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支持——来自湖南省2000名下岗职工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岗职工论文,社会支持论文,湖南省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下岗职工问题已越来越为全社会所关注。下岗职工是指从劳动岗位上被剥离下来的无工作可干(即无业)的人员,他们属于社会的显性失业人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迈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加快,下岗职工已成为一个人数愈益剧增的新的社会群体。据劳动部门统计,1994年全国城镇停产半停产企业2.8万户,涉及职工580万人[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年上半年全国停产半停产企业4万多个,涉及职工745万人[②]。据报载,1996年全国下岗职工约800万人[③]。另据劳动部门的分析预测,“九五”期间,企业下岗待业人员将达1800万人[④]。
下岗职工不仅人数呈剧增之势,而且他们的日常生活缺乏基本的保障,其收入水平、生活状况等方面令人堪忧。下岗职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新的“弱者”群体,应当成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焦点和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予以关心、帮助和扶持。因此,立足体制转换时期这一宏观背景,分析、研究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对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加以实证研究,可以为我们最终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寻求可行性的社会支持对策提供依据。为此,本课题组组织力量于1996年9月—11月在湖南省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湖南动力机械厂、湖南仪器仪表总厂、航天工业部7802厂等27家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下岗职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调查卷3092份,收回有效问卷2871份,占92.8%;随机抽样有效问卷2000份,约占应调查对象的64.6%;访问对象104人,占3.5%。调查的内容有36项,其中既包括了性别特征、年龄特征、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技术水平、行业分布、下岗原因和安置情况等基本情况的项目,又涉及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家庭负担系数、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关系等有关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项目。
一、下岗职工的基本情况
1、性别特征。女性下岗职工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在调查对象中,女性占60.3%,男性占39.7%。
2、年龄特征。下岗职工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但以青壮年职工居多。在调查对象中,35岁以下者占56.7%,35岁至45岁者占31.9%,45岁以上者占11.4%,平均年龄约为31.6岁。
3、婚姻状况。已婚下岗职工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婚下岗职工。在调查对象中,已婚者占92.6%,未婚者只占7.4%。
4、文化程度。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调查对象中,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者占61.1%,高中文化程度者占35.1%,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3.8%。
5、技术水平。下岗职工的技术水平一般偏低,初级技术水平者居多。在调查对象中,初级技术水平者占56.3%,中级技术水平者占43.5%,高级技术水平者占0.2%。
6、行业分布。下岗职工在各个行业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机械、纺织、轻工、食品、煤炭、建材、军工等国有企业中,占91.4%。
7、下岗原因。下岗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任务不足、资金短缺、经济效益太差而被迫停岗待岗,约占91.5%。此外,由于企业关、停、并、转而使职工下岗的占3.7%;由于职工自身素质偏低而导致下岗的占3.6%;女职工由于生育、哺乳而下岗的占1.2%。可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部分国有企业未能跟上体制转换的步伐,未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8、安置情况。下岗职工的安置率低,只占9.1%。原因是除了受市场的影响和企业本身的条件限制外,主要受到职工自身因素的束缚。在调查对象中,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是:因技术水平偏低的占57.9%;因文化程度低的占25.8%;因年龄大、身体弱的占6.5%;因就业观念等的占9.8%。
二、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
1.收入来源。85%的下岗职工主要靠借债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维持生活。具体情况是:有8.9%的人来自原有积蓄;有59.8%的人依靠向亲朋借债维持生活;有25.2%的人靠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维持生活;有5.7%的人依靠其它来源生活。可见,在国家和企业财力有限、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下岗职工的生活来源问题,很值得党政部门重视。
2.收入水平。收入是衡量社会群体分化和社会异质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测量社会分层的基本变量之一[⑤]。按恩格尔系数法测算,1993年我国居民最低生活费用标准为人均月收入114元,1994年为136元,1995年为155元。[⑥]1996年我国居民收入人均实际增长6%,即达到164.3元[⑦]。本次调查表明,下岗职工的收入水平偏低,人均月收入141.3元,普遍低于同期国民人均收入水平。其中人均月收入145元以下者占55.6%,145元至165元者占40.7%,165元以上者占3.7%。相对于当前的物价水平而言,96.3%的下岗职工处于生活困境之中,他们目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增加经济收入,提高收入水平。
3.家庭负担系数。家庭负担系数是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是结合家庭消费人口数量与家庭劳动人口数量来综合测算。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下岗职工的家庭负担系数偏高,人均为1.81。其中,家庭负担系数2.00以上者占46.1%;1.50—2.00者占35.6%;1.00—1.50者占14.2%;1.00以下者占4.1%。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下岗职工中已婚者居多、青壮年者居多造成的。过高的家庭负担系数给下岗职工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他们只好节衣缩食,降低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种境况不能不令人忧虑。
4.物质生活状况。由于下岗职工的收入水平偏低、家庭负担系数偏高,因此,绝大多数下岗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生活清苦,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1)下岗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偏低,处于拮据状态。衡量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有许多方法,其中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国际上以恩格尔系数来确立贫困线的标准:60%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计量方法,下岗职工的食品消费支出情况可见表一。
表一:下岗职工的人均生活消费费用支出情况
支出项目 平均支出费用占支出比例
(元/月)
(以人均180元/月计)(%)
米
2715
菜
110 61.1
衣
168.9
房租 9 5
水、电、燃料 1810
医疗费
126.7
交通 4 2.2
人情 8 4.4
其它 35
19.4
表一表明,下岗职工的恩格尔系数很高,仅米和菜两项支出就已占人均生活费的76.1%,属于恩格尔系数中的“绝对贫困”范畴。这说明,下岗职工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生活状态中,他们的大部分收入用于维持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食品支出上,并且他们的食品支出的消费水准仍然是低水平的,平均月支出只有137元。由于受收入水平的限制,下岗职工的文化娱乐方面支出几乎为零,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况且,即使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每人每月平均差额仍达59元,倘若有什么意外事情发生,则经济上的困难显得更为捉襟见肘。
(2)下岗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一点可以从职工下岗前后的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情况比较中看出,见表二。
表二:职工下岗前后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情况比较
表二表明,职工下岗后除了因物价上涨和医疗费个人负担而被迫使米、房租、水、电、燃料、医疗费、交通等支出出现正变量外,其它如菜、衣、耐用消费品、人情等项目支出均出现负变量,尤其是菜、衣、耐用消费品三项支出下降幅度较大。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下岗职工生活拮据的状态。
5.精神生活状况。由于下岗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偏低,因此,绝大多数下岗职工的精神、情绪状态欠佳,苦闷、焦虑、彷徨、悲观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特点。这一类可以从对他们的心理感受水平的调查中看出,见表三。
表三:下岗职工的心理感受情况
心理感受指标 有此感受(%)无此感受(%)
感到苦闷、焦虑 97.2
2.8
感到悲观、失望 74.1 25.9
感到彷徨、不安 53.8 46.2
感到生活艰辛
67.4 32.6
觉得很轻松 2.1 97.9
觉得很幸福 0.4 99.6
对未来充满希望 16.2 83.8
觉得无所谓 11.3 88.7
表三表明,下岗职工的积极心理感受水平较低,而消极心理感受水平较高。
6.家庭关系状况。下岗职工拮据的物质生活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他们的家庭关系的和睦水平低于同龄人总体的平均水平,不少人卷入了家庭纠纷、家庭冲突的漩涡之中。被调查者对“家庭关系状况”这一项目的回答情况是:“良好”折占25.9%;“一般”者占41.6%;“不好”者(包括夫妻口角、闹离婚、婆媳关系紧张等)占22.5%。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因此,下岗职工目前的家庭关系状况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综上所述,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状态。而物质生活的低水平、低层次状况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状况和家庭关系状况。
三、对下岗职工的社会支持
关心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体察下岗职工的疾苦,帮助下岗职工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应该把做好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和分流安置工作,提到密切党、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高度上来认识。
1、当务之急是推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保障居民钻基本的生活需要,以避免大的社会震荡。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下岗职工已成为了城市居民中新的贫困人口和“弱者”群体。由于原企业无力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而与企业改革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时又难以健全,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就成为了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因而建立和推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是当务之急。
(1)要形成合理有效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与保障形式。目前,据有关研究成果表明,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主要参数有:一是5%最低收入户生活必需的消费资料价格;二是营养素摄取标准;三是纤维占有量标准;四是恩格尔系数标准;五是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六是最低工资标准;七是地方财政和企事业用于社会救助的财力状况。在实行最低生活费标准时,一定要注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标准过低,不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标准过高,又容易养成懒汉,还会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实施。救济的标准不必强求一致,应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和市场物价指数而定。救济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还可以采用以平价提供粮油和减免房租、水电费、子女教育费等形式。
(2)要保证稳定的保障资金来源。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资金应由社会统筹,而不能单纯依靠各个企业自行解决,否则无法保证获得稳定的保障资金来源。从长远来看,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由各级政府分级承担,近期内可考虑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救济经费都应单列专项使用。
(3)要完善管理体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管理体制上要坚持高起点、严要求,走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如对象审查、收入、申请申报、款项发放等,都要规定程序,建立制度,严格管理。同时,还必须强化监控机制,坚持公开原则,增加透明度。这样,才能使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真正的保障。
2、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解决下岗职工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补助、救济,而应着眼于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这应是解决下岗职工问题的根本战略。
(1)继续深化改革,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扭亏增盈。要增加企业改组和技术改造力度,帮助一些产品有市场、基本条件较好的企业尽快走出困境。这样,就会使一些下岗职工得到安置,重新上岗。
(2)保持国民经济在较高速度上健康持续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与失业率之间有着强烈的相关性。在目前就业高峰期,只要经济速度一放松,经济规模对劳动力的吸纳容量就会急剧缩小,失业就会明显加剧。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加速发展经济来解决下岗职工问题,而不能以过度牺牲速度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表面稳定,牺牲速度就等于使下岗职工失去了大量就业机会,最终也会影响稳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非常发达,其从业人员已占就业人员的70%左右。我国必须对第三产业的作用和功能有新的更高的认识,把它真正当成一个战略性产业来看待,放开手脚,加快发展。这样,可以使大多数下岗职工向第三产业转移。
3、提高下岗职工的素质,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下岗职工的素质偏低是他们下岗和再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技术含量提高,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下岗职工从下岗到重新上岗,从此产业到彼产业,并非简单的单向流动,而是从思想观念到知识技能的转变和更新。此外,还面临着同社会剩余劳动力的竞争。目前,下岗职工能否重新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素质的高低。因此,国家应当发展就业培训工作,开展职工技术培训,使下岗职工掌握一技之长,提高文化技术素质,增强竞争能力,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更多的再就业机会。
就业观念是制约劳动者就业的主观因素,劳动者持何种就业观念,关系到劳动者能否就业和如何就业。传统的就业观念也是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还必须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一是要转变他们完全靠等、靠国家安排就业的观念,树立自立、自强、自主竞争择业的观念;二是要转变只有到公有制单位才算就业的观念,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就业的观念;三是要转变过高地估计自己,没有轻闲舒适岗位不就业的观念,树立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自己,根据自身特点不失时机地把握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岗位的观念。只有转变了就业观念,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较好地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4.全社会要形成解决下岗职工问题的合力。一是政府的各级机构部门要相互协调,把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给予优先考虑,尽可能地给予优惠条件。二是在制定房改、房地产、工资、物价、医疗等有关政策改革时,要充分考虑下岗职工的生活现实。三是要加大力度,严格控制市场物价大幅度上涨。四是要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五是要建立下岗职工托管制度。下岗职工单位大多数是困难企业,没有能力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我们建议,各局、总公司有责任把下岗职工托管起来,建立托管制度,设置调剂中心。这样做,既可以加强下岗职工的转岗培训,又可以在同行业中互通有无,便于下岗职工选择,增强其再就业的信心和机会。
总之,对下岗职工的社会支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各个部门共同关心、帮助和努力,才能使下岗职工早日走出困境,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注释:
[①][⑥]江流等主编:《1994—199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第189页;
[②][⑦]江流等主编:《1995—199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第155页;
[③][④]见《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2日第10版;
[⑤][美]吉尔伯特等著:《美国阶段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