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中部崛起的突破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破口论文,人力资本论文,中部崛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一系列政策上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促使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2000年,为了协调地区经济平衡,中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而后,中央又提出了振兴东北口号,东北经济将取得新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部地区该如何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呢,这值得我们深思。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部地区“塌陷”及产生原因
在本篇论文中,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6个省。2003年,中部六省总人口36310万人、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2.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8.1%、10.7%和19.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迅速,但各区域GDP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在全国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中部地区GDP的增长速度在1997年达到全国最高水平,为13.5%,随后放慢,一直都低于东部地区,并且多数年份还低于西部和东北地区。2002年,中部GDP增长率比东部低2.23个百分点,比西部低0.65个百分点(见表1)。1996年以来,东部地区GDP在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96年的50.76%上升到2003年的53.96%;而中部、西部和东北都呈下降趋势,这其中以中部下降的幅度最大。在1996到2003年间,西部下降了1.05个百分点,东北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中部则下降了1.65个百分点(见表2)。
表1 不同区域GDP的增长速度(%)
199719981999
2000 2001
2002
东部12.62
8.287.46 12.28 10.47 11.48
中部13.50
5.704.08
9.77 8.80
9.25
西部11.00
7.304.80
8.50 9.80
9.90
东北12.20
6.506.00 11.60 9.10
9.00
表2 不同区域GDP占全国的比例(%)
1996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东部
50.76 50.83 51.26 51.90 52.49 52.77 53.2453.96
中部
21.14 21.33 21.00 20.59 20.36 20.16 19.9319.49
西部
18.00 17.76 17.76 17.54 17.13 17.12 17.0216.95
东北
10.10 10.07
9.99
9.97 10.02 9.95 9.82 9.60
资料来源:1996—2002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3年)有关数据整理得到,2003年数据根据2003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到。
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中部与东部的差距正在拉大,还有加剧迹象。2003年,全国人均GDP为9030元,东、中、西部及东北分别为16534元、7294元、6254元、12077元。中部人均GDP不及东部的1/2,只略高于西部。与东部比较来看,东部GDP与中部之比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4:1已经扩大到2003年的2.77:1。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和东北较慢的增长态势,因此,无论相对发达地区还是相对欠发达区域,中部都在走向塌陷。
造成中部塌陷的原因有许多,既有区位因素,也有政策因素。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远离边境和海洋,吸引外资远少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是影响区际差距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979-1990年间,中部GDP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15%,总体上快于东部地区和东北三省。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对外贸易也感受到了知识经济的气息,以信息、技术等为内容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较小,这也是造成中部塌陷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研究(刘爱玉,2003)发现,1994年以前,政策因素与结构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起主要作用,但到2000年,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决定各个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差异和城镇居民收入差异最为重要的因素。中部地区是我国的主要产粮区,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新技术普及程度缓慢。2003年中部六省农业占GDP的比重达18.9%,全国平均水平则为 14.78%。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生产中越来越突出,而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地位下降,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本。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大小,而人力资本水平高低和使用效率如何将最终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由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的经济效率等因素共同决定。有研究表明,中部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仅为东部的1/3,西部的1/2;东部、西部创新的经济效率分别是中部的3.25倍、2.4倍。其他几项得分也都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见表3)。
表3 不同区域创新能力比较
知识创造
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创新的 综合得分
创新能力
经济效益
东部
317.09 343.5 447.75
372.98417.57 396.34
中部
104.31 109.92 155.81
151.22128.65 134.57
西部
176.43 191.76 227.86
261.19308.3 236.67
东北75.06 78.89 68.4593.38 94.28 88.23
资料来源:根据柳卸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科学研究》,2002(5))的有关数据整理所得。
二、人力资本对中部经济增长贡献不足的原因
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要小于东部及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量水平不高,也有使用效率低下,还有体制障碍等。
1.人力资本投入不足,总量水平低下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地区对教育和科研投资的越多,人力资本水平也就越高。长期以来,中部各省对教育与科研的投资都很少,其结果是人力资本总量不高。2001年,东、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总投入之比为1:0.42:0.45,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之比为1:0.41: 0.51。按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评价,东部为1.1%,而中部只有0.6%,几乎相差一倍。
2000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9年、7.6年、7年、8.3年,全国平均水平为7.6年,各地区人力资本总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 36.9%、27.9%、26%、9.2%。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总量比东部低9个百分点,仅与西部持平。与全国总量相比,中部六省高校数占24.7%,高校在校生数占25.2%,中专学校数占24.4%,职业中学数占30.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22.9%,专业技术人员数占23.1%。多数指标都没有达到或超过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28.1%的比例。2001年,中部地区万人所拥有的科技人员为16.7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61人,远落后东部的37.01。中部与东部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大,且正在逐年加剧。
2.中部整体环境不佳,人才流失严重
中部地区在人才总量不多的情况下,每年仍然有大量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流向东部和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人才失衡。据统计,仅1998年至2000年,安徽省高校就流失正副教授100多人,而同期引进的仅有47人,而这种人才大量流失的背景是该省高校教师队伍的总量不足。在1994年到2002年间,河南省市地以上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流出科技人才8297人,而流入的只有6333人,另外每年愿意回河南就业的毕业生尚不到生源总数的1/4。同样在湖北,高技术人才流失比例高达30%;在江西,95%的研究生毕业后离开。
中部地区普遍发生的人才流失现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一是工资、待遇不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一个普遍规律,中部地区经济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所获得的物质待遇要低于东部地区。二是体制僵化,一些地方不重视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和企业不能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流失的人才感觉到个人作用不能发挥出来,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三是东部一些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采取了灵活的政策,比如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采取“三不要”(不要户口、不要档案、不要工作关系和工资关系)的方式挖取优秀人才。四是中部地区吸引外资不多,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落户中部较少,而多数人才是以公司企业为载体,是随公司企业的转移而流动的。企业少人才的需求量也少,同样一个地区人才少反过来又很难吸引企业来投资,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例如,2003年中部六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实际使用金额分别只占全国的9.24%、10.9%;而广东和江苏两省所占的比重就分别高达41.7%、45.5%。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中部地区地处内陆、相对闭塞,受改革开放的冲击和影响要小于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体制借助惯性依然在起作用,传统思想观念仍然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影响着人们积极性的发挥。受早期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影响,中部地区人们形成了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心态,不敢拼博、不敢冒险,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而东部地区则通过改革开放,吸引大量外资,带来了新的参照物、新的经验、新的模式,不断克服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束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消极状态下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可发挥到80%-90%。在东部地区,同样水平的人力资本潜力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创造的使用价值、对经济的贡献要大于在中部地区。这从相同层次人才在不同地区所获得的物质报酬中可以看出,因为一般情况下,人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会少于其所获得的收入。例如,2003年,郑州市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为:本科16704元,硕士20664元,博士24624元;而上海目前本科生、硕士、博士年均工资分别达到30817元、48433元和61061元。2003年,安徽、江西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278元/人、11676.4元/人,而2002年江苏、上海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就已经分别达到51298元/人、63893元/人。
4.产学研体制没有理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较,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机制依然具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属于政府主导型。在这种机制下,教育、科研、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联系,产学研相互脱节,科技与经济存在“两张皮”现象。这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由于缺乏利益驱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水平低下。有相当部分的科研成果在鉴定、验收之后被束之高阁,无法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按每万名专业人员申请专利件数比较,东部为140件,中部仅有39件,相差近三倍。二是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市场和众多的公司企业,造成信息不通畅,出现对新成果的需求不足,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例如,2002年中部6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只占全国的13.4%,远远低于东部62.6%的水平。2000年北京市共转让了1400项研发成果,其中大部分都转让到了东南沿海地区。这些都使得中部地区在人力资本的产出率上无法与东部竞争。其实,中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如武汉、长沙、合肥、郑州等)拥有的科技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却不高。
三、人力资本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
加快中部经济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对我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只有中部发展了,才能为东部提供进一步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同时确保西部能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从而形成中国经济区域总体布局的均衡态势和完整结构。中部若凹陷,东西必失衡,中部若梗阻,东西必割裂。另一方面,中部的崛起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和保证。中部是“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中部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例如,在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中部地区占60%左右。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东部地区产业也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大企业大集团竞相实行跨地域扩张。这给中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带来有利条件,中部发展和崛起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机遇。
面对机遇,中部的发展该采取何种道路和模式,进行何种战略选择呢?上文提到造成中部落后东部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区位劣势,这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会存在。同时,我国市场经济已迈向制度化的新阶段,实行普惠制与国民待遇已成为基本准则,中部崛起不可能寄望于像东部发展那样能获得优惠政策。那么,中部崛起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又在哪里?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发展极”来拉动,这个“发展极”往往是由几个大都市组成的经济圈形成,能产生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为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一个高速引擎,能创造一个整合全区域资源、快速提高竞争力的平台。但这个”发展极”是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吸引大量国内外资金和众多公司与企业而形成的。那种指望通过政府行政区划和拉郎配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一个地区资金的流入和公司的进驻首先需要有充足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包括企业家、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大量廉价的普通劳动者等。毫无疑问,中部地区的发展首先需要有自己的“发展极”和都市圈,但中部目前正缺少构成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群落,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力资本的不足。其次,中部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几十年来,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行业约占中部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这就使得中部省区产业结构的矛盾格外突出。中部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样离不开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只有拥有了丰富的人力资本,中部才能在改革开放中更好地吸收、引进和消化先进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第三,中部要实现发展和崛起,“三农”问题是绕不过的坎,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少农民。农民到城市寻找工作和就业,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技之长,需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
由上分析可知,影响和决定中部经济发展和崛起的诸多要素中,无论是“发展极”的培育,还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其共同点和症结都在于是否能拥有一个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因此,笔者认为实现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就是要大力培养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同时,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在中部地区曾经拥有的资源优势正逐渐丧失的今天,人力资本因具有比物质资本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以及可累积性和非排他性等特性,使得通过大力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来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