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的尴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尴尬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位家长打心理热线电话诉说他的困惑。
他有一个6岁的儿子,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父母亲花了很大的心思,听了不少的讲座,也看了不少有关教育方面的书。别的都还可以,可在儿子的性教育方面,夫妻之间就有很大的分歧。妈妈认为要传授给儿子相关的性知识,所以在家里比较“开放”,比如,有时候洗澡、换衣服,都不是很回避儿子,有时候儿子对男女生殖器不同的构造表示好奇,做妈妈的也会以自己做为模特,进行相应的讲解。对于这一点,做爸爸的就很难接受,他说:“我知道普及性知识很重要,可毕竟男女有别啊,这样我总觉得不太好。”可当他与太太沟通,太太会拿出专家的话:“性教育要趁早”来反驳。做爸爸的就哑口无言了,因为这是专家说的,可他总觉得不对劲,于是就打电话来咨询:“妻子这样做合适吗?”
对此,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对父母是一对负责任的父母,他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其次,“性知识的普及”同样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话题,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可以起到正性的效果。不然的话就会与之前“性知识的缺乏”一样,造成一些反面的效果。
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应该如何进行性教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性心理发展模式,他把性理解为广泛的身体快感,并按身体快感区的特点描述了性心理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口唇期:从出生后到一岁。在这一时期婴儿快感的满足主要借助口唇,在吃奶的吸吮中获得快感。
2、肛门期:大约从一岁开始,持续到二、三岁。在这一阶段,排泄成为婴儿获得快感的主要方式,婴儿从排泄活动得到极大的快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3、生殖器期:亦称性蕾期,从3~6岁。弗洛伊德认为,直到生殖器期的最初阶段,婴儿的性能量都是指向自身,他的快乐是自乐,在生殖器期的后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开始将性能量里比多(性冲动)指向外界对象,这个阶段也叫做“俄狄浦斯期”,也即大家比较熟悉的“恋父恋母期”。
4、潜伏期:六、七岁到12岁。在经历了俄狄浦斯情结之后,儿童的性心理进入潜伏期,在此时期,儿童的性欲保持沉寂状态,对异性漠不关心,游戏时大多寻找同性伙伴。
5、青春期:12~18岁。在青春期性腺的成熟增多了里比多冲动,如果生殖器期的心理冲突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个体就会将里比多能量转向家庭之外的某人身上,为成熟的异性恋打下良好的基础。
6、生殖期:18岁之后。在弗洛伊德看来,只要能成功地解决以上所有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冲突,个体就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他在性、社会关系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是成熟的,具有坚强的自我,能够控制不适宜的性冲动。
对待6岁孩子的正确做法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就能明白6岁的孩子是处于性蕾期与潜伏期的阶段。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这两个阶段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性蕾期:孩子会从局限于母亲的人际关系扩大到父亲与兄弟姐妹,并在人际关系中体验诸如嫉妒、愤怒、羡慕、负罪感等情感。尤其是孩子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差异,这成为确立自身的性别认同。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对异性父母产生恋情,对同性父母产生嫉妒以及由竞争而生的憎恨。这种父母与孩子的三角关系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六、七岁到12岁的小学期间。这时期的孩子对性的兴趣和活动不明显。这时期是孩子接触家族外人群进而形成社会关系的重要时期。
从性蕾期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孩子有时会感到挺痛苦的,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欲望:想与父母一方更亲密,但另一方面,又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对手,就是另一位父母,那么如何把自己的欲望与现实更好地协调好,这就是这个阶段孩子要慢慢学习的一个任务,这可是他之前没有碰到过的难题。根据这个原理,对于电话中的那个母亲,应该不能再用之前“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去要求自己,而是要帮助他建立一定的规则。那就是需要在家里与儿子建立一定的边界,一些私人的行为要回避儿子,这样儿子虽然会有些痛苦,但反倒能帮助他搞清楚“我与妈妈之间,我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而让他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从潜伏期的角度来看,本来潜伏是有生物学意义的,只有潜伏,孩子才可能把兴趣更好地转向外界,不但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有兴趣去结交更多的朋友,为他之后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青春期孩子们的精力十分旺盛,男孩子则会有十分强烈的性欲望。广泛的爱好,良好的人际交往则可以很好地分散他们的性欲望,让他们可以在此期间顺利地完成该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学业、社交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父母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边界也有助于孩子顺利地度过潜伏期。
孩子是变化的,父母的任务也是变化的,所以要做一个好父母不仅要有正确的育儿观,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变化,以及在孩子的不同阶段应该运用何种方法去与他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