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特异性免疫的教学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异性论文,免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种最主要的调节形式。同时,该内容与诸多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例如:细胞膜功能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遗传信息的表达,胚胎工程等相关知识均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特异性免疫”这一节的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十分重要。但这节内容的教学难度很大。原因有二:一是特异免疫的过程十分复杂,又是一个微观的过程,学生看不到、摸不着,非常抽象;二是本节内容中的新概念、专有名词相对集中。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该节内容的教学应如何进行感受颇深,现将其表述出来,供同行借鉴。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进行学习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也为一定的动机所支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特异性免疫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借鉴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如“为什么要种卡介苗?”“器官移植为什么这么难?”等一些学生等待解开的谜,作为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推动力。笔者平时用得最多的是巴斯德的从患炭疽病的病畜血中分离出致病菌的经典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并为新课的教学展开埋下伏笔。在引出新课题后,立即又点出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①能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树立正确的免疫观;②能辨别抗原与抗体、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③能简单描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④能概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能举例说出免疫接种的应用。从而使学生从诱因动机提升为教学动机,使求知欲更为持久。
二、运用多种教学艺术,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1.从已知点出发,延伸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组建新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阶段,主要表现形式是编码和加工,就是把领会了的知识和技能等信息转变为长期记忆之中的形式,并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特异性免疫涉及许多细胞如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T细胞、效应细胞毒T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等的参与。如何帮助学生理清、理解、记忆这些内容,并将它们纳入原有的知识网络中?笔者有以下三条做法:
(1)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过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的分化以及细胞的全能性、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等),在必修2中已理解了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这些已知知识点出发,通过引导、推理、延伸进而理解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形成过程,如图1。
(2)从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的功能”中的“细胞识别(细胞通讯)作用及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迁移、推理、延伸可得如下页图2。
(3)从必修2中所学的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中心法则)、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以及有关人类ABO血型的知识出发,介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类特异糖蛋白质分子,它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且每个基因均有多个复等位基因)编码的产物,分布于身体所有细胞的表面并在细胞表面表达其功能。通过推理、分析、类比等方式可推出MHC构象千变万化、种类很多(种类数应是一个天文数字),因而每个个体的MHC各不相同的结论。从而使学生能从本质上理解MHC为什么能成为个体的标记分子,以此将新材料的学习与旧知识的复习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旧促新、以新带旧,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动态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整体化、逻辑化
浙科版的高中生物教材在专业性上较人教版的有所加强,但在其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逻辑性等方面显得相对弱些,从教材体系看好像比较零乱。这给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施教时,应对教材作一动态处理。例如,在激发动机、进入新课后,首先介绍完成免疫调节功能的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来龙去脉,然后讲解与之相关的专有名词,如抗原、抗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等。在讲解免疫过程时,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可进行提纲化处理,引进人教版教材中免疫过程分三个阶段的理论,即从抗原进入人体内部,被巨噬细胞识别、吞噬、处理形成抗原——MHC复合体,进而呈递给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为感应阶段;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与抗原——MHC复合体特异性结合,进而分裂、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反应阶段;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与靶细胞亲密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凋亡)以及效应B细胞产生、分泌抗体,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为效应阶段。并设计如图3示意图进行归纳总结。
3.使用比喻、动画等技巧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
因本内容专业性较强,且抽象、微观,如照本宣科,必然枯燥乏味。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应用一些比喻,例如:将通过人体第一、二道免疫防线的病原体比喻为“漏网之鱼”,在介绍淋巴系统的各组成成分时比喻为“这个家族的家谱”,将巨噬细胞与T淋巴细胞分别比喻为排球赛中的“一传手”和“二传手”,把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比作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应用在讲解过程中,从而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让学生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得到有关信息的双重编码。
4.运用比较手法来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
由于本节内容的新概念多、专有名词集中,故学生很容易相互混淆,张冠李戴。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各类免疫细胞与免疫物质的比较表”等表格(见表1、表2、表3),对这些相反的、相近的概念,如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类免疫细胞与免疫物质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求异比较和求同比较中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
三、加强学生的反映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已经达到了教学大纲和课本规定的要求和层次,必须要通过反映和反馈,这不仅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实事求是的“定位”,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检测。反馈可以是课堂提问形式,可以是课后练习或测试的形式,也可以是实验操作的形式。若是课堂提问或课后练习,则应该设计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题目。笔者认为:低层次的应以识记层次题为主,中层次的应以理解层次的题为主,而高层次的应以分析、综合应用层次的题为主,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份测试卷均应做到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对反馈结果及时评价、及时校正,直至达标。
标签:特异性免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