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最新作品点评——看《萌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萌芽论文,当代论文,点评论文,作品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的话]
本期点评的重点是长篇小说。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创作而言,厚实的长篇确实比精致 的短篇更能代表综合实力。但当下的长篇创作,有不少走的是畅销书路线,甚至是潜在 的电视剧脚本。在前两期的点评中,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作品占据了重要期刊的大量页 码,就感到痛心不已。但本期刊物发表的长篇,如苏炜的《迷谷》(《钟山》)、孙惠芬 的《上塘书》(《当代》)、徐贵祥的《明天战争》(《当代》)、纪尘的《缺口》(《大 家》)等,都称得上是作家的倾心之作,值得大家花时间认真阅读、讨论。
前两期点评文字公布后,我们陆续收到了大量的来自读者、编者和作者的反馈,一些 报刊还摘录、转载了我们的点评,其中《上海文学》第7期,全文转载了我们对其头两 期的点评。对于各界的关注和鼓励,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同时,我们也更深切地感到 ,在交流中恪守原则的重要性。在此,我们再度重申本论坛的评点原则,这就是:艺术 的标准和知识分子的立场。我们深信,只有坚守自己的位置,才能与各方朋友进行真正 平等、诚挚、有益的交流。请朋友们继续登陆我们的左岸网站:
http:\\www.eduww.com
或在各自的刊物上发表高见。我们愿与各界朋友共同努力,推进当代文学向更健康、 更健壮的方向发展。
2004年《萌芽》第5期依然实践着改版后的经营策略:让《萌芽》小说当下化、产业化 。争取读者、追踪市场,是《萌芽》近来被一些读者诟病之所在。不过,《萌芽》主编 赵长天没有背对这些批评:“说到‘商业炒作’,出版本来就是商业行为。只要讲职业 道德,不要恶意炒作,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萌芽》确实因此吸引了青少年 读者的目光。
于是,一股特异的忧伤,在第5期的小说中溢出。继郭敬明将忧伤的主题发扬光大之后 ,“80后”纷纷沉湎于忧伤之中而难以自拔。但是,对于“80后”而言,忧伤不再是古 典形态的没有繁星的童年旷野,也不仅仅是现代形态的没有依托的虚妄天空。忧伤映现 着他们的自恋倾向,成为后现代背景下消解一切、遗忘一切的无奈姿态。
“小说家族”的两个短篇——王皓舒的《路口》和梅婕的《荆棘鸟在歌唱》不约而同 地进入了“80后”的“忧伤”主题。反叛的少年,在成长的“路口”迷恋上了具有梦幻 色彩的忧伤女孩。这是两个短篇共同叙述的故事模式。但是,“80后”少年与其说迷恋 上了少女,不如说迷恋上了少女的忧伤。其中,值得玩味的不是忧伤的难以忘怀,而是 忧伤最终被更改、消解、乃至悬搁、遗忘。
《路口》中的少年始终萦绕着对一位女孩儿的“纯白色的长裙”的追忆。它由忧伤转 化为虚空,然后又因虚空而放逐了心灵。人物在记忆与现实中交替,给人一种飘浮不定 之感。《荆棘鸟在歌唱》的少年无法挣脱“坐在外面看天”的女孩的吸力。忧伤被理解 为冷漠,又由冷漠而钝化了感觉。最后,小说索性让忧伤的心灵在飘浮过后坠入悬搁一 切的沉寂。
比较而言,《荆棘鸟在歌唱》更胜一筹。它虽然与《路口》一样模仿了现代小说常见 的心理意识流手法,却没有如《路口》那样让人物在沉默处直白内心的秘密,而是选取 了叙事的隐喻手法——让人物的内心在隐蔽处泄露。它虽然如《路口》一样让情节服从 于人物情绪的涌动,但忧伤的强度一直被有节制地掌控着;忧伤的形式也依据人物的不 同性格而各有不同。
不过,无论《路口》或者《荆棘鸟的歌唱》都在无意识中显露:“80后”笔下虽浸满 忧伤,内心却理智得冷漠。这令人不禁疑惑:忧伤,是否有制作的成分?
在第5期中,还有一个编者精心策划的看点。两位昔日的少年写作高手蒋峰和韩寒的长 篇小说选载《维以不永伤》和《长安乱》,经过前两期的角逐,已各展所长并现出分野 。《长安乱》中让人忍俊不禁的搞笑语言虽然高妙,但韩寒的才情过于显露反而容易给 人造成叙述底气不足之印象。而蒋峰一直稳扎稳打,《维以不永伤》的情节安排更具有 小说艺术的内在征服力。蒋峰让一整串的突变改变了小说中一整串叙述事件的意义。这 种偶然性事件能够改变人终身命运的认识,反映了“80后”对于先锋小说的叙事上的延 续。
对于南京师范大学女生朱婧的名字,关注《萌芽》的读者并不陌生。她的两篇小说《 关于爱,关于药》和《人生若只如初见》,曾在《萌芽》的2004年第1期“小说家族” 栏目中被重点推出。作者游走在现代及古代生活之间,着力表现爱情的丰富和执著,叙 述宁静淡雅,别具一格。2004年第6期《萌芽》中的“小说家族”,再次重点推出了朱 婧的《许诺的一滴眼泪》。它在保留了这一风格的同时,还表现了“80后”忧伤的主题 。不过,与其他“80后”的花季、雨季里的忧伤被消解、悬搁又有所不同。她小说中的 忧伤犹如八月里的桑拿天气:郁闷多日,终于迎来倾盆大雨。
本期“小说家族”中,宋慕歌的《沼泽里的鱼》在两个相互交替置换的叙述视角里, 塑造了一对性格迥异却血肉相联的少年形象。不仅手法颇为新颖,而且可以让人物相互 发现埋藏于彼此内心的秘密。小说里的酷哥帅弟,都没有直面自己的勇气。在经历了许 多事后,二人竟相聚于同一个地方——逃避凡俗的“少林寺”,实现了他们十八岁的理 想——做一个与世隔绝的僧人,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日子。不过,这样的结局设计不仅 是一个笨拙的模仿武侠小说的败笔,而且暴露了“80后”的懦弱——渴望成长,却又畏 惧成长之路上所必得承担的责任和苦难?
庄烁的《平安夜》叙述了少男、少女在成长阶段的一段擦肩而过的朦胧恋情和令人心 旌摇动的友情。平安夜的特定场景,心灵的颤动,午夜的狂欢、突如其来的死亡,交织 在一起。这是“80后”对于生命中不确定因素的困惑。只是小说里大多运用直接引语, 给人以一种内容单薄、节奏单调之感。
2004年第6期《萌芽》,蒋峰与韩寒的长篇小说选载《维以不永伤》和《长安乱》步入 尾声。两者依然各自坚持着自己的叙述精神:一个是哀而不伤;一个是寓谐于庄。前者 依然通过事件串推进实际上将要来临的宿命性结局,后者还是依靠杂交性的搞笑语言延 宕结尾的到来。或许,这两种风格代表了“80后”对于自身的冒险:他们希望为这个世 界留下点什么,但他们又不知道能够留下什么。究其原因?正如赵长天所言:“出一本 书不能说明什么,不意味着他们就已经是作家了,是否会成大气和大器,都不是现在可 以作结论的。成大器的总是很少的人。”
《萌芽》2004年第5期推荐篇目:
梅婕的《荆棘鸟在歌唱》(短篇)
蒋峰的《维以不永伤》(三)(长篇选载)
《萌芽》2004年第6期推荐篇目:
朱婧《许诺的一滴眼泪》(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