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爱"与"惩罚"教育的合理运用论文_杜更成

浅谈"关爱"与"惩罚"教育的合理运用论文_杜更成

杜更成 (济南市长清区月庄初级中学 山东 济南 250301)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2-003-02

学生时代,正处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时期,可塑性极强,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教育、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要惩罚了。学生的成长和做人,离不开科学而有效的教育,这就必然要有批评和惩罚。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教育是指教师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约束或否定性评价,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学生改正并内化为其自觉约束力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实际上,"惩罚"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是与表扬教育、挫折教育等手段并行的,只有和其他教育方法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学生就是在犯错、知错、改错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做人,逐步完善人格的。因此正确地认识惩罚教育的价值,以日显重要。以下是我对关爱与惩罚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实施"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在今天强调"尊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极有可能被"赏识"冲昏头脑,认为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更不能惩罚。事实上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首先、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其次、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

第三、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教育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方式之一。他们正处于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等都没有成熟,很容易出现不良的思想行为,所以实施教育惩罚,矫正其不良行为,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教育惩罚使学生明白如何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关系,懂得个人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利益;教育惩罚更使学生学会负责,便让他们建立起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心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惩罚和赏识是教育教学中的两种方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将奖励与批评两者结合起来。

(二)、把握"惩罚"教育的适度性

惩罚教育虽然有很多好处,但若一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禁区。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掌握好一个度字,即科学地使用处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一、我们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第二、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第三、惩罚要适时。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惩罚应该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和几个男生偷偷的套住一条狗,把它宰杀了,把内脏一件件地割离、观察。可是这只狗不是别人家的,而是校长家最喜爱的狗。校长知道后很恼火,心想,这真是无法无天,再说,万一被狗咬伤怎么办?不加严惩,绝对不行!很快,校长的处罚决定出来了:罚麦可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也知道自己错了,决心改正错误。他认认真真地画好两幅图,交给了老师。校长和老师看后都觉得他画的很好,又对错误认识比较深刻,杀狗事件就这样结束了。一件看起来很严重的违纪事件,在这位校长的巧妙处理下,即让麦克劳德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探求未知的热情,同时还使他的解剖知识派上了用场。试想,如果校长把麦克劳德狠狠的批评一顿,或者公开检讨甚至给予处分,那教育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第四、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第五、把握惩罚尺度,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有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警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部分老师当着其他学生、老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初中生较特殊的年龄特点是多反叛,有逆反心理,被批评后极易产生思想疙瘩,此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

第六、掌握惩罚的主动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因为了解、调查清楚后,就可以把被动批评变为主动批评。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帖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不经调查的批评会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上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沉沦。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第七、我们必须分清楚正确使用"惩罚"与"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罚学生"的直接后果是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但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能正确使用"惩罚"的教育手段,无疑对班级的管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对学生的奖励或处罚都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都会适得其反。在操作时要把握好原则。爱心教育不可少,但也需要适时适度地运用关爱下的"惩罚"教育,因为关爱下的"惩罚"教育也是真正的爱心教育,以爱为中心的批评才是理智的爱、深沉的爱。

论文作者:杜更成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1

标签:;  ;  ;  ;  ;  ;  ;  ;  

浅谈"关爱"与"惩罚"教育的合理运用论文_杜更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