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霞[1]2003年在《长春市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课余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组织纪律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都能起积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从学校向社会的转折阶段,从终身的角度看,正处在从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转折阶段。所以,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进行如何,直接影响其未来身体健康状况,而且还影响其终身体育的实现。如何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以应付现代社会生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针对目前长春市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其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是768人。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目前,有55.5%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37.5%的学生被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7%的学生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 2.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低;锻炼时间短;锻炼强度低。 3.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内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课余体育锻炼地点选择主要还是在学校体育场馆;课余锻炼形式主要还是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 4.以学习活动为主的多样化课余生活方式是当前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 5.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有70.6%的学生每学期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 6.通过R型因子分析,确定了影响长春市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六大主因子。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学校体育因素、体育兴趣因素、体育氛围因素、体育能力因素、体育价值观因素、政策法规因素、社会压力因素。 7.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表现出很大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 最后,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几个较为重要因素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对策。
王淑文[2]2016年在《长春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至关重要,只有以健康的体魄为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为今后步入社会,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以长春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其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长春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所在,提出合理的建议,为长春市中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改善当前体育锻炼现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长春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对长春市中学生参加锻炼的情况先进行总结分析,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通过研究得出:长春市中学生的总体锻炼意识比较强,但锻炼行为比较弱;体育锻炼动机正确,但不够积极;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存在一定差异;体育方法和知识主要来源于体育教师,且锻炼项目多种多样,男女生在项目选择上存在差异;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普遍高于女生。长春市中学生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是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场地器材因素、学校因素、家人因素、朋友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长春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通过本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希望能够正确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更好的促进长春市中学生身体发育,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组织更加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提供依据,从而促进长春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健康良性发展,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陈波[3]2011年在《长春市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时代的发展对他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而且还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课余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兴趣、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阶段形成对体育锻炼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维持身体健康乃至坚持终身体育锻炼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了解和掌握现阶段长春市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特点,从中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有效地落实和开展高校各项体育改革措施,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长春市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树立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改善体育锻炼习惯,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长春市四所高校78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春市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娱乐,休闲,丰富生活;掌握技能技巧。虽然大学生总体上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面较高,但是锻炼的频度低;锻炼时间短;锻炼强度较低。2.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课余体育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场馆;课余锻炼形式主要还是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3.男女大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强度和项目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差异。4.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低,有90%的学生月均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5.通过因子分析,研究确定影响长春市高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五项主要因子,依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学校体育因素、体育兴趣因素、体育氛围因素、体育价值观因素和社会压力这五项因素。最后,本文结合当前长春市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特征,针对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几个重要因素提出建议。
安宇[4]2008年在《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锻炼对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都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由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过渡阶段。所以,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终身体育的实现。了解并优化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要解决的课题。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力求探悉广西大学生体育课余锻炼的特点,为更好的开展广西高校体育工作,丰富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树立终身体育的习惯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西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结果显示:有96.7%的广西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有47.3%的大学生能够每周参加3次或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且男生活动频率显着高于女生。广西在校大学生的每周体育活动次数有较明显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活动次数多。多数大学生(52.7%)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少于3次,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50.7%的大学生每次活动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60分钟以上者在31.8%。而每次活动的时间少于30分钟的比例占了总数的17.5%。年级越高,每次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也长,男女生没有显着差异。男生随着年级增长锻炼时长也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运动的运动强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广西在校大学生体育人口比例显然偏低,只占总样本总数的30.7%。年级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课余体育运动时间安排比较合理。广西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前八位排序为: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武术、跑步、足球。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在学校体育场馆进行体育运动。大部分(68.9%)大学生能够基本掌握1-2项运动技术。广西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情况一般。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自主化,选择性强,46%的大学生是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体育相关知识的。在对体育比赛关注方面,表示“很关注”者占13.3%,“一般”占66.7%,“不关心”的占20.0%。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十分关注高水平体育赛事,水平只停留在观看体育新闻了解比赛动态和结果的程度。通过电视和网络是关注体育比赛的最主要的方式。与同伴一起参与体育活动”(68.8%)和“自己锻炼”(20.5%)是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广西大学生体育消费还处在较低水平上,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广西大学生体育动机主要集中在增进健康(73.5%)、散心娱乐(45.4%)和调节紧张学习上(28.1%),这说明追求身心健康和休闲娱乐是广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超过1/3的大学生的体育态度是积极的。男生体育态度较女生更为积极。广西在校大学生表现出年级与体育态度呈正相关性。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受体育态度、体育动机、锻炼后心理成就感、体育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学业压力、自身缺乏运动技术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开设体育理论课;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完善高校课余体育管理组织工作,组织开展好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氛围,积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群体比赛,可在传统的比赛项目中加入趣味性、小型多样的比赛,做到课余比赛大众参与;加强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我国有关的教育、体育法规制度,使学校的体育课外活动得到贯彻落实;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多样化,趣味化,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质量和数量,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提供好物质保证。
张同香[5]2011年在《重庆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调查,试图探讨阻碍重庆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提高重庆市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为区域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做出努力,以期为增强青少年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出积极性建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首先对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整体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其次,针对不同位置及特色学校、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学生,从课外体育锻炼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时间特征、锻炼方式、空间环境、项目内容、参与两操的态度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其差异性并找寻其原因。然后,对阻碍重庆市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并进行深入阐述与分析。最后对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大部分中小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认同较高并持肯定态度,且动机健康积极,其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正在逐步形成。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价值认同受主观认识的影响越加明显,表现为年级越高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同越低。同时也表现出高年级比低年级,女生比男生更缺少锻炼的现状。2)平时和双休日,空间锻炼环境的选择主要集中于学校体育场馆和就近的免费公共场所,而平时多集中于前者,双休日多集中于后者。同时,多数学生既喜欢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校外体育活动,又喜欢有组织的校内赛事、形式相对灵活又相对比较自由的课外活动形式。在人际环境的选择中,表现为年级越高同伴效应越明显,年级越低对父母或家人的选择比例越高。3)青少年校外锻炼项目丰富多样,但内容缺乏创新,主要青睐与轻器械、球类运动以及休闲类娱乐项目等;性别、年级差异明显,男生及高年级学生主要以竞技类项目为主,女生和低年级学生对轻器械和休闲项目表现出更高的倾向性。4)青少年的性别差异并不影响他(她)们参与两操的态度,但其学校的地理位置及学校特色却对他们参加两操的态度有显着影响。传统特色及中心城区学校更为灵活的两操组织形式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所在。同时,校内体育锻炼时间也因青少年性别、学校位置、学校特色的不同、年级的高低而表现出显着差异性,表现为男生在校内锻炼时间明显好于女生:传统学校学生校内锻炼时间好于一般学校;小学生参与两操的态度最认真、校内锻炼时间最长,初中生在这两方面表现次之,高中生最差,初中生表现最好的为课间操参与形式的多样化。5)体育锻炼习惯与方法,家庭经济条件,学校体育政策,课业负担与压力,健身环境与指导,体育锻炼兴趣与价值取向是阻碍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六大因子。各因子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其中不同特色学校,不同位置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在因子得分比较中均存在一定差异性,健身习惯与方法、健身环境与指导对青少年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是相对比较广泛的。
许家骐[6]2015年在《长春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新兴的、时尚的体育运动如:台球、射箭、高尔夫、抱石等项目在大学校园风靡一时,同时很多传统体育项目也历久弥新焕发青春,这些体育运动项目极大的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同时也丰富了师生课余生活,同时由于这些项目的经典和新奇时尚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他们的体育锻炼质量对我国未来的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构成因素也随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前的大学生主要面对的是来自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也随之增多,如: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压力等等,这些都给当今的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这样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使他们的心理得到释放,摆脱学习、生活、就业等因素带来的精神困扰,通过体育运动来调节自我,体现自身的价值。女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女大学生的总人数已经占到大学生总人数的叁分之一以上,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来需要承担社会和家庭的重任。因此,针对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研究就尤为重要了。增强女大学生的体能、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家庭需要。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呢?经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女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锻炼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通过体育运动锻炼,不仅可以使女大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还可以使其在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爆发力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对其情绪的稳定程度、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动作的反应速度以及其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全面培养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是在对吉林省女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调查基础上,以拓宽女大学生体育运动锻炼途径、锻炼方法,增强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突破口,增强女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为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帮助和实践借鉴。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发、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法等对吉林省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出影响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长春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虽然意识到了体育锻炼对她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依然没有将大块的时间安排体育锻炼。此外,长春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初衷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基本以“健体发展身心”“丰富闲暇娱乐文化”“获得完美身材”等肤浅动机,而对于体育锻炼能够奠定未来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认识不足。2、长春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羽毛球、健美操、跑步、散步等技术类为主的运动项目中,呈现集中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该类运动项目对抗性弱,不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3、长春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对于现有的体育锻炼场馆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比较满意,女大学生基本上只选择在学校内部的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时间充足,但是频度、强度、负荷都远远没有达到国家关于体育人口的规定,此外,女大学生在生理期间的体育锻炼不容乐观,无论是生理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认识都处于较低水平。4、通过分析得到目前影响长春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共有9大主要因素,第1是因素参与选择、第2因素是个人投入(其中物质投入的影响大于精神投入),第3因素是运动能力,第4因素是运动风险(其中生理风险的影响大于心理风险),第5因素是参与机会(其中参与机会影响大于表现机会),第6因素是社会支持(其中同学的支持影响大于教师支持),第7因素是锻炼条件,第8因素锻炼氛围(其中活动氛围影响大于文化氛围),第9因素是制度约束。其中第1、4因素对于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呈现负相关影响。
刘长春[7]2014年在《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高等体育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国家在体育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及任务中就明确指出:“高等体育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体育专门人才,对发展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强国都有重大促进作用。”[1]为此,如何提高和促进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水平,这已经成为了各类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一重要环节与内容,也引起了有关体育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合运用体育社会学、文化学、人类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对广西师范学院大学生参与体育教育、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过程中,他们体育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相互间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论述分析。本研究皆在于为本地区师范院校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促进在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的研究领域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揭示师范院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教育、课余体育、体育社团的行为现状特征,并找出其影响因素。有促于进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树立正确体育价值观念,精神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一、大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且他们进行体育锻炼时通常为直接参而非间接参与;二、大学生在不同体育行为环境条件下参与体育的动机、态度各有差异,但相互之间表现出紧密相关性;叁、学校体育物质基础、学生性别、年级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有显着性影响;四、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随着行为客体的改变而有所差异,且是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强统筹兼顾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课余体育、体育社团的体育管理与教学机制建设,使高校大学生能在参与体育教育、课余体育活动、社团体育活动方面得到平衡发展。二,构建一个科学的、规范的大学生体育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使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指标化、可量化,从而更好的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体育观念和行为规范提供指导依据。叁,结合各高校自身的体育文化环境,大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编制适应本学校或本地区的《高校大学生教育大纲》,突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突出高校各自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环境,以适应大学生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
邢晓虎[8]2007年在《对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职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学校的逐步落实,终身体育的理念的普及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础任务之一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余体育锻炼习惯”日益显示出突出和重要地位。课余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组织纪律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都能起到积极作用。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场所,高职学生是国家未来栋梁之才,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他们能否具有全面的“健康观”和健康体魄,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特别是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强烈兴趣,进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如何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以应付现代社会生活所面临地各种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针对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其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有76%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15%被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但也仍还有9%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中,存在着锻炼时间短、强度低、频度低的问题;高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内容单一;锻炼地点选择主要还是在校内场所;锻炼形式主要还是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且体育消费水平低,有72.4%的学生每学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通过因子分析,认为影响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六个主要因子: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体育教育、体育兴趣、体育氛围、体育价值观、社会压力、政策法规因素。本文针对河北省高职院校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解决对策。
高洋[9]2017年在《长春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多方面多视角对当今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展开调查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为当今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提供可借鉴的理论的和实施的依据。通过近几年国民体质监测的结果我们得知,除大学生外,国民健康状况都有所好转,因此我们针对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长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大都倾向于普及度广,较为便捷的场所和体育器械,以及人员参与的制约性较小,容易进行的项目。2、长春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较高,爱好体育的人数百分比高达54.05%。3、调查数据显示,有85.78%的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其中男生的比例大于女生。4、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但也仍有高达86.35%的学生还没有养成相对稳定的体育运动习惯,可以说目前保持固定时间的运动,自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同学还是少数。5、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影响长春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场地设施缺乏”以及“课程紧张”。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这方面也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之一。6、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树立他们“体育投资”的理念,同时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形成终身体育观。
参考文献:
[1]. 长春市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韩志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长春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淑文. 吉林体育学院. 2016
[3]. 长春市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陈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 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D]. 安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5]. 重庆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D]. 张同香. 西南大学. 2011
[6]. 长春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家骐. 吉林体育学院. 2015
[7]. 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长春. 广西师范学院. 2014
[8]. 对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邢晓虎.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9]. 长春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高洋. 吉林体育学院.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