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一物理教学中衔接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一论文,物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理难学,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物理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物理这门课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要求都很高。尽管目前采用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在知识层次上实施分段教学,对平滑初、高中的知识坡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较大程度地缓和了初、高中内容衔接中的矛盾,但由于高中物理采用了较多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学生学习时仍感到难以适应。同时,由于将许多重要的内容移到高三的选修课,加重了高三的负担,这样,又突出了新的矛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衔接问题。可见,在目前的教材体系中,如何处理好这两对矛盾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条途径来处理这两个衔接问题。
一、合理诱导,降低知识坡度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高一物理向初中层次倾斜,创造出最好的教学情境,顺利突破高中物理的难点——力学,为学好整个高中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从实验中动脑筋,帮助学生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十分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教材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一个新概念、新规律的提出几乎都由实验开路,因而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而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教材的要求严重脱节,从而形成了思维障碍。为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思维方法的过渡阶段。
做好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的演示实验。如学习《动量》时,先演示: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粉笔,落在桌面上时断裂成几段,而落入铺于桌面上的碎纸屑时,则完好无损。学习《机械守恒定律》时,先让学生配合演示秤砣打不到鼻子的实验等等。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实验,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联想,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思维器官,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通过演示实验,触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学习力的分解时,学生对“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不理解,这时,可用实验解决问题:取一条较结实的丝线,先请学生检验其强度,再在其中间挂一较重的砝码,在线的两端系上测力计,手提两测力计将砝码提起来,然后将两手逐渐分开,发现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当两手分开较大距离时,线被拉断。这类实验给学生指点了迷津,效果很好。
引导学生做好研究性实验。机械波的成因比较抽象,为此,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水中的振源起振后,水面上浮放的一列小方木块的振动情况;再让学生将在磁性黑板上排成一行的旅行棋子看成波传播方向上的一系列质点,进行模拟练习;然后用横波演示仪来检验学生根据振动的传播情况而摆成的(1/4)T、(1/2)T、(3/4)T、T等时刻波形图的正确性;还可以及时检验学生对某质点在某时刻振动方向判断的正确性。这种实验,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知识。
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这样做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学生对打点计时器已经比较熟悉,从学生感兴趣的“通过打点计时器纸带上的点”求物体的即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旧知识入手,引起回忆与再认识,将研究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根据学生实验中取得的实验数据,在教师指导下顺利得出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熟悉了多元函数问题的实验研究方法,同时,还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又如,在学习《布朗运动》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研究布朗运动,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听课的乐趣,也让学生学到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方法。
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在复习初中知识中引出高中知识
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在于充分地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接受新知识的规律去认识新的知识,从而达到合理衔接知识、降低台阶的目的。如《弹力》一节的内容,教科书中是先讲形变,再定义弹力的概念,而后指出支持力、压力、拉力在性质上都是弹力。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授课,知识的托出有些突然,学生不易接受。事实上,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认识了拉力、支持力、压力等。我们在授课中只要适当调整一下内容:先复习初中学过的拉力、支持力、压力等,并指出这些力从性质上说都是弹力,再由实验出发,研究弹力产生的原因,确定弹力的方向,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得多。这种从旧知识出发逐渐引导学生向新知识沟通的方法,自然地达到降低台阶的目的。事实上,根据教学的需要,对一些内容作适当的调整是完全必要的。
3、注意程序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起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对物理现象作定性分析,而且学会运用复杂的高数、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对物理过程进行综合性的论证和推理这种由定性到定量的突变过程,使得在初中阶段主要靠“记忆”获得知识的学生面临极大的压力。因此,我们要采用易被学生掌握的“分析法”为主要手段,通过强化“程序训练”,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例如:学习《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内容后,可利用教材上的例题:“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千克,在水平方向受到4.4牛顿的拉力,物体跟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是2.2牛顿,求物体4秒内发生的位移”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先让学生画出物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后,可引导他们按分析法的思路进行定向思维:,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而后再适当地多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通过思维发散,更好的突出方法、技巧的作用,从而抓住本质的东西。这种以“分析法”为本的方法,通过在不同内容、章节中的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适当渗透,提高知识层次
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处理好初、高中内容的衔接问题,而且要重视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的衔接问题,为将来学习选修课,参加高考的学生打好基础。因此,必修课教学必须向选修课内容作适当的延伸、扩展。
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条件下,渗透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方法。例如,“隔离法”是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我们在讲授基本的受力情况分析时即可介入,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学了牛顿运动定律后,在应用时,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再次了解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这种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逐渐渗透、适当铺垫的方法,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又如“正交分解法”,在整个高中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要有计划地逐步向学生渗透其基本思路:第一步,在讲力的分解时,要舍得花力气,让学生彻底搞清楚“根据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分解力”的原则,并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分解方法,明确物体所受的一切力都可分解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去;第二步,再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求合力的方法,求出同方向上各力的合力;第三步,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时,进行有意识的回忆、再认和运用,使学生逐渐掌握这种方法。
在形成良好的教学意境的条件下作适当地延伸。例如:在讲授动能时,回忆初中学过的动能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使静止物体得到速度需要一个加速力ΣF,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就会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物体的动能,而后师生共同推断:(1)ΣF对一个静止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就获得多少动能,即。这个过程,从认识上说,进一步深化了对动能关系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用协能定理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这种由浅入深、逐渐引出知识的方法,符合认识规律。同理,可简单介绍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间的关系,将动能定理应用在重力场中推出重力场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通过这样适当的延伸、扩展,使学生对这些重要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后,为高三选修课中这些知识的再次循环教学提供了方便,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对尖子学生作适当的补偿。教学中对尖子生布置一些延伸内容的作业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一章内容后,要对尖子生作一次辅导讲座,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这样,可以使各类学生在知识深度上各得其所,为减轻高考压力、顺利分流创造条件。
显然,高中物理必修课向两头延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保证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尖子生的培养工作。具体实施时,必须做到“缓”、“细”、“严”、“实”、“简”。即在高中物理向初中物理延伸时,速度要放慢;讲课要细致;严格把关;把必修大纲中的每个知识纲目落实到实处;所谓的“简”是指必修课向高三的选修课延伸时,知识的扩展要尽可能简单、明确,不要把适度的扩展搞成选修课内容的下放,因为扩展的目的,主要在于平滑必修课与选修课与选修课间的坡度,否则,就失去了调整教材的意义。显然,只有解决好向两头的衔接问题,才能使物理教学搞得更好、更有特色。
标签:高中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