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城市文明病:城市精神缺乏症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我见论文,精神论文,缺乏症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观点一 我们尚处在表层文明建设的阶段
准备写这篇文章之前,上网查看了有关城市文明资料,查看的结果发现,有关论述城市文明的理论文章寥寥,与城市文明相关的大量内容是以政府为主的关于如何创建文明城市的规划、要求和设想。就网络资料反映的情况看,可以发现城市文明在我国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建设城市文明的实践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认为与我们对城市文明的认识相关。从以政府为主推动的城市文明建设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对城市文明建设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这样两个层次上:一是城市的物质文明。主要包括城市的建筑、交通,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等物质形态的现代化程度;其次是市民的行为文明。主要表现为要求市民要按照城市公共生活秩序和维护公共生活环境的要求运用规范的文明语言,具有广泛文明行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以“不准”或“提倡”为内容的市民道德守则。尽管每个城市都有精神文明建设还没有涉及到现代城市精神文明最核心的内容,我们所进行的维护城市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是属于现代精神表层的东西。
观点二 我们已拥有了一批孕育着城市新精神的大城市
构成现代城市的核心精神,不是从外部加入东西,而是内生的,是与城市物质财富创造密切相关的滋生于财富并超越财富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对整个城市的品质具有提升的作用,而且也是这个城市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更是构成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代城市的精神是城市财富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程度的财富积累程度既是城市新精神产生的起点,也是城市精神成长的营养。
城市是个可以使你堕落,也可以使你获得成功机会的地方。城市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类欲望,同时也是充分满足人类欲望的地方。城市将财富高度集中的同时,也将与财富相关联的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颓废与新生等许多东西集中地表现出来。由财富集中带来的这些东西,就是在现代中国城市开始滋生出城市精神的东西。尽管就人均而言,我们的收入,与发达国家的收入相比,还只是养家糊口的收入,我们的收入还不能成为使人堕落、或使人奋发的物质基础,但从财富在中国城市的集聚而言,却已具备了这个功能。中国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是5倍,我国工业总产值的70%、税收的80%来自城市。我国40%以上的财富又集中在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财富在大城市的集中使当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一批孕育着城市新精神的城市,面临着如何迎接新精神的诞生、如何培育新精神成长的问题。
观点三 我们未来的城市到底需要什么新精神
在探讨当代中国城市新精神建设的问题上,需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未来的城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精神(理想精神)?二是在现代城市财富基础上滋长着的精神是什么?只有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回答中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是什么?
第一问题容易回答。根据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健康的精神只能是在充分利用物质的力量的同时,并能够超越物质形成驾驭物质新的精神力量。当我们面对城市的财富积累时,面临两种超越和两种精神成长,一是随着财富总规模的增大,在驾驭财富的超越中,由此形成支撑财富继续增值所需要的新精神、新理念。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财富的增长和财富增值的环境的变化,驾驭财富的能力也必须跟着成长。我们要成为财富的主人,而不是成为财富的抛弃者,就必须在超越财富的基础上,形成能够继续驾驭财富、使财富持续增值的新能力和新精神。就目前中国市场竞争已进入新阶段而言,当代中国需要新精神应当是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再次敬业的精神、科学精神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追求卓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新精神。
另一个超越是在消费财富中进行的消费能力的超越,由此形成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新互动,使财富的消费变成精神的成长营养。财富的增长对驾驭财富的能力不断提出挑战的同时,消费财富的增长也会对消费的能力增长提出挑战。人类创造财富的目的是满足消费,但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既可以满足物质的需求,还可以满足精神的需求。特别是在我们刚完成从温饱消费向以满足精神需求的丰裕消费转变的过程中,能否使新增财富的消费变成满足新精神成长的消费的过程,就有一个超越的问题。这个超越的能力,就是我们的新消费力形成的过程。这个消费力,不是来自本能欲望的能力,而是来自我们知识的能力、素质的潜力、精神的丰富等综合因素。我们只有拥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消费者,才能形成城市高雅艺术、城市健康文化产业、城市精神文明成长的基础和动力。
观点四 从城市财富分布群落所看到的城市精神成长的现状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城市能够完成这两个超越吗?既然现代城市新精神的成长的基础来自现代财富的积累,那么对新城市新精神成长状况的研究,就应当从拥有城市财富的群落状况来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由10个基层构成。从当代中国城市财富的分布状况看,可划分为5个财富群落。
第一个群落是在中国特色的原始积累阶段,通过权钱交易完成财富敛聚的中国“新权贵”群落。在这个群落中发财者的发财史尽管各有不同,但在构成财富来源的多种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是相同的,这就是投机与权利。在中国改革的20多年中,这个特殊的群落利用投机和权利积聚的财富到底有多少,始终是一个无法搞清的黑洞。有一个数字可以使我们感觉到这个黑洞的巨大,据经济学家樊纲推断,仅2000年我国非法外逃的资金就达480亿美元,超过当年外商在中国投资的407亿美元。尽管这个群落人数很少,可能只占城市人口的1%~2%。但他们拥有城市财富约在20%以上。这个群落显然不可能成为城市的新精神的推动者,他们不仅不可能完成对财富的超越,更不可能自动跳出权钱交易这个怪圈。尽管他们拥有巨额财富,但这些财富并没有转化、也无法转化成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资本。在黑暗中流动的这笔巨额财富不仅腐蚀着中国的政治文明,扰乱着中国的经济秩序,也腐蚀着中国城市的精神。
第二个群落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资本所有者群落。尽管在第一轮的市场竞争中,他们成为优胜者,由最初的劳动者或个体户变成了现在的资本所有者,但面对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展开的新一轮竞争中,这个群落正处在高度分化中。一部分能够完成对其拥有资本的超越者,他们不仅成为在更高层次上驾驭资本的新创业者,而且也是城市新精神的楷模和推动者。不可否认,还有一部分资本所有者,随着财富的增加,受他们的知识和观念的束缚,无法完成再次的超越形成驾驭资本的新精神和新能力,渐渐失去了创业的冲动,慢慢蜕变成财富的奴隶,或在生活上沉湎于赌博、包二奶、大吃大喝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泥沼中;或在市场竞争中成为被淘汰的对象。这部分人就其拥有的财富绝对量而言所占比例较小,但在人数上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被财富腐蚀的缺乏品位、缺乏层次的精神生活成为对现代城市精神文明负影响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三个群落是在城市财富积聚过程游离出的通过占有某种特殊资源获得财富的城市寄生群落。这是一个成份很复杂群体,有靠三陪发家的,有属于特殊机遇获得的财富转移,有的依靠房产、红利等。由于他们拥有财富不需要经营或劳动获得,所以他们属于现代城市中新生的寄生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落的人数将会不断增加。尽管在外表他们过着赶时髦的物质生活,但由于经济上寄生性导致他们人格的非独立性,实际上的精神生活是空虚的,甚至是畸形的。显然,他们也属于城市新精神成长的负面影响的一个群落。
第四个群落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资本在现代社会作用的加强,形成了一个知识资本所有者的群落。他们是在现代社会中的高级雇员、科技人员、教师、经纪人,从事广告、出版、咨询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工作者,这个群体不仅是现代城市精神和文化的生产者,同时也是现代城市新兴文化、新兴艺术的消费者。可以说,他们是催发现代城市新精神成长一股最重要的力量。他们是未来城市中产阶层的中坚。从人数上看他们占到城市人口的15%以上,但由于真正依靠知识资本富裕起来的仍是少数,所以他们在财富的拥有上仍不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又制约了他们作为城市精神文明楷模作用的发挥。他们具有超越的能力,但却受到超越基础的限制。
第五个群落是构成现代城市市民主体的劳动者群体。他们收入来自惟一的资本是劳动力。他们是城市人口的多数,但他们拥有的是城市财富蛋糕中最小的一块。他们所拥有的财富离超越还很远,尽管他们淳朴、勤劳、简单的精神生活是可贵的,但由于这种精神是在生存重压下自然生成的,而不是超越财富之后的返璞归真的结果,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不可能成为城市新精神生活的主流和模仿的对象。
观点五 城市精神成长的乏力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通过上述以人为载体对现代中国城市精神生活素描,可以得出以这样一个结论:财富作为城市新精神成长的基础和营养,在目前中国大城市的高度集中,已经发展到了能够孕育城市新精神、养育城市新精神成长的地位,但由于财富在中国城市分布的特殊结构,又使我们发现,城市新精神在现代城市诞生的艰巨性。一方面城市新权贵、城市寄生群落和部分淘汰的资本所有者群落,尽管他们没有超越的能力,但却支配着城市新精神所需要的巨额财富资源;另一方面城新精神成长的推动者——新兴的资本所有者和知识资本所有者群落,虽然具有潜在超越能力,但支配城市新精神成长所需要的财富资源上却不占主导地位。这种城市巨额财富分配与城市精神成长的错位,导致了中国城市新精神成长的乏力。
目前,中国城市新精神成长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在现有城市财富构成的平台上,建立一个物质与精神良性互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生的城市新体系问题。目前,中国城市存在财富分布结构与精神成长的错位,不仅影响着城市新精神的成长,也间接影响着城市财富的增值。中国的城市文明的建设,不仅面临从表层文明向深层文明转变之中,同时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计划式城市文明建设思路,向探索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城市文明建设的新思路转变。
长期以来,城市文明的建设之所以集中在物质文明和市民的行为文明层次上,这恰恰符合城市文明建设和人们对城市文明由表及里的认识逻辑。从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开始正确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会永远正确下去。目前,我国的城市文明建设,从表层文明建设起步,经过一段时间后,面临着一个走出原有的惯性思维,向深层文明建设转变的问题。我们对目前存在的精神文明错位的城市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当头喝棒式批判,就是要使人们从惯性的思维、计划式思维的觉醒中,来认识21世纪中国城市文明建设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如果我们一直沿着表层文明建设的路子走下去,误认为现在我们建设城市文明就是城市文明的全部,那么我们未来的城市文明就有可能是缺乏精神内核的病态文明,而且这种病症在某些大城市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