生产条件改善较慢。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把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繁荣结合起来,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建立在相应的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

(四)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消费趋势,要求在相应投入和依靠科技进步基础上农业选择增加投入提高效益的可持续农业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承担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都没有遇到过的人口压力,到2020年,可能达到15亿人口。为此,农业必须承担相应人口的食物与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在保证相应的物质、技术、资源和有效的经济调控政策条件下,再加上有限量的进口,我国食物供给可以基本达到平衡。但是,食物供给偏紧的状况将是长期存在的。这是我们不能照搬国外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因。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下,为了保证我国人民生活稳定提高,必须保持较高水平的物质投入,否则农业只能回到低产量、低效益的自然农业状态之中。根据国情,我们难以放弃“高产”的农业目标(当然也要重视品质)。对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某一品种农产品积压、农产品局部的过剩问题只能从结构调整、理顺价格、发展加工业、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等方面来解决。处理这一层次上的相对过剩问题,我们既不能忽视高产,又必须重视优质目标。因此,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高产优质高效条件下的可持续,这也是现代农业主要的特征。

三、现代集约持续农业:21世纪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一)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善增长的质量,这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发展为前提。这种以现代化、集约化、高效化和持续化为特点的发展将是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与过程,它将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水平不断发展而完善。因此,“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并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宗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法来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农业综合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走“调整优化农业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节约”、“经营集约”、“增收增效”、“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控制人口,提高素质”、“防止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之路,从而起到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的目的。全面体现出生产、经济、技术、社会和生态五大系统的可持续性,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所包涵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

第一,进一步依靠科学进步,以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与吸收现代高新科技,以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互相补充为基础,逐步建立起人—技—物相匹配,科技、推广、生产、销售、消费环环扣紧的良性运行机制,把各种农业持久性要素系统地组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网络体系。

第二,强调技术密集与劳动力密集相结合,逐步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综合开发与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相结合,平面与立体开发相结合,从而形成各种物质投入和土、水、光、气、热能资源的科学配置、高效利用的集约化生产系统,使这种养加和农林牧副渔相结合,从而充分利用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实行资源全方位集约开发,达到少投入、多产出和持续增长的目的。

第三,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系统,从植物群落、动物群落、陆生生物群落到水生生物群落,以至整个生态系统整体,都必须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催化中,走向综合化,从而协调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可持续的资源再循环系统,达到农业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的整体良性循环。

第四,重视提高农民素质与发扬中华民族农业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发展农村经济,要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从根本上把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作为农业现代化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同时,我国是有五千年农业文化的文明古国,农业文化的精华和长期形成的多样性,一旦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将会充分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从而为促进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五,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建设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而资本积累和投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就会使集约持续农业资金的积累和投入有了可靠的保证,反之停滞或下降,这不仅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也使积累与投入的资金失去了来源。因此,要把“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固有内涵“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使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

第六,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将呈现类型多样化的格局。

第七,从“现代农业”和“大农业”的要求上看,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从不同层次上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乡镇企业与农林牧渔种养加相结合,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和农工商综合经营,把农业与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推进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高层次结合。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个历史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实施过程中需遵循从初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面的循序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多样化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原则;集约经营、持续发展原则;增收增效、共同富裕原则;防止环境污染、保护资源和环境原则。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富强。

(三)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需要的支撑条件

1.建设可靠、稳定的投入体系

针对我国资金短缺、农业投入不足的现状,必须从工农协调和城乡结合的新的高度来作出新的部署,特别要重视调整投入政策,建立起有利于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的可靠,稳定的投入体系,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在积极开拓集体、个体、外资等投入渠道的同时,国家投入仍应是主渠道,并逐步明确稳定的投入比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应由目前占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左右提高到10%左右的水平(“七五”为6%,“六五”为10%),农业财政支出比重由目前占国家财政支出的9%左右恢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3%左右,农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由目前不足1%恢复到4%左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0.2%左右提高到1%左右(FAO认为,在欠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适宜比例应为1~2%)。同时还应对农业综合开发、大江大河综合治理、大规模农业生态建设等加大投资力度,使农业在相对稳定、相对充实的投入环境下,发挥其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使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健康、稳步发展,支撑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2.建设优化、配套的技术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非持续性发展因素,必须特别重视农业技术的配套。农业生产受多因素控制,有些技术因素一定范围内可以互相弥补。但许多农业技术替代作用不明显,就种植业看,农业生产涉及良种、耕作栽培、改土施肥、植保等多种技术措施,需保持多季、多年的农业持续发展,则涉及到良种良法配套种植制度、农业基本建设等等。如众多的环节有一个脱节,则全盘受影响。因此,必须从各个环节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种植业、畜牧业需要加强研究与应用的技术是:(1)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各种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生长快、品质优的畜禽良种;(2)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特别是突发性、毁灭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畜禽疫病的预防和防治技术;(3)重大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干热风、冰雹、低温冻害的预测预报及防御技术;(4)针对性强、效益高的耕作制度、种植业结构调整技术;(5)畜禽肉质好、饲料利用率高的科学饲养技术;(6)土壤改良与培肥地力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包括喷灌、滴灌、管理灌溉技术等。

3.建立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中所出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等农业非持续性生态因素,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协调一致,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其生态体系包括:(1)农林、牧综合生产体系;(2)农业土地、水资源、农业气候、草原、森林、生物环境的动态监测与管理;(3)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开发利用;(4)“三废”处理和利用以及农药、化肥污染处理等。

4.建立稳定、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政策的长期稳定保证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当前特别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要充分应用市场机制促进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近几年,不少地区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双层经营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注意规模效益和“公司+农民”等,逐步壮大集体经济等作法,对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还有不少农业政策有待完善,某些政策甚至成为农业非持续性因素,如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在扩大以及粮食价格政策,某些农产品的流通政策等等,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不尽完善仍是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制定完善的系列政策,使政策相互配套并狠抓贯彻与落实。政策体系应该包括:(1)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政策;(2)农产品价格流通与交换政策;(3)农产品消费政策;(4)农业技术推广政策;(5)农业教育政策;(6)农业科学技术政策;(7)农业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

* 与中国农科院顾晓君同志联合写作

收稿日期:1995-03-10

CHINA'S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EMNT

Lu Liangshu

Chinese Engineering Academy

Abstrac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the world-wid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irst raised b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mid-1980s,is the important foreward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world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day.Based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worl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this article,in an all-round way,explains the conditions,reasons and ways of developing Ch-ina i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modern intensiv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the only way of China's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a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ary.

Key Word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modern instensiv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China

标签:;  ;  ;  ;  ;  ;  ;  ;  ;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