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贸易条件恶化假说的质疑--基于要素贸易条件的考证_贸易条件论文

质疑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假说——基于要素贸易条件的考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论文,贸易论文,假说论文,要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09)10—0147—06

一、引言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之间的相对交换比例关系,反映了贸易双方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关系。现实生活中,贸易条件的变动不仅关系到一国从国际交换中获得利益的多少,也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贸易条件”和“比较利益”一起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出口贸易总量持续20%以上的高速扩张,贸易顺差保持较快的增长。在我国外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贸易条件的变动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比如,近年来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就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

二、“贸易条件恶化假说”及要素贸易条件

自普雷维什(1951)和辛格(1950)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命题以来,该命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我国由于大部分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科技附加值不高,再加上同行恶性竞争加剧,使得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水平不断下降,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进口商品多属高技术含量产品,价格具有一定刚性,所以表现出明显的贸易条件恶化的迹象。国内有研究表明,1998~2003年,我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在2000~2003相当于当年GDP的1%~1.2%。

郑智海等(2002)详细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对美国、日本、东盟、新兴工业化国家等商品贸易条件的详细变动趋势,得出了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结论。赵玉敏等(2002)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根据拉斯帕尔斯公式,编制了我国1993~2000年间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及制成品分类贸易条件指数以及所有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结果显示,1993~2000年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14%,是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从具体商品类别来看,我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制成品贸易条件以及制成品分类产品贸易条件都呈恶化之势。张蕾(2004),吴亮(2001)均指出,我国商品贸易条件在上世纪80~90年代呈小幅下降趋势;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董国辉(2001)介绍了关于“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争论情况,并从理论上预测了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他认为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外围国家可能会继续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

既然众多研究者都有如此一致的认识,那么从理论上分析该现象时,我们就暂且将其归纳为“贸易条件恶化假说”。而该假说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客观性。

目前人们对贸易条件的观察一般集中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很多场合也就把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直接视为贸易条件的变动。但是,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只有在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如果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变,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的确能反映贸易条件的变动。但现实生活中一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变化最大的往往就是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因此,要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就不能也不应当简单地局限于对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变动的分析。

普雷维什(1951)和辛格(1950)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命题的解释不仅包含了对商品贸易条件的解释,同时也强调了要素贸易条件作用。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率进步速度不同,劳动市场结构存在差异,导致前者获得的贸易利益下降。同时,由于劳动市场存在过度竞争,会导致劳动要素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报酬下降。也就是说,普雷维什和辛格从一开始就已经注意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不只是单纯的商品贸易条件下降,要素贸易条件下降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刘易斯(1968)指出,具体就某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条件往往会决定其工业化进程的道路以及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刘易斯认为,要素贸易条件决定发展中国家商品贸易条件的变化,而决定要素贸易条件的是国内的生产率水平和劳动力的供给弹性。

因此,要准确反映一国贸易利益变动的实际情况,必须结合生产要素的交换比例即从进出口生产部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对贸易条件进行分析。与商品贸易条件不同,它反映的是一国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贸易净利益的变动趋势,即从进口商品扣除自身的投入后实际的收益是增加还是减少,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能力。总体上看,要素贸易条件的衡量对于一国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技术改造,从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要素贸易条件的考证

要素贸易条件包括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消耗单位生产要素所能换回的利益,表明发展中国家出口部门生产率提高所引起的实际国民收入增长可以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出口部门生产扩大可以吸引落后部门生产要素的流入,这样,整个国民经济生产率也会因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改善而提高,从而,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会因平均生产率提高而弥补。但是,随着一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如果生产率提高而单要素贸易条件出现下降,就有可能出现巴格瓦蒂所说的“贫困化增长”。这时,就需要对现行的贸易结构进行调整。所以说,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国结构调整的重要信号,其变动对一国外贸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的单要素贸易条件一般都是呈上升趋势,因此,单纯根据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依然不能很好地反映各国间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现实。双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反映了一国国内对于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相对其他国家是提高还是降低,可以更准确地说明国际贸易中利益的分配。

然而,传统的要素贸易条件仅考虑生产要素的效率,而没有考虑生产要素的成本,因而依然不能全面反映一国所取得的贸易利益。不能解释一些经济强国劳动生产率很高,但其产品却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现象,也不能反映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真正竞争力。可见,要全面反映一国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只考虑劳动生产率还不够,还要考虑投入要素的价格。因此,需要对要素贸易条件进一步修正,结合劳动力成本计算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为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素贸易条件变动趋势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我们选择20年的数据,分别计算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以及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一方面,由于部分国家2004年后的统计数据不完整,为追求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的横向比较,所以选择计算期为1985~2004年;另一方面,本文主要是考察改革开放后我国要素贸易条件的整体变动趋势,所以近几年数据的缺失对整体趋势的研判将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1、单要素贸易条件(SFTT)

单要素贸易条件(Single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简称SFTT),计算的是每消耗一单位国内生产要素用于出口后,该国获得多少进口。单要素贸易条件上升,反映了一国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

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计算公式:

计算期内我国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后10年增幅尤其明显,这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尤其是自1995年以来,我国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处在不断下降的趋势中,2004年下跌到80.04的最低点。相比之下,我国的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则在2004年达到新的历史高点。导致我国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快速上升的直接原因是工业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虽然从1995年以来我国的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日益下降,但工业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速度,因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保持了快速改善的趋势。

2、双要素贸易条件(DFTT)

双要素贸易条件(Double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简称DFTT),计算的是每一单位的国外用于本国进口的生产要素可交换到多少单位国内用于出口的生产要素。

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用公式来表示是:

我国与美、日、德、韩4国的直接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一半以上,因此,通过考察中、美、日、德、韩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值的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我国双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如表2所示。

劳动生产率的横向比较显示,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1985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美国的3%,日本的3.1%,德国的3.2%,韩国的13.4%。1985~1991年间差距进一步拉大。1992年以后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加快,与发达国家差距有所缩小,2004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4.3%,日本的8.8%,德国的9.6%,韩国的7%。这说明,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要素劳动生产率自1992年开始大幅提高改善。因此,我国双要素贸易条件变动趋势远不如单要素贸易条件乐观,虽然整体还是一种上升的趋势,但表现不是非常明显,而且波动频繁。这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上还有很大差距,且这种差距缩小的进程较为缓慢。

3、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及其计算

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是结合劳动力成本对上述要素贸易条件的修正。首先引入劳动效益系数的概念。劳动效益系数为:

L=Y/W,

Y、W分别为每个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产出的增加值和劳动力价格。

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亦可同样分为单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SLFTT)和双劳动要素贸易条件(DLFTT)。计算公式分别为:

为一定时期内外国生产本国进口品部门劳动效益系数。1985~2004年我国单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

计算期内我国的单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尤其自1995年开始,呈现连续增长的趋势,2003年达到495.76的最高点,2004年虽稍有下降,但并不影响上升的大趋势。相对同期商品贸易条件不断下降,我国单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劳动效益的不断提高,即劳动效率的增长快于工资率的增长。而与单要素贸易条件上升了近16倍,相比单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仅上升28.87%,表明我国的工资水平同样在这20年中有了大幅增长,导致劳动效益提高幅度有限。1985~2004年我国双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

同样,将我国的劳动效益在世界范围内作横向比较,情况依然没有那么乐观。20世纪80年代我国双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一直呈下降趋势,90年代初虽稍有上升,但很快就因为工资率的大幅增长而重新下降,直至1997年后中美、中日和中德双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才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裕,工资增长放缓,增长率相对劳动效率的提高慢于日、美、德。与此同时,中韩双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处于不断下降中,表明我国对韩国的单位劳动报酬创造的增加值优势在减弱。

四、小结

尽管我国20年间商品贸易条件在波动中有所下降,但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却显示,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速度,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获得了很大幅度的改善。把我国国内对于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劳动效益相对其他国家进行横向对比所呈现出来的波动与差异,说明贸易利益在各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但总体而言,单、双要素贸易条件及劳动效益贸易条件整体均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这一点不仅从实证计算结果得到反映,也可以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得到有效的支持。事实上,为了从不断扩张的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利益,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完善市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以及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外贸易规模的快速扩大,贸易条件的变动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值得予以高度的关注。作为一个经济处在迅速成长过程中的国家,我国的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下降是正常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这是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结果,客观上已成为引起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性因素之一。事实上,许多国家在经济快速成长时期都出现过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现象,这种下降没有也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进出口贸易状况早已不仅仅是关系外贸本身的发展问题,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贸易条件如何变动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继续保持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上升的趋势,力争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不出现明显的下降,从而在消耗一定量资源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应当加大科技投入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单、双边劳动效益要素贸易条件,巩固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并逐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随着我国出口制造业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和熟练技工储备的增加,提高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将依然相当广阔。

收稿日期:2009—09—09

标签:;  ;  

对中国贸易条件恶化假说的质疑--基于要素贸易条件的考证_贸易条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