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筑工程材料的有序发展
1.1 建筑工程材料与有序发展
在工业建设领域的实际目标当中,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最低限度地产生废弃物,涉及到废渣、废水、废料以及废气等,实现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争取实现无废生产,从而确保工业生态化以及环境优美发展;其次,减小消耗与能耗,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再次,要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自然的能源与资源,提高利用率,降低有可能产生的浪费;最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尽可能消除或降低环境污染。
1.2 有序发展
建筑工程材料的有序发展是要多考虑长远利益,一方面,不损害后代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当代的需求,既要实现社会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只有这两个方面统筹兼顾,也要达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目的,这不仅需要实现经济的发展,从而确保了我们的子孙可以和谐生活。
2 高性能混凝土
2.1 高性能混凝土特征
2.1.1 力学性能
通常情况下,普通混凝土的强度和水灰比是成反比的,高性能混凝土能够借助增塑剂,使其的减水率提高,使其分散能力加强,这样能够增加效果,降低水用量。高性能混凝土中能够加入矿物超细粉,减少气穴,由此一来,使混凝土的密实度得到很大提高,能够让每个水泥颗粒之间的间隙被充分填充,增加强度,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加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2.1.2 经济性
一方面,由于高性能混凝土具有很好的工作性,能够极大的提高施工速度,这就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使成本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这就使得结构的使用寿命延长,能够有效的减小结构的维修费用;最后,由于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性,显著的节约了使用空间,这就很大的降低了构件的自重与尺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使用控制技术
2.2.1 配合比设计控制要点
在外加粉煤灰时,不仅要注意其目的主要是为需要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也考虑在具体的成本上,要想对改善混凝土耐久性更好,粉煤灰的掺量超过20%。使用过程中粉煤灰所占比例与胶凝的材料的用法用量。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配合比设计参数要尽可能的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对于 C40 混凝土,C40、C50 的总量应该低于450kg/m3,胶凝材料必须小于400kg/m3。
2.2.2 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及其适用情况
(1)细掺合料。在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过程当中,为了全面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渗性以及强度,采取掺入活性细掺合料的办法,能够让混凝土中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在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时候,能够充分填充混凝土的空隙,掺活性掺合料的水泥浆流动性较小,从而极大的提高硬化后的水泥石强度。
(2)粗集料和细集料选用。通常的,在选择粗集料时,要求是级配良好、吸水率低、强度高。在进行细集料选择时,有必要选择级配良好、洁净、质地坚硬的天然粗、中河沙。为了降低温度应力,应该选择线膨胀系数低的粗集料,由此一来,能够确保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粗集料主要借助连续级配,最好选择级配良好的石灰岩碎石。一般需要粗集料强度为混凝土强度的 115 到 210倍,高性能混凝土要求强度高的骨料,最大粒径应该不大于25 毫米。
3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3.1 大力推广散装水泥
在现代水泥生产的理念基础上,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加速现有立窑除尘改造,要突破现有格局,加快发展的步伐,废料、废品回收,制造高质量、多样性的水泥,燃料节约,加强绿色内容。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散装的建设储备与运输,防止在拆卸过程当中,混凝土、水泥等材料要注意称重、自动进料以及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污染与浪费,散装水泥尽可能的不要使用塑料袋和纸袋进行包装,避免了包装袋对环境的污染,这也确保了散装水泥的质量。
3.2 加大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
(1)除了常见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煤灰等之外,作为农业与工业废物的水泥混合材料,还有其他的材料像钢渣、沸石、炉渣、磷渣等也会作为掺合料。这是将多种材料作为混合材料的方法。
(2)垃圾焚烧不仅使可燃废物的热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整个水泥熟料的制作的过程当中,为了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可以把可燃垃圾作为燃料使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这是用可燃废物作燃料的方法。
4 结语
通过研究建筑工程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有序发展极大的使得系统养护的成本减少,系统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升,维护程序便捷,工作效率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绿色建筑工程材料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预见的是其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针对建筑工程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进程任重道远。这就要求相关学者要本着严谨的态度,虚心的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方案。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已经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发展领域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必须不断加强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以至于发挥其应有的巨大效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工业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元成方.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及若干关键技术问题[D].郑州: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0.
[2] 俞瑞堂.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展望.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997.
论文作者:吴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
标签:混凝土论文; 材料论文; 高性能混凝土论文; 水泥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这就论文; 建筑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