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在审题时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没有边读边思,缺少独立深刻的阅读,因此解题效果差。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力,促进学生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提升分析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阅读能力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应用题,由一、二年级的图文结合表述逐步向纯文字表述转变,解题的方法和步骤都更复杂、更烦琐。面对较复杂的文字表述的应用题,大多数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在课堂上,这些学生既不能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正确阅读,理解题意,更不能正确解答,或者干脆不做。面对这种学生缺乏对数学学科文字、符号、图、表等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应有的阅读能力的状况,笔者开始着手从以下几方面训练了学生对应用题的阅读能力。
一、在阅读中理解——读一读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年级的应用题题目比较复杂,解题方法往往需要两步计算或者三步计算才可以解决问题。因此,我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后,先默读3遍,思考此题的意思,明确题意后,再整理思路,知道此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83页第2题:小军在游泳池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关键是帮助理解“2个来回”的意思,明白“1个来回”就是在泳道里一来一回游了2次。制作精美动画,直观演示,在泳道里游一个来回是怎样的情境,学生通过直观课件理解了一个来回的意思。两个来回,学生就很快明白,就是在泳道上游了4次。明确题目的问题是求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就是求一次游了100米等于4个泳道的长度,求一个泳道的长度,该怎样求呢?将100米平均分成4份。
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后,解题的思路也有了大致的框架和正确的解题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阅读中理解——圈一圈
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读画结合,手脑并用。适当的动手圈划关键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题意。在学生读完题目后,让学生拿笔划出自己认为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整理解题思路。
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本第38页第3题: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每条裤子18元,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学生充分阅读后,经过教师的训练,学生会拿出笔圈出“一套”这两个关键字。制作课件,按先后顺序出示上衣和裤子组合成一套衣服的动画。从“一套衣服”中,学生理解后明白,要分别知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再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三、在阅读中理解——写一写
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主心骨。学生通过仔细阅读,理解题意后,找准数量关系,对正确解题有极大的帮助。我要求学生先写下数量关系,再分步写下小提示,明确自己每一步该求什么,从而将“难”转“易”。
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本第38页第4题:光明小学2名教师带31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300元钱买门票够吗?(1张成人票15元,1张儿童票8元)
制作精美课件,出示2名教师,再出示31名同学跟着老师去参观的情境图,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老师和学生都需要买门票。
帮助学生分析:先求学生+教师的门票钱,再和300元比较,因此,他们整理了如下的数量关系和小提纲:
A、数量关系:学生总票钱+教师总票钱与300元比较大小。
B、小提纲:(解题步骤)。
1.2名学生的门票钱。
2.31名教师的门票钱。
3.一共多少钱。
4.与300元做比较。
经过这样的阅读分析,学生大脑中的解题框架非常清晰,对部分学困生非常有用,即使针对类似题型,学生都可以一步一步地在阅读理解中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在阅读中理解——画一画
学生在阅读完题目后,需要把某些特定的题意通过绘制出集合图形或者绘制线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文字翻译成“数学语言”,做个小小数学翻译家。让学生在文字和图形之间构建关联,把握关键,使学生逐步养成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总之,应用题的类型很多,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读一读、圈一圈、写一写、画一画等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理解题意,在充分理解题意后解答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很大作用。
论文作者:何小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学生论文; 应用题论文; 泳道论文; 题意论文; 数学论文; 来回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