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出版业喜获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论文文献综述)
张紫莹[1](2020)在《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姊妹节”,台江县苗语“Nongx Gad Liangl”,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一带苗族传统的民族节庆活动。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并得到发展、保护及利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文化产业概念被第一次正式提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苗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中部方言的集中分布地区。而台江县是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具有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台江县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对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姊妹节”“龙舟节”“苗年”等的民族文化进行产业发展实践,已经逐渐走上文化产业发展的轨道。贵州省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大多以农业为主,台江县作为苗族聚居程度最高的县份,民族文化产业的实践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效应。认真考察和分析研究台江县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路径,总结其宝贵经验,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做好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推动其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台江县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术角度而言,对台江苗族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思考,可以为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案例和理论信息,从而为民族学、民族文化产业理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依次摘要如下:绪论: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台江姊妹节情况介绍、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田野点概况等内容。第一章:从传统民族文化到民族文化产业。本章主要分析、归纳和描述台江姊妹节在近年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传统姊妹节文化的比较及其动因。第二章: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本章分析论述了台江苗族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表现出来的文化产业特征,各个方面行动者们在当中的表现。第三章:本章讲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概括和分析。作者认为,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接待能力不匹配、“决策者”效忠对象不明确、知识产权意识模糊、人才资源匮乏等,需进行调整。第四章: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本章针对台江姊妹节文化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作者认为,首先是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台江姊妹节的知名度、影响力逐步扩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去匹配、增强接待能力。其次,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在开发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文化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应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而姊妹节本来就是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也应逐渐回归到民间。针对开发过程中在处理传承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方面存在和面临的文化传承危机问题,提出了在产业发展中传承文化的对策,一方面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特殊人才引进等。结语:全文收束,概括、归纳对本课题的一些思考和结论。
周怡帆[2](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牛蓉琴[3](2019)在《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文中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针对特定产业制定的政策,是促进经济的科学增长与发展,维护市场机制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中,产业政策发挥了巨大的导向、引领和助推效应的重要作用。同样,文化产业政策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石。立足在地性资源,制定了富有创新的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推动了“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云南现象”。先后出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引导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2010年,按照云南地方标准统计,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33亿元,占GDP 比重达6.1%,成为全国6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地区之一。但是,在2012年,国家为了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同年,云南按照国家统计标准核算,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统计意义上出现断崖式下滑,从635.08亿元下降为380.3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6.5%降为3.7%,失去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在国家自上而下的“竖井式管理”中,文化产业政策指向:放弃“地方标准”的特色产业,转向以国家政策“对标”的业态。以“金、木、土、石、布”为主要业态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诗与远方”的多头管理制约了资源的配置,“旅游+”成为云南各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惟一路径等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新时期,探索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演进变化规律,以及转型升级中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以政策为主线,全面系统梳理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分别从“文化价值认识”到“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演进阶段(1995—2005年),从“特色发展”到“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阶段(2006—2012年),从“对标发展”到“二次创业”的政策演进阶段(2012年一至今)三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从演进历程分析得出云南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分别是对“统计指标”“竖井管理”“外部市场”等方面的路径依赖。本文从学理的角度提出新时期云南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建立:多元效率评价机制,大部制管理体制,内部文化消费政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快云南文化产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
王文君[4](2019)在《国内原创少科幻小说出版研究 ——以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少儿科幻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它面向特定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基于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成就,以幻想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和未来社会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承担科学教化、传播科普知识、培养想象力功能的文学作品。今天所谈的科幻,几乎都是成人科幻作品,少儿科幻一直以来的努力和价值极少被认可。直至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新迈进,它是国内首个为少儿科幻小说颁奖的权威奖项,嘉奖激励了少儿科幻小说的本土创作,照耀了多年坚守少儿科幻领域作家的努力,也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原创少儿科幻的发展成就,成为了本研究极好的切入点。论文研究集中考查了以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为主体的少儿科幻小说,梳理作者、出版社、定价、首印数以及累计销量等信息,结合标准书目网的历年图书出版数据、开卷数据等进一步分析国内少儿科幻的市场出版规模,以及在市场化过程中呈现的少儿图书出版特点,从而了解少儿科幻小说的市场表现及发展现状。之后利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读者受众对少儿科幻小说的态度评价,并综合以上研究探讨少儿科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论文研究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明论文的研究缘起和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二章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历史上回顾国内科幻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并指出少儿科幻在历史中的构成及地位,发现少儿科幻在过去曾是中国科幻发展的重要源头;二是分析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设立对少儿科幻发展的激励,以此为切入点研究目前少儿科幻小说的现状,发现从作家群体的创作到市场销售表现都呈现两极化。第三章为论文的研究重点,基于上述研究内容,进入对国内原创少儿科幻小说出版的全面分析,从出版数量与规模上,统计总结近十年的市场公开数据,并将之与国内成人科幻出版和国外科幻出版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少儿科幻市场虽十分小众但头部销量却很强劲,可总体上与国外相比仍相差甚远;品类结构上,系列化出版形式盛行,符合少儿图书分阶段定期出版的特点;之后通过具体的出版案例,探讨少儿科幻的创作选题和装帧设计上呈现的出版特点。第四章,是从读者受众角度分析少儿科幻小说的出版反馈,主要整理互联网平台上的读者意见以及笔者自身问卷调研的数据,并交叉分析各组数据,发现国内读者普遍对国外引进作接受与认可度高,本土原创作品由于宣传不力等原因传播率低,同时读者虽然正向支持率高但实际购买意愿低。第五章,总结全文研究,归纳分析目前少儿科幻小说存在的出版困境,选题跟风、年龄定位混淆、人才队伍匮乏、宣传不足等问题对少儿科幻小说发展的制约;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从作家培养、政府支持到自身营销意识与手段的创新,以及影视化的联动等方面进行改善,进一步推动少儿科幻小说的市场化表现,提高受众对其作品价值的认识。
王琼梅[5](2018)在《YC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媒体的网络化、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的全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和户外新媒体方兴未艾,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促进了媒介领域的大裂变和大整合。在这互联网的浪潮之下,传统报业发展压力剧增,纷纷探索通过媒体融合、多元化发展以谋求成功转型。在激烈的竞争市场,报业传媒集团如何尽快摸索出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道路,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选择YC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大量文献的总结、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YC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分析YC公司传媒、文化、旅游、地产、金融五大板块产业多元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SWOT分析,为其量体裁衣,选择了一套适合其目前境况的扭转型发展战略。在战略的制定中,笔者不仅对总体战略定位、原则、计划等进行了描述,还制定了各板块业务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得出了YC公司如果能优化产业结构、科学配置资源、全力推进传统媒介产业集群企业向精细化耕耘的现代化传媒公司转型,必能扭转颓势,大有作为。
孟超[6](2016)在《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图书公司合作出版的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因为自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一直作为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抓手受到特殊的“对待”,在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作为传统文化产业的图书出版业也不得不面临着转型。民营图书公司可以说是我国图书出版业改制转型的产物,其出现、发展的过程见证了中国图书出版业近四十年来蓬勃兴起、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民营图书公司受到图书出版业高额利润的驱使,以“买卖书号”的方式与国有出版社开始有了最初的所谓“合作出版”。最近十几年,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业转企改制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先后出台多项针对民营图书公司的优惠鼓励政策,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图书公司合作出版迎来了新机遇,发展迅速、成效显着。民营图书公司选择与国有出版社进行“合作出版”,可以说既是政策约束的结果,又是经济利益使然。目前可以说,双方合作紧密程度更深、范围领域更广,“合作出版”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未知挑战。本文以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图书公司“合作出版”作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相关调研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内合作出版的案例,对合作出版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作宏观考察,并对双方合作出版的主要模式、重要意义、可能风险及如何防范、今后的发展改革对策建议等若干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和分析。研究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图书公司合作出版问题,不仅将有利于学术界人士从理论研究层面对双方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投入更多的目光,而且有利于图书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从实际操作层面制定出相应的直接有效的政策规章,从而营造出有益于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指引国有出版社和民营图书公司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作出新贡献。
张惠丽[7](2015)在《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集群相对而言发展较慢、研究欠缺,对其研究可以借鉴传统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不能照搬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论文正是基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借鉴一般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集群理论,运用自组织理论、统计学、系统动力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基于文化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和文化产业链探讨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寻找文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剖析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探析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首先,基于文化产业园区空间分布分析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基于文化产业分类、文化产业集群主体和环境等分析文化产业集群的层次结构;基于文化产业知识链和文化产业集群创新主体分析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基于三角化方法分析文化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结构。然后实例分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和产业链结构,归纳文化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结构特点、集群知识特点和空间分布特点。最后,基于文化产业链结构分析文化产业集群演化的横向集聚、纵向集聚和网络集聚过程以及结构演化趋势。(2)探析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形成机制。首先,指出文化产业集群不同演化阶段的演化动力。其次,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形成机理。自组织演化机制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体现为企业衍生机制、竞合机制和创新机制。企业衍生机制有利于扩大集群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同时可以促进知识溢出;竞争和合作机制通过合作促进知识溢出、通过竞争激励创新;协同机制可以从不同层面上促进产生文化产业集聚效应、集群效应和协同效应,创新机制有利于集群积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总之,动力机制的作用结果形成了集群演化动力,推进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3)基于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解析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作用机制。首先,基于产业链理论、统计学方法筛选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影响因素,其次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正反馈作用机制确认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因素。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可以分为外源性动力因素和内生性动力因素,这些动力因素形成了一个具有4级的多级递阶网络结构,通过正反馈回路作用路径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演化的动力。(4)实证分析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动力机制。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以西安为核心,形成“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带”三大文化产业带。陕西文化产业集群处于稳定成长阶段,呈现文化资源丰富,但创新不足;政策全面,但受惠面窄;市场文化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但挖掘不足;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总体协调,但区域发展严重失衡;投融资难问题逐步缓解,但依旧突出;综合型管理人才培养逐步加强,但仍然严重匮乏等一系列特征。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在企业衍生机制、竞合机制和协同发展机制作用下形成了集群演化动力包括吸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5)探索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他组织动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自组织动力培育不足。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演化特征和演化动力决定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应注意通过文化产业链纵向协同加强他组织演化动力和横向协同强化自组织演化动力。文化产业链横向协同通过生产协同、分工协同、市场协同和资源协同降低集群内企业生产、交易成本;文化产业链纵向协同通过竞争协同、文化协同和制度协同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溢出;文化产业链网状协同通过产业协同、创新协同以及同环境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链整合、集群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黄桂钦[8](2014)在《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2001年文化产业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后,中央多次专门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于全方位阐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被列入到国家战略层面,有助于增强我国软实力,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农村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决定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我国软实力水平。因此,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论文通过研究了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内涵、特征和相关发展理论,经过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及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提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并结合案例对重点门类的市场开发战略进行研究,探讨适合这些门类的发展路径,这对某些具有相似文化资源的农村发展相应的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在最后一章对整个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探究,提出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农村文化产业比较系统的发展路径,沿着农村文化企业的布局规划到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到农村文化企业外部体制和内部体机制优化,再到农村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最后探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构建方法,较系统给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林丽珠[9](2014)在《云南省商务风杂志社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务风》是云南省知名的财经类期刊杂志社,自2006年创刊以来,在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众多非时政类的期刊已逐步完成“事转企”制度改革,企业制期刊数量迅速增加,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因此面对如此激励的竞争压力,《商务风》杂志社如何在期刊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规避市场风险,成为杂志社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我国期刊业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客观事实,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理论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以《商务风》杂志社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系统的研究了杂志社战略制定有关的理论文献,深入客观的分析了《商务风》杂志社的内外环境,探明了《商务风》杂志社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以及我国期刊业整体的宏观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商务风》杂志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发展战略。另外,为了保障《商务风》杂志社总体目标的实现,又提出了总体战略的具体实施阶段以及战略实施的各项保障措施。通过研究,笔者总结出:一通过对我国期刊行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我国期刊行业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放开对新闻出版业的管制,发挥市场在新闻出版业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通过对《商务风》杂志社的行业环境分析,发现该杂志社面临着严峻的行业威胁,需要《商务风》杂志社变革组织方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壮大编辑团队、提升员工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商务风》杂志社的综合实力,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三通过对《商务风》杂志社的内部环境分析,明确了杂志社的优势和综合实力。总之,通过研究发现,《商务风》杂志社在期刊行业中具有很大优势。我们相信,在科学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商务风》杂志社只要把握好外部机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一定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全面发展。
李康[10](2014)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问题探析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于2011年起全面展开。非时政类报刊是新闻宣传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其改革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涉及单位多、工作难度大。改革方案确定,2012年9月前全部完成改制工作。但事实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法人编辑部的改革到目前仍未全面铺开,改革并未按照计划如期完成。政策制定过于宏观、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改革的顺利推进。本文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的背景出发,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改制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本文首先在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阐明了改制的基本要义、进程、原因及主要原则,根据相关政府文件、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比较研究法为分析转企改制中的问题构建框架。传统思维观念落后、未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成为影响改革进程和效果的主要问题,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是保证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强劲发展的需要。在认真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成因后,本文对解决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路径选择:从政府角度出发,做到定位清晰,管理与服务并举,发挥政府在转企改制中的职能;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出发,做到理顺关系,创新机制,明晰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在转企改制中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才能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我省出版业喜获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出版业喜获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论文提纲范文)
(1)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田野点概况 |
第一章 台江姊妹节从传统民族文化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动因分析 |
一、台江姊妹节从传统民族文化到文化产业的发展 |
二、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二章 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
一、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 |
二、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行动者表现 |
第三章 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
一、接待能力不足 |
二、“决策者”向谁效忠的问题不明确 |
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模糊护 |
四、人才资源缺乏 |
第四章 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
一、补短板、挖潜力,提高接待能力 |
二、坚持政府引导,将“决策者”身份归还民众、市场 |
三、加强文化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
四、重视培养、引进人才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类 |
三、论文类 |
四、电子文献 |
五、未分类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一、个人简介 |
二、获奖情况 |
三、科研成果 |
四、发表论文 |
附录一 部分田野调查图片 |
附录二 部分田野访谈整理 |
附录三 台江姊妹节相关访谈备忘录(部分) |
(2)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方言现状 |
1.1.3 研究思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
1.4.1 研究学术价值 |
1.4.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
附录七 :口述史(一) |
附录八 :口述史(二) |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
(一) 主导和引导的关系 |
(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三) 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
二、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 |
(一) 从“文化价值认识”到“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演进阶段(1995-2005年) |
(二) 从“特色发展”到“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阶段(2006-2012年) |
(三) 从“对标发展”到“二次创业”的政策演进阶段(2012年-至今) |
三、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演进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对“统计指标”的路径依赖 |
(二) 对“竖井管理”的路径依赖 |
(三) 对“外部市场”的路径依赖 |
四、新时期云南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 |
(一) 多元效率评价机制建设 |
(二) 大部制管理体制建设 |
(三) 内部文化消费政策建设 |
(四)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政策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国内原创少科幻小说出版研究 ——以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原创少儿科幻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国内科幻发展简史 |
一、科幻概念的肇始 |
二、国内科幻伊始与早期传播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少儿科幻创作热潮 |
四、科幻创作短暂的黄金期 |
五、上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二节 少儿科幻与华语科幻星云奖 |
一、奖项历史 |
二、参选标准和评奖机制 |
三、历届获奖少儿科幻作品概况 |
四、获奖作品的市场销售分析 |
第三章 国内原创少儿科幻小说出版分析 |
第一节 出版数量与规模 |
一、近十年国内少儿科幻图书出版数量 |
二、与国内成人科幻图书出版数量对比 |
三、与国外科幻小说出版数量对比 |
第二节 出版形式:系列化趋势盛行 |
第三节 出版选题特点 |
一、惊奇与冒险 |
二、温暖的文学性转向 |
三、围绕“刘慈欣”的选题热潮 |
第四节 装帧设计:瑕瑜互见 |
第四章 国内少儿科幻小说的读者调查 |
第一节 网络读者评价 |
一、知乎平台用户关注度极少 |
二、豆瓣评分讨论呈现两极化 |
三、网易云阅读平台读者付费率低 |
第二节 读者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一、科幻题材知识壁垒较高是造成读者远离的主因 |
二、读者更倾向于阅读国外引进科幻作品 |
三、图书消费倾向低廉价位 |
四、宣传渠道过窄是读者普遍认为的缺陷 |
第五章 国内原创少儿科幻小说的出版困境与解决对策 |
第一节 选题困境:重复率高缺乏多元化 |
第二节 年龄定位困境:到底是“少”还是“儿” |
第三节 作家困境:缺乏人才与孵化机制 |
第四节 传播困境:宣传力不足,渠道混乱 |
第五节 解决对策 |
一、完善专业作家的培养机制 |
二、政府加大鼓励力度 |
三、增强精准营销 |
四、图书与影视化联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YC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YC公司发展现状及内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3.1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1 发展现状 |
3.1.2 存在问题 |
3.2 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2 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资源 |
3.3.2 盈利能力 |
3.3.3 核心竞争力 |
3.3.4 企业结构 |
3.3.5 企业文化 |
4 YC公司SWOT分析 |
4.1 优势 |
4.2 劣势 |
4.3 机遇 |
4.4 挑战 |
4.5 战略选择 |
5 YC公司转型战略规划 |
5.1 凝聚人心 |
5.1.1 愿景 |
5.1.2 核心价值观 |
5.1.3 战略目标 |
5.1.4 战略定位 |
5.2 整合业务链 |
5.2.1 强化和精耕核心业务,提高“传媒”竞争力 |
5.2.2 着力增长业务,整合推进“文旅”板块 |
5.2.3 培育种子业务,审慎推进“地产”板块 |
5.3 集中核心业务 |
5.4 培养核心竞争力 |
6 YC公司转型战略实施保障体系构建 |
6.1 资源保障 |
6.2 组织保障 |
6.3 文化保障 |
7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图书公司合作出版的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的难点、创新与不足 |
1.4.1 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出版的研究现状 |
2.1.2 我国出版的研究现状 |
2.2 出版物的性质 |
2.2.1 出版物的“两种两重性” |
2.2.2 特殊的商品化精神产品 |
2.2.3 出版物的社会属性 |
2.3 出版活动的性质 |
第3章 合作出版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分析 |
3.1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特点 |
3.1.1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产业特性 |
3.1.2 我国图书出版管理的特殊性 |
3.2 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图书公司优劣势分析 |
3.2.1 国有出版社的优势与劣势 |
3.2.2 民营图书公司的优势与劣势 |
3.3 民营图书公司的发展历程 |
3.3.1 出版社的盗版人阶段 |
3.3.2 出版社的并行人阶段 |
3.3.3 出版社的同盟军阶段 |
第4章 合作出版模式、意义和风险的分析 |
4.1 合作出版的模式分析 |
4.1.1 过往合作模式分析 |
4.1.2 当前主要合作模式 |
4.2 合作出版的重要意义 |
4.3 合作出版的风险及化解对策 |
4.3.1 威胁和风险尚存 |
4.3.2 应对与化解之策 |
第5章 江苏省合作出版的典型实例研究 |
5.1 我省合作出版发展概况 |
5.2 项目合作案例——“金3练” |
5.3 资本合作案例——凤凰汉竹 |
第6章 合作出版的发展改革对策建议 |
6.1 坚持品牌战略,实现“双效”的和谐统 |
6.2 延伸产品产业链,实现融合发展 |
6.3 试行“退出”机制,探索放“权”与“民” |
第7章 结语和展望 |
7.1 结语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1 产业链理论研究 |
1.2.2 自组织理论研究 |
1.2.3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文化产业集群理论 |
2.1 文化产业集群概述 |
2.1.1 文化产业集群定义 |
2.1.2 文化产业集群属性 |
2.2 文化产业集群程度测定 |
2.3 文化产业集群产业链 |
2.4 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模式 |
2.4.1 自组织演化动力模式 |
2.4.2 他组织演化动力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演化 |
3.1 文化产业集群结构 |
3.1.1 文化产业集群空间结构 |
3.1.2 文化产业集群层次结构 |
3.1.3 文化产业集群网络结构 |
3.1.4 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结构实例分析 |
3.1.5 文化产业集群的结构特点 |
3.2 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演化过程 |
3.2.1 形成阶段:横向集聚 |
3.2.2 成长阶段:纵向集聚 |
3.2.3 成熟阶段:网络集聚 |
3.3 文化产业集群结构演化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4 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形成机制 |
4.1 形成阶段:企业衍生机制 |
4.1.1 企业衍生种类及过程 |
4.1.2 企业衍生过程的促进作用 |
4.2 成长阶段:竞争和合作机制 |
4.2.1 竞争与合作互动分析 |
4.2.2 竞争与合作过程的促进作用 |
4.2.3 竞争与合作效应测度 |
4.3 成熟阶段:协同和创新机制 |
4.3.1 协同机制 |
4.3.2 创新机制 |
4.3.3 协同和创新机制的促进作用 |
4.3.4 协同效应测度 |
4.4 本章小结 |
5 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作用机制 |
5.1 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因素 |
5.1.1 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因素识别 |
5.1.2 外源性动力因素 |
5.1.3 内生性动力因素 |
5.2 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因素作用机制 |
5.2.1 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因素作用层次结构 |
5.2.2 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因素作用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
6.1 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空间分布 |
6.1.1 文化产业带 |
6.1.2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 |
6.2 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
6.2.1 文化资源丰富,但创新不足 |
6.2.2 政策全面,但受惠面窄 |
6.2.3 市场文化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但挖掘不足 |
6.2.4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总体协调,但区域发展严重失衡 |
6.2.5 投融资难问题逐步缓解,但依旧突出 |
6.2.6 综合型管理人才培养逐步加强,但仍然严重匮乏 |
6.3 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 |
6.3.1 形成阶段:降低成本引起的吸聚效应 |
6.3.2 成长阶段:知识溢出 |
6.3.3 成熟阶段:协同创新 |
6.4 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 |
6.4.1 形成阶段:企业衍生机制 |
6.4.2 成长阶段:竞争与合作机制 |
6.4.3 成熟阶段:协同和创新机制 |
6.5 个案分析 |
6.5.1 华县皮影产业园 |
6.5.2 曲江新区 |
6.6 本章小结 |
7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
7.1 形成阶段:文化产业链横向协同 |
7.2 成长阶段:文化产业链纵向协同 |
7.3 成熟阶段:文化产业链网络协同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8.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8)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和重视农民的作用 |
二、列宁、斯大林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一、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二、邓小平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三、江泽民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四、胡锦涛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五、十八大以来党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第三节 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明成果 |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
二、英国伯明翰学派对文化产业的认可 |
第二章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及条件 |
第一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 |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
第二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 |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
第三章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特征与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农村文化产业的特征 |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资源依赖性 |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地域性 |
三、农村文化产业的群众性 |
四、农村文化产业的乡土性 |
第二节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及市场开发 |
第一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 |
一、农村文化手工业 |
二、农村文化旅游业 |
三、农村文化演艺业 |
第二节 农村文化市场开发 |
一、农村文化市场 |
二、农村文化市场开发战略 |
三、文化手工业市场开发——以惠安石雕为例 |
四、文化旅游业市场开发——以闽西红色文化旅游为例 |
五、文化演艺业市场开发——以南安蓉中村演艺业发展为例 |
第五章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原则及路径探究 |
第一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因地制宜原则 |
三、城乡联合原则 |
四、“三贴近”原则 |
五、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
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 |
第二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
一、建立农村文化资源评估体系 |
二、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 |
三、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四、建立健全现代农村文化市场体系 |
五、营造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云南省商务风杂志社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战略的定义 |
2.2 企业战略选择和实施的原则 |
2.3 发展战略分析方法 |
2.3.1 PEST模型 |
2.3.2 SWOT分析 |
3 我国期刊业发展现状及期刊行业概述 |
3.1 我国期刊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期刊业总体发展情况 |
3.1.2 我国期刊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 期刊行业概述 |
3.2.1 期刊行业的性质 |
3.2.2 期刊行业的特征 |
3.2.3 期刊行业的功能 |
3.2.4 期刊行业的运行模式 |
4 《商务风》杂志社内外环境分析 |
4.1 《商务风》杂志社简介 |
4.2 《商务风》杂志社内部环境分析 |
4.2.1 组织结构分析 |
4.2.2 经营管理分析 |
4.2.3 人力资源分析 |
4.3 《商务风》杂志社宏观环境分析 |
4.3.1 政治环境分析 |
4.3.2 经济环境分析 |
4.3.3 技术环境分析 |
4.3.4 社会环境分析 |
4.4 《商务风》杂志社行业环境分析 |
4.4.1 供应商 |
4.4.2 买方 |
4.4.3 替代品 |
4.4.4 竞争者 |
4.4.5 新进入者 |
4.5 《商务风》杂志社SWOT分析 |
4.5.1 优势 |
4.5.2 劣势 |
4.5.3 机遇 |
4.5.4 威胁 |
5 《商务风》杂志社战略制定 |
5.1 《商务风》杂志社总体战略定位 |
5.2 《商务风》杂志社市场定位及客户偏好分析 |
5.2.1 杂志社市场定位分析 |
5.2.2 客户偏好分析 |
5.3 《商务风》杂志社发展使命及发展目标 |
5.3.1 杂志社发展使命 |
5.3.2 制定总体目标的基本原则 |
5.3.3 《商务风》杂志社的总体发展目标 |
5.4 《商务风》杂志社发展战略设计 |
5.5 《商务风》杂志社内容战略 |
5.5.1 内容专业化战略 |
5.5.2 内容创新战略 |
5.6 《商务风》杂志社发行战略 |
5.6.1 多渠道发行战略 |
5.6.2 低价格发行战略 |
5.7 《商务风》杂志社服务战略 |
5.7.1 高服务质量战略 |
5.7.2 差异化战略 |
6 《商务风》杂志社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
6.1 建立高效的组织结构 |
6.1.1 加快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机制 |
6.1.2 规范工作岗位 |
6.1.3 建立数据库,完善信息系统 |
6.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
6.2.1 实施有效激励,稳定现有队伍 |
6.2.2 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人力资本 |
6.2.3 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科学管理 |
6.3 创新经营模式 |
6.3.1 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经营业绩 |
6.3.2 改变经营重点,提高广告业务 |
6.3.3 创新发行方式,拓展发行渠道 |
6.4 提高杂志质量 |
6.4.1 以质量为中心,加强质量审核 |
6.4.2 开展技能培训,提升编辑水平 |
6.5 加快国际化发展 |
6.5.1 建立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办公 |
6.5.2 提高编辑英语水平,加大英文载入量 |
6.5.3 引入国际化管理,加强国际合作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问题探析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事业单位的改革的意义 |
1.2.2 非时政类报刊单位的体制改革意义 |
1.2.3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动力与依据 |
2.1 我国报刊出版单位的属性分析 |
2.2 事业单位改革的动因和方向 |
2.2.1 事业单位改革的动因 |
2.2.2 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
2.3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政策理论 |
2.3.1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的必要性 |
2.3.2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
2.3.3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的特点 |
第3章 山东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践 |
3.1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体制改革的宏观策略政策保障 |
3.2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的推进情况 |
第4章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4.1 政策执行者存在的问题 |
4.2 政策对象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路径 |
5.1 改革主导者的机制保障与政策探索 |
5.1.1 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分类推进改革 |
5.1.2 加大财政、工商、税务、国资监管等部门对改革的支持力度 |
5.1.3 转变政府职能,扶持我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业做大做强 |
5.1.4 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和中介机构 |
5.2 激发改革参与者的活力和主动性 |
5.2.1 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 |
5.2.2 树立市场意识,加快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报刊出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5.2.3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企业要及时进行结构战略性调整 |
5.2.4 敦实人才基础,优化人力资源机构 |
5.3 暂未转企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措施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我省出版业喜获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张紫莹.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2]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3]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D]. 牛蓉琴. 云南大学, 2019(03)
- [4]国内原创少科幻小说出版研究 ——以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为例[D]. 王文君. 安徽大学, 2019(07)
- [5]YC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王琼梅. 云南大学, 2018(01)
- [6]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图书公司合作出版的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孟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7]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研究[D]. 张惠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6)
- [8]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黄桂钦.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云南省商务风杂志社发展战略研究[D]. 林丽珠. 云南大学, 2014(02)
- [10]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问题探析 ——以山东省为例[D]. 李康. 山东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