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_治理理论论文

循环经济的进一步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循环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06)11-0113-06

一、生态系统和工业系统对比

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1-5]。但是,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本质上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而且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客观、合理地进行区分,才能真正理解循环经济,才能避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产生误解或误导。

1.生态学系统的基本功能

从生态系统的定义看,其具有两大基本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8]。

(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维持生命运动的全部能量来自于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然后沿食物链营养关联因子,逐级向顶部方向流动,每经过一级绝大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所以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

(2)物质循环。物质也同样按能量流动的途径运转,但不同是:物质是以循环的方式运转的。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被生产者吸收,通过消费者的取食,使物质逐级转移,各种有机物质最终经过分解者还原成无机物,并返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吸收利用。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

2.生态系统与工业系统对比

生态系统和工业系统的对比可见,自然界和工业系统确实有相似之处。比如动物吞食和消化食物,吸收食物中的有用物质,维持自身活动并最大限度地强壮自身。而企业消耗物质资源,并处理、生产产品,排除废弃物。企业同生物组织一样也存在竞争,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这种竞争也同样是非常残酷的。

但在生物圈和技术圈(人类活动所能左右的范围,亦称人造圈)之间也存在如表1所列的不同之处。

如表1所示,在生物圈中没有货币或劳动等要素。也没有自愿进行的物质交换(如贸易),交换都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掠夺、寄生或盗窃)。蜜蜂传播花粉是自己采蜜中的不自觉行为,其自主行为是采集花粉。鸟儿将种子散布于各处是获取果实营养过程的非自觉行为,也就是副产品。

经济系统中物质的循环量要远远小于生态系统,而动用的元素要多得多。我们可以用生态包袱指标来衡量工业系统获得某种物质需要移动的物质总量。如提炼1g铂需要处理300kg矿石,获得1g黄金需要背负250kg的生态包袱[9]。由此可见,人类获得物质的手段要比自然界其他生物兴师动众得多,影响也就大得多。

经济系统是完全开放的系统,不同于生态系统。所以,试图将生态学的概念完全照搬应用于经济环境中是一种误导,是不合理的[10]。与一些人的理解相左,自然界中并非所有物质都循环。生态系统中,水、二氧化碳和氧气通过大气循环,氮、磷、钾等通过死亡物质的尸体部分循环。其他元素如硫、钙和微量元素除非通过地质过程有些循环之外,几乎不存在循环。

二、对循环经济的进一步认识

首先,循环经济的研究视角是什么?如果是研究如何降低污染和废弃物,那么,就不是新的模式或者什么范式的革命,还没有脱离末端治理的模式,因为它还停留在把精力集中于污染和废弃物上,而没有放在更加宽泛的视野上。所以,其视角应该是人类经济活动中的所有组成部分与生态圈关系的全面一体化。人是万物中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应该是生态系统活动的一部分,循环经济追求的是人类与万物和谐发展。

其次,人类生产、消费的生物物理基础,即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与储存的总体,是循环经济研究的范围,其对经济的考察既采用经济价值又同时采用非经济价值的方式、手段才全面、科学。

第三,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科学技术。它是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决定性(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有利于人类从生物系统的循环中获得知识,把现有体系转为可持续体系。

1.不同视角产生后果的差异

末端与全局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产生恶性经济效益

为了治理污染和垃圾需要投资污染物处理设备生产制造、服务与咨询。据资料介绍[11],2004年底我国环保产业产值高达4572.1亿元,环保产业占全国GDP的2.85%。比2002年的1.9%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预计今后的增长速度还要加快。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目前,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产品生命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大大拓展了环保产业的内涵。而我国的环保产业多为狭义的终端处理。看似新兴产业,实则不应出现,而且更不应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2显示,随着我国工业经济产值的增加,三废利用产值也随着提高,由1998年的267.5亿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573.3亿元,增加了1.14倍,而且占工业GDP的比重也有所增加,由0.8%上升为0.91%。废弃物的增加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废弃物的治理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却说明我们大量消耗、大量浪费的生产模式还没有任何改变。其实可以利用的废弃物是一种没有利用完全的物质,其本身还具有价值,只是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而已。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利用,就没有“综合利用”的价值。所以说这种三废利用产值的增加是“恶性经济效益”,是最终应该被过程治理模式消灭的。

图1显示,近年来我国治理污染的投资逐年增加,但是污染事故和造成的损失,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说明这种末端治理模式的不彻底性和顽固性,预示着随着人们对环境关注度增加,治理任务会进一步加重。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图1 污染治理及污染损失各年变化图

(2)被发达国家所利用

由于先进国家的标准严格,迫使不发达国家向先进国家购买治污设备和技术。这样会产生双重忧虑:首先,增量发展(所谓增量发展是指为了弥补某项末端治理技术的不足不得不再开发新的技术和设备,付出越来越多的资源,若放弃使用损失会越来越大,积重难返,这样阻碍了新的高效技术的采用。)的性质决定末端治理技术的广泛采用会阻碍发展中国家跨越式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和更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其次,末端治理污染会产生一系列环保标准、生态指标、各种各样技术规范。这些不仅需要日益复杂的生产方式,而且需要基础设施和机构。而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具备这些条件,有可能加重他们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发达国家援助的依赖。比较典型的事例是电厂脱硫装置,我国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但由于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很少有企业完全具备20万千瓦以上机组烟气脱硫的设计和设备成套能力[12],都是从国外进口。而装机容量60万千瓦左右的中型电厂,脱硫设备投资大约需要1.5亿元[13]。再有就是发达国家依据其严格的环境、安全条款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致使我国出口产品蒙受巨大损失。例如,欧盟2006年全面实施的两大环保指令(《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将使我国家电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10~20个百分点。而为了达到这些指令要求的水平不得不购买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这无疑会使利润较低的中国制造企业雪上加霜。

所以,为了杜绝这些弊端的再次出现,我们必须摒弃末端处理的方式和观念,应该以全局的观念、寿命周期的观念来考察、分析问题,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建议先从技术方面入手。

2.循环经济采用技术的区分

(1)技术本身分为末端治理技术和全过程技术之分。终端技术立竿见影,能产生及时的环境效果,而且能够带来一种新的产业——环境治理产业(这一产业能够提高当地GDP)。而全程化技术.如LCA(寿命周期分析)、DFE(为环境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等,起效慢,需要的投入也较大。企业在选择时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以及短期行为,终端治理技术受到企业的欢迎,在没有外在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全程技术往往受冷落。

(2)是否会有这样的可能性存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新技术、非物质化的技术对于产品来说物质消耗是少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制造或使用产品过程的物质消耗会减少,往往在精细化、高级化背后是生产和使用中物质和资源投入的增加,以及总使用量的迅速提升。例如,在以前提出的普及计算机的目的是实现所谓无纸化办公,即减少纸张使用量,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经过多年的普及,打印机也由奢侈品变为普通品,计算机和打印机的配套率提高了,伴随而来的是纸张消耗量迅速提升,在过去8年里,中国的纸张消耗量翻了一番,增加了1800万吨[14]。

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能盲目崇拜技术的作用,有时技术会成为障碍,也可能成为人类浪费的一个借口——反正能回收利用。这种结果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3.对循环的再认识

循环要分清物质和能量循环,二者不能混淆。因为物质循环需要额外能量的投入。而能量不能循环,只能进行梯级利用。所以考察循环经济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关键要以系统的观点,从经济、环境、社会和生态角度进行全面评价,而不能以是否形成物质闭环为依据。

(1)回收利用是资源消耗最大的一种重复资源利用的方式。图2显示,资源的利用可以有梯级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循环利用等,而循环利用形成的环最大,其消耗其他资源量也最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玻璃瓶,延长其使用时间,盛放饮料后再盛放厨房用品,随后再回收原厂重新装上饮料,当多次使用后考虑到安全性,打碎后重新吹制成新瓶。在这个过程中,前面二次应用都没有损坏物品原有的使用价值,额外投入较少。但是若重新烧制玻璃瓶,所需要的额外资源投入就比较高[15]。Quinkertz等通过对德国轻质包装材料回收分析发现,当回收率(回收产品量/旧产品数量)超过79%时能源消耗急剧上升,从节能角度看超出此值是不划算的[16]。但是,必须说明的是,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回收利用率的基础和关键,其中回收率是提高循环利用的关键因素。

图2 资源利用策略示意图

(2)单独强调回收——循环利用会造成负面影响,即不注重全过程节约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许多人会认为资源反正能回收,不会浪费,多消耗些也没什么。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不经意间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剧了。所以,应该慎重强调和鼓励这种末端处理方式——回收利用。如图2所示,要减少可耗竭资源的利用,要从采用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梯级利用资源以提高其利用效率着手,还要以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量入手,从系统出发,全面行动,以缓解可耗竭资源的压力。另外,还要看到一些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其循环利用的次数也是有限的。如纸张回收利用最多7次,其纤维长度就不适合再造纸,只能焚烧。

(3)回收率再高也不能避免和消除非可再生资源的枯竭。我们用简单的数学公式作描述。

假定对某物质的消费量为x,生产中废品率为α,资源制成原料的损失率为β,回收率为γ,资源的品位为Ω。

回收资源替代原始资源,总资源量满足消费要求

为了方便起见,不失一般性,我们均取等式,则所需原始自然资源量由下式给出:

由式(5)可知.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依赖,也就是N越小越好,但是发现任何一种策略,如提高循环率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即减小α和β,以及梯级利用(也是减小β)等单独使用,即使达到最高值也不能使N为零,只有所有策略同时采用,回收率达到100%,α和β同时为0,这时消费过程中才不需要原始物质资源的投入。

现实中,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回收率不能达到100%,而且支持如此高的回收率对能源需求将是巨大的。上面的例子已经说明,大多数物质资源能够被重复利用的次数也是有限度的。实现没有任何物质损失的生产和回收也比较困难,并且自然界物质的纯度没有100%,所以原始资源的投入量必须存在,不可能等于零。随着资源开采量的加大,其品位Ω会逐渐降低,在社会对物质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资源的需要量还会持续增加。所以说,如果不采取其他方式的话,非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将无法避免。而惟一的解决方式是采用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战略,即增加图2中表示的可再生资源的比重,用可再生物质替代不可再生物质,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

三、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态度

循环经济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层、生态工业层和区域(社会)层。前两个层面从长远来看都有利于企业投入资源的减少,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盈利水平。但是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对生产企业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以汽车行业为例,循环经济原则要求减少消费,能使用就不购买新的,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废旧物品能够再利用就不做物质回收利用等,这些措施都将减少对新汽车的需求量,这样汽车市场就会萎缩。企业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后果是赢利水平的降低,则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难以实现。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企业对实现循环经济没有积极性可言。另外按照现有企业制度,对前面两个层次的循环经济目前也不是很感兴趣,原因在于:

1.企业对节能降耗已经从生产成本降低的角度努力多年(减量化(reduce)能够降低资源的投入),也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之一,不需要倡导和推动,只要企业有条件他们会积极去做的。关键是在长期和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时二者的取舍问题。

2.对于减少环境污染,一般的企业不会有积极性。因为需要投入额外资金和设备,在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因此而提高价格,所以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尽量减少额外费用支出,对于减少污染物是不感兴趣的。

3.对于再利用(reuse)是否感兴趣。一般理解,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物品在使用后,质量(quality)都有所下降,再利用需要进行质量的恢复和提高,如果新旧差异不大而且工艺没有特殊要求,并且没有外部力量(各利益相关者)的推动,对旧物品使用的兴趣不会太大。另外,要考虑的是旧物品的可获得性、质量的深证程度、消费者观念的影响以及增加额外投入等问题。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均阻碍着对旧物品的再利用。

4.回收利用(recycle)的问题。需要划分出依据市场可以独立运行的、市场无法单独运行但又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没有市场价值但是生态和环境危害成本极高必须回收和处理的等三种物品。根据这三类不同物质的特性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价值低、回收成本相对较高的物品回收利用,比如废旧电池的回收,就需要一个比较完备的回收服务网络,这一网络的建立需要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参与。

所以说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需要系统规划和不断摸索。

四、结语

1.正确分析和理解循环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不可盲目夸大或泛化循环经济的作用。有些能够通过建设循环经济实现的要不遗余力地建设,而有些不能通过它实现的绝不能牵强。

2.不能过分强调循环经济中的循环性,即物质的完全闭环,应该是适度循环,而且从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分析循环经济的作用。在制定和使用评价指标时,避免使用可能产生偏激的指标,而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3.采用环境友好设计、清洁生产技术、寿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等,从根本上改变末端治理方式,变被动改进为主动出击,将废弃物和环境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即使不能完全消灭,由于采用了系统共生的设计理念,建立了企业共生的生态工业园区,也能将废弃物消化吸收到最少。

4.政府积极建立机制约束、激励企业的创新活动,在价格、税收、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对于资源消耗型产品,如电解铝、焦炭等,明显具有污染转移倾向的贸易活动由政府出面予以限制或制止。政府、企业和社会都要积极推进低污染、低消耗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循环经济没有企业的参与只能成为理论上的空谈,必将昙花一现。

收稿日期:2006-07-04

标签:;  ;  ;  ;  ;  

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_治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