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稳健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指出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监控方式,探讨了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现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在开展各项建设与规划时,均需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以此来更加有效、全面、高质量的推动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伴随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有力推动了电力系统领域的发展与更新,本文就电力系统领域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作一探讨。
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1.1集中控制方式
针对此种监控方式而言,其最大优点就是便于运行维护,而且易于系统设计,控制站在防护要求方面不高。但需指出的是,因集中式最大特点是集中系统各功能,并将其置于一个处理器中来处理,因而处理器有着繁重的任务,这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处理速度。因电气设备均在监控范围内,随着监控对象的持续增多,受此影响,电缆数量会随之增加,主机冗余下降,投资会增加,另外,受电缆长距离引入的影响与干扰,还会对系统的可靠性造成影响。此外,由于断路器的联锁,以及隔离刀闸的操作闭锁,均运用的硬接线,因隔离刀闸相应辅助接点通常无法及时到位,这样势必会导致系统难以正常操作。除此之外,此种接线方式在二次接线上也比较复杂,查线困难,因而会使维护量增加,而且在传动或查线时,因接线复杂,还有可能出现误操作。
1.2远程监控方式
最早出现的自动化系统多为远程控制装置,且大多运用的是模拟电路,由分立元件构成,如电子管、电话继电器等。此阶段的自动控制系统无软件部分。多利用硬件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及判断,不能开展远程调解,也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它们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升,确保系统安全、正常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此些装置彼此间处于独立运行状态,不存在故障诊断能力,在实际运行操作中,如果自身发生故障,难以及时提供或发出告警信息,因而会对电网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而对于远程监控方式而言,其不仅能够节省安装费用、电缆用量,而且可靠性还高,组态也比较灵活。由于CAN总线、Lonworks总线等现场总线存在并不高的通讯速度,而电厂电气部分又有着比较大的通讯量,全部此方式均适用于小系统监控,但对于全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却并不适用。
2.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应用
2.1集中模式
所谓集中模式,实际即为传统硬接线方式,把原先的强电信号向弱电信号转变,运用4m A~20mA标准直流信号以及空接点方式,经电缆硬接线,把开关量信号与电气模拟量以一对一的方式,接入DCS的I/O模件柜,进入DCS来组态,以此来监控电气设备。此种模式又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远程I/0接入,另外一种是直接I/O接入,对于前者而言,其乃是在数据比较集中,并且距离主控室比较远的电气设备现场,设置远程I/0采集柜,后经通信方式,连接于DCS控制主机,而对于后者而言,其把电缆与电子连接在一起,集中组屏,两者实现技术相同,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关于电气量的采集集中组屏,方便管理,设备有着较佳的运行环境;已有较成熟的硬接线方式,在响应速度上也比较快。但也有不足之处,如电缆安装工作繁琐,电缆量大,另外,长距离电缆引进所产生的干扰,还会对DCS可靠性造成较大影响;针对DCS系统来讲,其实际是按“点”收费,除了投资比较大之外,而且仅有那些比较重要的电气量,方能进入DCS,系统无法监测全部的电气信息;全部信息量均需要集中于DCS系统,因此,整体风险也比较集中,这势必会对系统可靠性造成影响;此外,因DCS的调试工作通常在后期开展,运用集中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倒送厂用电需求。
2.2分层分布式模式
针对分层分布式模式来讲,基于逻辑层面,把ECS划分为3层,分别是间隔层、通信层与站级监控层。针对间隔层而言,其由终端保护测控单元构成,运用电气间隔的方法,或者是面向电气一次回路方式来设计,把保护单元、测控单元以就地分布的方式,安装于各开关柜或者是其他一次设备周围。对于网络层而言,其由电缆网络、通信管理机组成,通过现场总线技术的运用,实现传控制命令、规约转换及数据汇总等功能。而对于站级监控层来讲,其利用通信网络,来管理间隔层,并实现信息交换。
间隔层就地安装测控终端,因而可一定程度减少占用面积,另外,由于各个装置处理独立分割状态,因而组态比较灵活,整体可靠性高。模拟量选用的是交流采样,因而可以大幅节约二次电缆,成本也会随之而降低,而且在抗干扰能力方面也会得到增强,系统在采集数据精度上也会得到一定提升。系统在采集数据量方面得到提升,监控信息变得更加完整,可以在远方便可实现信号复归及保护定值的修改,便于后期维护。针对分布式结构来讲,其方便系统扩展,维护简便,如果局部出现故障,不会对其它模块运行造成影响。此外,独立设置的电气监控主站,方便投运与分布调试,可以较好的满足倒送电需求。
3. 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向
(1)保护、控制、测量实现一体化。基于现阶段人员配置、运行体制及专业分工,我国自动化系统多运用的是站内监控采集数据,并以此来进行保护的独立模式,但基于技术技术合理性、简化维护工作量及减少设备重复设置等层面来考量,把测量、控制与保护相结合,更具实际应用优势,三者相结合可以简化设备,提高可靠性,因此,此种模式会成为今后的应用趋势。(2)国际标准的应用。近年,IED电力自动化得到了深层次运用。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各厂家IED设备的互操作性与信息共享,将厂站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转化为开发系统,国际电工委员会为实现此目标,而专门制定了IEC61850国际标准。为了更好的接轨于国际,国内已开始着手以IEC61850标准为基础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产品的研发,相信不久的将来,自动化系统将会成为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系统中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除了能够显著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之外,还能使电力系统的运行变得更加稳定与安全。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其将会有力推动电力系统领域的全面化、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永华君. 基于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应用[J]. 丝路视野, 2017(19):60-60.
[2]莫家宁.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 现代制造, 2013(6):102-103.
[3]双赫. 浅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J]. 山东工业技术, 2015(6):144-144.
论文作者:晁念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方式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电气论文; 技术论文; 电缆论文; 系统论文; 接线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