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羌姆仪轨初探--以甘南旺藏寺为例论文_仁欠卓玛 旦知吉

藏传佛教羌姆仪轨初探--以甘南旺藏寺为例论文_仁欠卓玛 旦知吉

【摘 要】 本文依据藏汉文典籍和田野调查,以安多双岔地区藏传佛教羌姆仪轨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对藏传佛教羌姆的仪轨的起源、分类和文化意蕴等方面做了简要的剖析,并解读藏传佛教羌姆仪轨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 羌姆 旺藏寺 仪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4-046-02

引言:藏传佛教各派羌姆仪轨举行已久,年年按期举行。其目的一方面是宗教传播需求,一方面是世俗需要,因此羌姆自始至终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对羌姆仪轨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关联方面试着做一简要的阐述与分析。

一、寺院概况

旺藏寺全名叫"旺藏扎西彭措林",意为"吉祥圆满州"。此寺属于格鲁派寺庙,格鲁派创始于宗喀巴大师,大师本名罗桑扎巴贝。宗喀巴大师吸取了噶当派的精神,加上他自己对显密经论的造诣,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也称"新噶当派"。其后宗喀巴大师建立甘丹寺,甘丹寺建成之后宗喀巴师徒的宗教活动一直在甘丹寺举行,因此,这一派被称为"甘丹寺派",后来变音为"格鲁派"。又因为这一派僧人都戴黄色僧帽,故而称为黄帽派,简称为"黄教"。17世纪以后,格鲁派长期执掌西藏政教大权,至今仍然是藏传佛教最大的教派之一。

旺藏寺由第二世赤钦•罗桑坚赞桑盖从拉卜楞寺弘佛到双岔地区,并且在赤钦仁波切和玉拉活佛主持,迎请附近二地村和尕丁村以及洛措等民众相助下,终于公元1844年建立了旺藏寺。旺藏寺在历代玉拉活佛的精心护持下不断扩建,一直到目前第七世玉拉活佛时期,几乎每个走廊都是满满的转经筒,僧侣达一百多人。主要佛殿有马头明王殿和护法、弥勒殿,以及赛赤寝宫和玉拉活佛寝宫。主要护法神有法王和班丹拉姆还有众多白塔等,现如今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

二、羌姆起源及分类

时至今日藏传佛教羌姆的起源问题各执其次,其中主要有三中说辞,其一,羌姆源于苯教。其二,来自藏区民间的土风舞。其三,是来自印度佛教。然而学术上大部分学者以及寺庙僧人都坚信羌姆源自印度佛教,因佛教从印度传到吐蕃,故而,我们会有关宗教的大部分源头,有意或无意地总往印度那边扯关联,这也是学术界的趋势。但依据笔直查阅的文献和田野调查,藏族寺院羌姆是由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舞传来,当时莲花生大师和寂护等的大力传播佛教的基础上,因降除苯教的众多精灵而迎进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舞,故而为了让当地的藏民易于接受和藏族苯教的拟兽舞、鼓舞等综合而成了现在的藏区寺院羌姆仪轨。其与印度密教金刚舞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说是具有藏民特色的一种艺术舞蹈。

据后藏黄教派主寺札什伦布寺喇嘛次仁活佛称:原来西藏佛教各派都有自己的羌姆,唯独格鲁派例外。直到1645年,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方在札什伦布寺密宗院创办藏历腊月廿九的"古多"仪式,成为黄教羌姆之始。据说这位班禅奇迹般地到过藏族的理想国香巴拉,在那里看见跳舞,回到札什伦布寺后便创立了岁末跳神的制度。这项仪轨传到甘肃的黄教大寺拉卜楞,演变为正月十四日的"大跳神"。与四世班禅同时代的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对密宗很有修养,故而亦积极推动羌姆仪轨在黄教寺院的普及。 拉卜楞寺羌姆源于扎什伦布寺。1645 年,第四世班禅创立藏历岁末的驱魔仪式,扎什伦布寺密宗院和护法神寺院僧人表演了羌姆。同为格鲁派寺院的 拉 卜 楞 寺 院 在 第 二 世 嘉 木 样 活 佛 久 美 昂 吾( 1728-1792 年) 时期开始羌姆仪式表演,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拉卜楞寺院僧侣的共同活动。而本文的主题旺藏寺羌姆正是从拉卜楞寺羌姆演绎过来的,旺藏寺是拉卜楞寺的分支寺庙,也是属于格鲁派。旺藏寺位于双岔地区,始建于清乾隆15年,藏语称"旺藏扎西彭措林",意为"吉祥圆满州",我国十年文革中被摧毁,1982年重建。

其次双岔地区旺藏寺羌姆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古多羌姆和法会羌姆,除了其举行时间和意义不同外其他没任何差别。羌姆的舞蹈程式和面具、服饰、举行场地、演绎僧人以及主题都是一模一样的。古多羌姆每年年底12月29号在旺藏寺,寺院大殿举行;而法会羌姆则三藏历新年14号同样在寺院大殿举行。古多羌姆在年末举行其意义在于跟前一年做个了结,总结一年的各种繁琐事务,降除在前一年内危害佛教以及人们生活中的精灵及不祥之物。而法会羌姆则是针对新的一年里佛法弘扬、人畜兴旺、风调雨顺、逢凶化吉以及免受自然灾难等方面向法王祈求,并且运用象征表演的表现形式来闸明宗教奥义,主要传达除恶扬善、以"和"为关的道德理念,教化人们洗涤与净化内心世界,以驱除"贪嗔痴",净化为"真善美"的和谐境界。

三、羌姆仪轨舞蹈程式

羌姆从赤松德赞时期建立第一个佛法僧都具备的三叶寺以来,始于莲花生大师跳金刚舞起,真正在藏区各个寺院普遍举行得从后弘法说起,后弘时期因统一的政权,藏区出现萨加派,噶当派,噶举派,宁玛派,格鲁派等等多种教派。因各教派都有其独自特征及所主张的教理和护法不同,故而各教派现举行的羌姆也有其不同点。以下略谈源属格鲁派的旺藏寺羌姆舞蹈程式。

农历正月13号晒佛节结束后,天气突然变冷了,下了较厚的雪。据报道人口述,大致每年正月13号下午往常都会下雪,时而下的厚时而薄。这样第二天僧侣们跳羌姆时因天气寒冷,既能保持清醒,又能避免出现意外状况,如跳羌姆的时候本来僧侣们戴的面具和服饰又多又重,再若天气太热会导致他们在跳羌姆时晕倒或头疼的状况等等。

第二天正月14号是举行法舞的日子,清晨,我们早早起床去寺庙观看。羌姆表演场地设在旺藏寺大殿园中,乐队长号手和鼓手及诵经的僧侣席地坐在寺院大殿台阶上,寺院羌姆由一阵阵法号声中拉开序幕。

第一场:阿杂拉

阿杂拉舞是双人舞,分别头戴蓝色面具和绿色面具。其表演意味着其二人最早出来,先四处打量,为接下来迎接法王做好准备。阿杂拉表演之后有一位装扮成老汉的施主带领两位小施主上场表演,为观众添了不少喜悦。

第二场:刚热

刚热舞也是双人舞,其两位年轻的演舞者头戴白色骷髅面具,头顶插三焦黄色布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三场:切加舞

切加舞是由头戴黑色面具的双人表演,上装饰有五个小骷髅。舞者身着花色长袍,前胸披带由象骨制作的饰品,左手拿一小块黑布,右手拿金刚,切加舞由双人边跳边出场,连续出五场,后面紧接而出场的舞者面具和服饰同上,故而不一一赘述。

藏传佛教格鲁派视"切加"为主要护法神,认为他是大威金刚和智慧主文殊菩萨的化身,有伏恶、护善之功。

第四场:红教僧"夏那华"的领舞出场。头戴黑边尖帽黑纱遮脸,身着花色长袍。

第五场:夏雅舞

"夏"指鹿,"雅"指牛。在羌姆中"雅"是相当于大法王的宠物,而"夏"是"雅"的玩伴。双人分别头戴鹿和牛的面具表演,脚腕处带铃铛。其表演最精彩,舞蹈节奏急促,表演气氛激烈,给观众添加了不少喜悦。

第六场:黑帽舞

红教僧"夏那华"的领舞出场。头戴黑边尖帽黑纱遮脸,身着花色长袍。

第七场:杂木扎

护发女神头戴蓝色面具,披散长发,右手持金刚爵,象征黑发王的妻子。

第八场:大法明王舞

法王身穿黄蓝色长袍,头戴蓝色牛头面具,右手持绳子。绳子象征执法工具,将恶人绳之以法。胸前挂圆形金色照妖镜,此镜能鉴别人世间善恶美丑。此时,三位施主走上前,向法王献哈达。

第九场:扎吉合

扎吉合也是结束舞,此时众神全部已出场,围城里外双圈,以法王为首,按顺时针方向绕圈而舞。当场内的大法舞跳到最后呈半圆队形时,众神面向场中央放置的一口油锅,黑帽舞者将做法后的酒等物品放入油锅,顿时起大火。围观的百姓群情振奋,鞭炮声,口哨声,吆喝声响成一片,以驱一年之邪,祈来年之福 。之后,舞僧们战队列,群众紧跟在身后来到寺院前面的田地里,放鞭炮,念经,然后将三棱供"朵玛"推入火堆焚烧。至此,整个法舞仪式已圆满结束。

三、羌姆仪式的文化意蕴

格尔茨认为"宗教是一个象征符号体系,它所做的是在人们中间建立强有力的、普遍的和持续长久的情绪及动机,依靠形成有关存在的普遍秩序的概念并给这些概念披上实在性的外衣,它使这些情绪和动机看上去具有独特的真实性" 在藏传佛教羌姆仪轨中几乎每一件使用的物品、每一个做出的手势、每一个人物,或每一个面具和每一个舞蹈程式,都代表着除了本身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发挥其仪轨的含义,并且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传播佛教以及道德理念,因而无形地束缚人心,使人不敢跨越其生活轨道,加强人们的凝聚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其次,特纳(Victor Turner)这样界定仪式的含义,仪式是"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一位和终极的原因"。羌姆仪式其对信徒们的影响犹如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当信徒们一大早准备去观看羌姆仪式是属于分离阶段,因信徒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往旺藏寺,故而已开始与原有的生活结构开始分离。第二阶段信徒们离家去往该寺庙路上,这时候他们虽没有到寺庙,但已经离开了自家,所以这阶段他们即不属于原有结构又没有开始参与新的社会结构,所以属于域限阶段。第三阶段是信徒们开始融入寺院社会,并观赏羌姆仪轨,从精神上已经经历了从生到死,死到中阴阶段救济超度等等。该仪式结束直到回到原有的社会时,他们已经发生了变化,即非彼也非此,因此他们原有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新的结构已出现并且他们已融入到新的社会结构中了。故而这阶段属于融合阶段。这样信徒们基本经历了结构--反结构--结构。正因为信徒们经历了这一系列系统的仪轨,使他们看清了现实生活的无常以及坚信今生来世,因果轮回,善恶相间。他们的内心被宗教净化了,因而更顺从社会的条条利利的道德规范,很少触犯社会结构,故而现有的社会才会变得更稳定,更规范地发展。

再次,马林诺夫斯基的经典著作《巫术、科学与宗教》其探讨强调信仰对个人的影响--它如何同时满足个人对一个稳定的、可理解的、可强制的世界在认知上与情感上的要求,并如何使之在面对自然偶发性事故时保持内心的安全感。 该地区信徒们对羌姆的崇拜也不例外,信徒们年复一年地在特定的场合观赏羌姆仪轨表演,事实上,在其观赏过程中他们已经在精神上经历了从生到死、世俗到中阴和善到恶的循环轮回的洗礼,是是非非皆在一念之间,世道轮回,万事此亦!僧人们通过其隆重的羌姆表演,探析了宗教的生命观。信徒们因信仰而虔诚观赏羌姆时,有那么一瞬间时空会发生转换,其表演达到高潮,难分世俗与中阴,从而达到精神上旧我的死亡到新我的再生。

参考文献

[1]《心灵的面具》 上海三联书店 , 郭净著, 1998

[2]马盛德,曹娅丽《人神共舞》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5

[3]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勒内.德:《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西藏人民出版.

[4] 杨曦帆:《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M] 民族出版社

[5]张桥贵陈麟书.宗教人类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3

[6]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4

[7]郭净:藏地节祭中的假面神舞--羌姆[J] 西藏民俗,1995.1:30-31

[8]甘南拉卜楞寺正月法舞调查[J].冯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4)

论文作者:仁欠卓玛 旦知吉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6

标签:;  ;  ;  ;  ;  ;  ;  ;  

藏传佛教羌姆仪轨初探--以甘南旺藏寺为例论文_仁欠卓玛 旦知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