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 017000
摘 要:电教媒体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够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是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推动和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捷径。本文主要探讨了电教媒体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教媒体 思想品德 教学
电教媒体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思想品德课一开课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将会给新课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可利用电教媒体参与性的功能,通过对事物、具体场面的媒体创设和刺激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来兴趣,激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和感染。
2.学习课文,明白道理。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明理是关键,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重点。利用电教媒体,通过音像教材的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将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它的形、声、色等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快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进程,能增强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
3.联系实际,辨析深化。电教手段容纳面宽,传递信息迅速。科学地运用电教媒体,形成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教学结构,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能够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思想品德课中讲明观点,不能只举课文中的事例,还应补充适当的事例,联系各方面的正反材料,使归纳建立在更丰富的事例基础上;同时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已知事例,如身边感受很深的事例,利用课文观点加以运用,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4.指导行为,课后延伸。导行是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因而在教学中要以道德规范和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他们的行为。小学生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辨析能力差,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形象直观的事物。因此可运用电教媒体的重现力功能特性,把课文中正确的行为方式方法通过录像、投影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行为要求的指导、示范榜样的演示,以落实课文的行为目标。
二、利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运用电教媒体,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献给学生,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2.分散教学内容的难点、突出重点。电化教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使学生对所学课文的重点、难点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难点,在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智力培养等方面起到得天独厚的作用。
3.旁征博引,丰富感性材料,增强道德观点的说服力。学生对课文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少的困难,这就要借助电教媒体,援引例证,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创造情境,再现事物的过程、现象,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间的距离,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提高事物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道德观点的说服力。
三、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1.借“电”引趣,激发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发挥电教媒体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强等长处,给学生以见其人、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2.借“电”创境,实施情境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情境教育法,是教师根据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育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借助电教媒体,发挥其形象性、直观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创设与课文有关的特定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产生情绪体验,陶冶情操,明白道理,形成观念,指导行为
3.借“电”引思,促进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知行统一就是既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晓之以理),又要求学生把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之中(导之以行)。因此“知”是“行”的基础,“行”又是“知”的深化;“知”指导着“行”。而“行”又反过来促进“知”的巩固、提高和发展。然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知”和“行”的转化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为说了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行言不一,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充分利用声、音、形、像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对促进和推动小学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雪刚 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未来英才,2015,(18)。
[2]董改霞 谈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作用[J].金色年华,下,2011,(12)。
论文作者:黄永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电教论文; 媒体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事物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3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