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编内容和流程看宋代小报的“新媒体”特征论文

从采编内容和流程看宋代小报的“新媒体”特征论文

从采编内容和流程看宋代小报的“新媒体”特征

彭 玲

(新安晚报社,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媒体”——小报,它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民间报纸。小报诞生于当时的封建官方报纸邸报,无论从内容还是时效性方面都比邸报更具有新闻性。小报还成功进入市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但是由于它往往通过“假托”的方式来表达言论,从而经常刊登“假新闻”,又导致其真实性遭人诟病。

关键词 :宋代;邸报;小报;传播

将历史的时针拨回到宋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雕版印刷技术发展成熟;“士”阶层空前壮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宋朝的传播活动和传播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官方和民间两种报纸——邸报和小报。

一、打破新闻控制的小报

研究宋代小报不得不先从邸报说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邸报是小报诞生的“母体”。

邸报是不是报纸?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邸报尚算不得真正的报纸。邸报的前身是唐代进奏院状,进奏院状在传抄的过程中渐渐派生出邸报,由一开始的不定期发行渐渐转为定期发行。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邸报内容主要有“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梳理当时的文献记载可以发现,邸报的内容还包括:皇帝的诏旨和起居,官吏任免,官员奏章,战报,刑罚,法令条例等。从内容可以看出,邸报仅仅是一种政府公文的传抄,无论从功能还是形态上都还不具备报纸的性质。

根据史料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成立进奏院以后,进奏官由中央统一任命,进奏院由中央机构门下省直接领导,并建立了一系列发报制度,把进奏院的发报活动置于皇帝、宰相和有关部门管辖之下。

宋政府之所以直接管理邸报,就是为了控制新闻的发布,巩固统治秩序,为此还形成了一套相当严格的审稿体系,这就是“定本”制度。从真宗咸平二年起,宋政府规定,进奏院编好邸报稿样后要呈送给枢密院审查,枢密院审查通过后的稿样称为“定本”,向地方发布的必须是这种“定本”。枢密院审查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邸报发布的内容,有些内容是禁止发布的,比如边防军事、兵变、农民起义等方面的消息,以及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的消息等。史书中记载的一些自然灾害和异常天象在邸报中也很难见到,因为这些内容在当时会被认为是上天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警告。

杨先生瞄着手中的烟盒,一时无语。沉吟半晌,他抬头说:“这样吧,大梁先去黄州,问问慢成,看政府能不能出面。我写个信,你拿着信去找他。他现在的身份是省党部驻黄州特派员。”

客观方面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当时小报的信息源“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面对这些庞杂的信息,小报没有审查制度,即没有新闻把关人,再加上小报经营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就造成了小报内容的虚实参半、真假难辨。

推荐理由:教育的终点不是高分和名校,而是用正确的教育去影响孩子找到内生的自驱力,从而实现人生态度与繁复世界的高度连结,让孩子在不久的将来,拥有真正选择人生的权利。书中围绕高效能养育的教养观念,从原生家庭、妈妈情绪管理、亲子关系、为孩子立规矩、能力培养和孩子社会化等方面入手,层层深入,条分缕析,打造了一套科学的高效养育思维导图。

二、“内容为王”难顾真实性

作为宋代的“新媒体”,小报也有着如今新媒体的一些特征,比如追求“内容为王”,传播方式更灵活,时效性更强,与此同时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却有所欠缺,这一点常遭人诟病。

对于宋代小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学术界的观点比较统一,认为它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小报确切起始于哪一年?这一点尚不可考。关于小报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会要辑稿》,“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诏:不得非时供报朝廷事宜。令进奏官五人为保,犯者科违制之罪。”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非时供报朝廷事宜”很可能就是后来的小报。进入南宗时期,关于小报的记载便很多了。

主观方面则是小报经营者有意为之。如今一些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为了表达观点而杜撰出形形色色的故事和段子,其实这种手段几百年前的小报就用过。宋政府曾公开指责小报“撰造命令,妄传事端”,“凿空撰造,以无为有”,甚至还出现了“伪造诏命”这样的情况。例如,宋徽宗大观四年,小报就曾刊登过一篇伪诏,伪造的内容是斥责蔡京的,为此皇帝还特地下诏书进行了辟谣;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小报又刊载过一篇伪诏,内容是朝廷召用主战派的张浚,这一信息引起金人的疑惧,为此宋高宗不得不下诏进行澄清。对于小报刊登的这些“意见之撰造”以及“撰造命令”的内容,很有可能是小报经营者主观故意所为,他们故意捏造假新闻、假诏旨,就是通过这种假托的方式,将自己的意愿在报纸上加以表达。

军坡节作为海南地方的传统节日(因地缘关系,广东部分地区也举行),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海南最具民俗特色、最为隆重、最活跃的传统民间节日,也是海南东北部市县规模最大的民间祭祀传统节日。军坡节主要祭祀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女英雄冼夫人,当年海南各地纷乱不堪,老百姓流离困苦。冼夫人利用丈夫执掌广东西南部和海南政权的机会,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威信,统一了海南各部,稳定了海南的社会秩序,并派人管理各地,造福四方,使海南百姓逐渐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后世为牢记冼夫人的功绩,便将其所派人员到达本地的日期定为本地的军坡节日期,每年都出资出人装扮当年出兵时的情景进行纪念。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邸报相比,小报的新闻性和时效性更强,所以更受人欢迎,正所谓“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然而小报有一个问题常遭人诟病,就是其刊登内容的真实性有所欠缺,常常会刊登一些假新闻。小报为什么会经常刊登假新闻?笔者认为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不止刊登的内容更丰富,小报的信息也比邸报更灵通,更具有新闻时效性。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人当时抱怨邸报说:“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方敢传录,而官吏迎合意旨,多是删去紧要事目,止传常程文书,偏州下邑往往有经历时月不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人是这样说小报的:“以先得者为功” “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誊播” “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一个是“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一个是“朝殿未退已传播”,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小报的新闻时效性已将邸报甩了几条街。

宋政府对邸报发布的信息实行严格控制,这就造成人们无法从邸报上获得想知道的新闻内容。而邸报的定本审查制度又造成发行时间上的滞后,导致其新闻时效性不够。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空前壮大的士大夫阶层们迫切需要及时知道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另外寻找新的新闻信息来源。与此同时,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为报纸的买卖发行创造了条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报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打破了邸报的新闻限制。

相比于邸报,小报刊登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包括“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 “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奏章”等官吏任免信息和时事性政治内容,还有朝廷的谕旨诏令等。如金兵入侵宋时,有官兵和人民奋起反抗,但是因为朝廷内的妥协投降派占了上风,邸报对此避而不谈,但是小报却详细地进行了报道。类似于这样的内容新闻性较强,正是人们想知道的信息,这也是小报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汤甲真离休后30多年来,曾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铭记“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格言和古今圣贤的佳言德行,坚持读书看报,以“不服老”的乐观豁达精神,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老共产党员。

三、呈现专业化商品化特征

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如果他关心新闻,可以每天到市场上去买一份报纸,上面不仅刊登有时政信息,还有千奇百怪的社会新闻,这份报纸就是“日书一纸”的小报,小报当时已能做到每天发行售卖。《宋会要辑稿》中记载:“访闻有一使臣及閤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从这段记载可以发现,有人专门以“探报”为生,而且每天发行,由此可见小报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和商品化。

宋代办小报的都是哪些人?从文献记载可以发现,宋代经营小报的人,以进奏官、使臣、下级官吏为主,还有一些“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人,他们是职业化的经营者,也被官方称为“不逞之徒” “奸妄小人”。

周麟之在《论禁小报》中说,“小报者,出于进奏院”,指的就是进奏官和那些以经营小报为生的人相互勾结。进奏官们作为邸报的“编辑”,对于掌握新闻来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利用工作之便编发小报,获得经济利益。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当时的两名进奏官刘资和冯时因为泄露新闻牟利而被各杖100,以示惩戒。

进奏官们利用工作之便为小报提供信息属于“兼职”,后来出现的“探官”则专门从事新闻采写活动,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的新闻记者。赵升在《朝野类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日新闻。”内探、省探、衙探指的是在这些地方探听和访录新闻的人,这些人经常出入宫禁,分别探听宫廷、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的内部新闻,分工明确地为小报提供新闻信息,并逐渐专业化,这些报探可以说是跑机关的新闻记者的鼻祖了。

总之,邸报是宋代重要的官方传播媒介,脱胎于邸报的小报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则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新媒体”,呈现出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但是由于小报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使,追求“内容为王”,又缺乏必要的新闻把关,从而造成小报内容的真实性有所欠缺。

参考文献 :

[1]徐松.宋会要辑稿(影印本)[M].上海大东书局,1936.

[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周麟之.海陵集(卷3)[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鹭江出版社,2004.

[4]赵升.朝野类要(卷4)[M].商务印书馆,1983.

[5]朱传誉.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6]王瑞来.点校本《宋会要辑稿》述评[J].史林,2015(4):214-218.

[7]高臻.论中国宋代小报[J].新闻传播,2013(1):220-221.

[8]卢清.浅析宋代的小报现象[J].法制与社会,2009(7):235-235.

中图分类号 :G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18-0174-02

作者简介 :彭玲,女,汉族,安徽庐江人。研究方向:网络新闻及新媒体、新闻史。

标签:;  ;  ;  ;  ;  

从采编内容和流程看宋代小报的“新媒体”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