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重症监护护理论文_袁先志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重症监护护理论文_袁先志

  袁先志

(简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简阳641400)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30例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实验组为30例给予预见性护理的患者,对两组溶栓成功率评估对比。结果:实验组溶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效果较好,其对于患者的静脉溶栓成功率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重症监护护理

心肌梗塞作为众多心血管病症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它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肌梗塞主要影响患者心室重构,影响患者预后的康复的过程,而急性心机梗塞具有更加严重的危险性,急性心肌梗塞是危重症之一,该疾病治疗难度极高,死亡率极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严密的监控及紧急状态下周密处理。急性心肌梗塞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重点是急性期。在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发病早期的治疗中,一般在球囊扩张治疗失败后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的相关护理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其护理进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30例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实验组为30例给予预见性护理的患者。其中对照组年龄31到66岁,实验组年龄33到67岁。纳入标准:其一、经过临床诊断治疗,符合国家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其二、患者已成年(18周岁及以上);其三、入院前签署协议书,配合治疗,具有明确的意识。排除标准:其一:在心肌梗塞之外有脑、肝、心、肾功能异常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器官严重损伤者;其二:怀孕阶段及哺乳期妇女;其三:未满十八周岁儿童。其四:没有法定监护人患者。所有患者在其他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由护理人员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并记录,讲解发病机理,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处理。

1.2.2、实验组患者护理方法

1.2.2.1、心理护理

对于意识已不够清楚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注意护理中动作要轻柔,防止动作幅度过大导致患者出现二次损伤,这时需要注意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让患者家属保持冷静,尽量配合医师及护理人员的各项工作。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与患者要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当患者遇到难题或者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等情况时要及时与病人进行心理沟通交流,防止患者的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产生影响。对于患者住院期间或者得病之后精神方面的问题要加以重视,患者由于精神压力较大,很容易产生失眠、抑郁等各种问题,对于此类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记录并对医生进行一定的反馈工作,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也要更加仔细的对患者进行护理,积极帮助患者释放压力,帮助患者及时排除心理心理障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2、饮食护理

将禁食食物进行标记,患者要增加进食流食的比重,比如米粥、去油肉汤、杏仁粥、稀藕粉等,待情况稍好再增加半流食的比重,需要增加进食含纤维的食物,因为此类食物会起到润肠通便,加速胃的蠕动,促进排便的效果,从而促进机体排毒。注意增加摄入蛋白质,减少摄入高糖分食物,少食用辛辣食物,禁止饮酒,对摄入脂量及摄入盐量要做到严格把控。除此之外,注意不可食用油条等油炸食物,多以煮、闷、蒸的方式烹调。进食食物温度要控制在适宜的温度,不可过热或是过凉。护理人员每日记录食用情况[2]。

1.2.2.3、静脉穿刺护理

静脉溶栓过程中包含有静脉穿刺滴注过程,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穿刺点情况,询问患者感受,对于出现疼痛感、红肿的要采取相应解决方法或寻求医师指导。如若输液期间出现穿刺点疼痛、红肿要停止输液,立即采取措施,未解决前不可进行输液。注意液体输入情况,严防出现空气输入人体。在输液结束后要用20ml的生理盐水进行脉冲正压,防止血液回流阻塞导管。在进行输液后要将导管进行正压脉冲封存,超过三日未使用VPA要进行冲管,对照组每隔一周要更换敷贴,并进行脉压冲管。在操作中注意无菌操作,对于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子饮食。

1.2.2.4、排便护理

患者会由于长期的卧床,使得肠胃蠕动减缓,使便秘的发生率较高。排便时要注意适当用力,因为用力过度会使血压出现升高,心率也会受到影响,用力过度会产生腹胀使膈肌上升,影响到冠状动脉血流量,使病情得到进一步加重,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出现猝死。因此要根据患者病情以及排便情况给予适量的缓泻剂,排便前可由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适度腹部按摩,排便时要安排护理人员在旁以应对突发情况。每日排便一次,两日以上未能排便需要寻求医师帮助进行及时的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溶栓成功率。一般在治疗后两个小时,对患者心电图观察发现其ST段导联回降在50%以上,三个小时之内血清CPK-MB酶峰提前出现视为溶栓成功。

1.4、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0.0 中,将P<0.05差异记为统计学显著差异。

2、结果

结果统计显示,实验组溶栓成功28例,占比93.3%,对照组溶栓成功19例,占比63.3%,显然实验组溶栓成功率更高,P<0.05。

3、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急性的心肌坏死疾病,在临床上会出现持久剧烈的疼痛,疼痛部位为胸骨后,常常会出现并发休克、心律失常或是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静脉溶栓治疗是应对急性心肌梗塞常见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本研究对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对患者及家属心理进行护理,帮助患者排便及进行静脉穿刺护理,结果患者溶栓成功率较高,显示该重症监护护理模式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实践[3]。

【参考文献】

[1]刘千金.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4):317-318.

[2]佟娟.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5):253-254.

[3]马活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重症监护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7):54-55.

论文作者:袁先志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重症监护护理论文_袁先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