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发行产业信息化焦点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发行论文,产业论文,焦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化肇始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由计算机和通讯业联手构成神奇的网络世界;信息化兴盛于信息产品的开发,由数据库和多媒体融合产生新颖的服务方式。信息化的特点是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出版发行产业的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因为,出版发行产业既是信息革命的对象,更是信息经济的动力。
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出版发行产业的同步发展,信息产业四大门类:信息设备制造(电脑及外部设备、集成电路、广播通信和办公自动化设备)、信息传播报道(新闻、广播、出版、印刷、声像、数据库)、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处理、信息提供、技术研究、软件开发)、信息流通服务(图书、情报、教育、邮政、电信、网络),均与出版发行产业紧密联系。
出版发行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迫在眉睫的战略问题。出版发行产业酝酿改革多年,但官商作风和作坊业态依旧盛行,出版发行产业呼吁开拓市场,但国际书商和国内书贩日益紧逼。所以,当务之急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把信息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
一、产业焦点:实力与科技
1.信息化实力较弱。中国出版发行单位普遍规模较小,资金投量偏少,信息技术缺乏,科技人员稀少,许多国外淘汰的技术设备仍在使用。出版发行队伍的信息技能和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发达国家,消化新技术的能力和转化信息资源的本领较弱。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滞后,导致了出版发行资源的浪费,生产过程中物耗、能耗过大,信息消耗很小。如果按信息经济的综合指标来衡量,中国出版发行产业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各个环节的运作水平和实际效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不足,也难以抵挡像贝塔斯曼集团那样在上海组织读者俱乐部。
2.科技化进度较慢。国际出版发行产业正在借助信息技术倍速增长,而中国出版发行产业基本沿着旧模式惯性运行。出版发行单位满足于国有主渠道地位和垄断经营利润,钝化了对科技革命和新兴出版发行方式的感知,出版物科技含量低、运作周期长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出版发行单位习惯于手工劳动,缺少信息技术人才和科技管理经验,对多媒体和网络化出版方式望而生畏,找不到数字化产品的市场感觉,缺乏战略投资的信心,或者等待别人吃第一只螃蟹。
3.多元化兼容较少。出版发行业长期国有垄断经营,削弱了利用自身优势兼容其他产业、壮大自己的能力,目前有被其他产业兼容的窘迫,电子、影视、通讯、娱乐和其他行业的触角纷纷深入出版发行领地。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行业之间的兼容与合作,已经成为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它在促进出版发行技术革命的同时,必然带动信息产业分分合合的变化发展,谁能赢得主动,就要看谁善于兼容合作。
4.现代化意识较缺。信息化不仅是改变出版发行的生产方式,首先要改变出版发行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出版发行业长期以来人才培养重文轻理,来料加工述而不作的影响导致从业人员信息意识普遍不强,对信息化的必然性和价值观的内心觉悟不够,具体表现为信息生存意识、信息有偿意识、信息先行意识、信息产业意识不强。
二、产品焦点:正版与盗版
1.数字化产品较少。全国现有各种类型的出版单位700多家,而其中有音像出版业务的292家,占总数的40%;有电子出版业务的85家,占总数的11%。另有光盘复制单位64家,音像磁带复制单位240多家,全国年出版电子音像产品约2万种。录音带产品以音乐、少儿和语言节目为主,年产量1亿多盒。光盘类产品以CD、VCD、CD-ROM盘为主,年产量3亿张。无论电子音像出版的单位数量和产品种类,还是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均低于世界水平,而且远远少于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目前国内VCD机有5000万台,计算机有1500万台以上,CD机数量很大,DVD已进入千家万户。如果以每台机器年消费10张光盘来推测,国内光盘的年需求量应在10亿张以上。
2.商品化环境较乱。屡禁不绝的盗版活动严重冲击了出版发行的正常秩序,造成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的流失,造成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尤其对数字化出版单位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正版产品只要有市场均被盗版,节目越好,盗版就越多。盗版迫使出版单位普遍缩减产品开发,自行投入或开发的产品更少;而没有自行投入开发的产品,出版单位就难以形成自身特色和规模效益。产品减少、市场委缩,进一步堵塞了数字化产品的正规销售渠道,正版产品销售困难、赢利无望。盗版活动还会连累出版发行单位违规现象发生:出版社买卖版号,印刷厂侵权盗版。行业自律的缺乏,更会殃及出版发行产业的健康发展。
3.市场化整合较差。出版发行已经进入国际竞争状态,跨国公司的冲击咄咄逼人,国内外市场的合纵连横此起彼伏,而出版发行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造成媒体人为分割,专业分工过细,单位归属多头,产品形式单一:出版发行企业之间斤斤计较分工、分家和分利,使出版发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销售网点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经常出现好书难买、好书难卖的两难;市场管理多方插手缺少综合治理,最终结果是书多好的少、人多势不众。
4.产业化结构较乱。从信息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要求来看,中国出版发行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结构、价格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从产业结构看,有条件发展的,尚未充分发展,形不成能与国际集团竞争的骨干集团。从产品结构看,很多门类产品没有充分开发,而有些门类产品又大量重复。从分配结构看,生产领域的利润比不上流通领域的利润稳定。从价格结构看,按质论价不到位,价格档次不明显,成本低的产品价格不低,投入大的产品价格难提升。
三、企业焦点:网络与商务
1.上网的出版单位不多。目前全国700余家出版单位,上网的不到1/3。因为大多数出版社对网络和电子商务不熟悉,所以观望多于关注。即使有些出版社上网,其网站内容也大多局限于书目介绍加传统邮购,既没有电子商务也缺少信息更新。因此,出版单位触电上网的效果不佳,取得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的业绩更是凤毛麟角,与非出版单位对网络出版发行的巨大投入产出形成强烈反差。
2.令人满意的网上书店很少。据调查国内现有网上书店300来家,但有一定知名度和规模效应的不到10家,用户对网上书店的满意率仅为48%。因为大多数网上书店经营规模偏小,一两间房子三四个人的小团体,却要做虚张声势的大文章:显露海外背景、许诺融资上市、号称某项第一、大作宣传广告等等。因为大多数网上书店缺少出版发行的行业支撑,导致品种数量较少,经常缺货,服务不到位,送货不及时,图书价格优惠少,收取费用超过网下购书。因为网上书店大多经济技术实力难以抵抗来自大型电子商务公司的冲击,受到较多电子商务技术条件的限制。
3.网站的生死搏斗激烈。随着整个网络经济的走低,网上书店将面临生存竞争。不管你如何玩弄虚拟现实的技术、进行虚张声势的宣传,用户将以眼见为实的态度来点击网上书店,市场将以企业实力和经营实绩来筛选网上书店。如果网上书店不能扩大经营规模和品种数量,不能迅速确立服务特色和专业定位,不能迅速完善图书配送和资金结算,不能迅速解决安全保障和设备升级,那就势必难逃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4.成功的希望在优势互补。网络出版发行的生死较量,关键看我们能不能适应市场变化,促进新的网络经营机制与传统出版业务的融合;看我们有没有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以满足网上读者的需求;看我们会不会利用时间差、地区差,与国外产业抢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长期影响出版发行产业的官商作风和作坊习惯,采用信息经济管理模式:兼容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促进。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不是彼此取代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共进关系。
四、消费焦点:大众与价格
1.信息处理越来越重要。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各类新书刊60多万种,知识信息传递更新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多媒体网络化产品的丰富多彩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甚至出现大脑对过量信息输入输出的失衡现象。网络媒体对信息处理的投入更大,网上信息纵横交错、包罗万象,网点遍及四面八方,更需要通过协作的方式来收集信息、建设网点,以保证信息的实用和更新。
2.信息消费越来越成熟。10多年来呈现三个阶段消费特点:初期四五年计算机是专业技术,信息化消费以主机和系统软件为主,主要用于科研设计、图文处理和办公自动化。中期四五年计算机是文教工具,信息化消费呈现硬件与软件同步增长势头,用途逐步扩大到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近期四五年计算机是时尚用品,信息化消费开始转向以软件消费为主,玩多媒体、上因特网成为家庭文化新宠和年轻人的至爱。由此可见,硬件消费持续上升,软件消费空间更大。因为硬件消费往往是一次性较大的投入,更新换代有阶段性,而软件消费则是无数次的较小投入,不受时间和数量的限制;所以,出版发行产业在信息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3.大众消费越来越明显。信息消费调查显示,公众普遍重视媒体传递的各种信息:有45%的人了解新闻,30.2%的人获取知识,18.7%的人娱乐消遣。公众对于舆论看好的图书、影视作品,有42.3%的人要看,23.7%的人看后有同感,11.2%的人看后无同感,2.8%的人不想看。公众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有57.8%的人选择阅读与听音乐,其他选择依次是旅游、运动、看电影、玩电脑。公众对新的信息消费兴趣增大,38%的家庭拥有电脑或者准备购买电脑。
4.价廉物美越来越关键。大众的需求和盗版的冲击从正反两个方面迫使出版发行单位从深化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中找出路,加强优质选题开发,积极开拓低价市场。因为,各种出版物,尤其是电子音像出版物均以年轻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他们购买欲望强烈而经济能力不足;信息时代的出版物花样翻新快,流行文化快餐;信息技术运用使各种出版物的后期印制越来越容易操作而节省费用。所以,扩大发行量、降低销售价,成为信息消费的基本要求。
五、竞争焦点:优势与造势
1.整合资源优势。产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发挥出版发行产业的各种资源优势及整体效应。出版发行单位拥有丰厚的信息资源:信息源头多,传播力量强,市场沟通快;拥有一批善于经营策划、具有出版发行操作经验、掌握信息技术的新型人才。目前要注意避免出版发行人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在信息产业全面开放、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出版发行业内勇于开发经营的年轻人才和可能开花结果的科技种子,越来越容易流失,或者被海外企业和国内机构抢先收编,或寻觅更好的阳光与土壤移栽。
2.强化资产运作。产业信息化投入大、风险大,但是今后的市场利益更大。出版发行单位拥有较强的资产优势:人均创利多,资金实力强,事业基础好,资信程度高,具有相当的投资和抗风险能力。如果采用资产重组吸纳资金、依靠薄利多销回笼资金、利用资源共享创造综合效益,更是事半功倍。海内外的企业和资本无不看好出版发行市场。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广开融资合作渠道,就能走出资产运作的腾飞之路。但是,必须避免重复赔钱赚吆喝、单纯玩技术的泡沫经济。近年来许多信息企业削减生产、兼并重组,或者来去匆匆、烟消云散,就是单纯资金加技术运作失灵的例证。
3.打造网络品牌。网络时代信息无限递增,人的注意力却有限。网络经济就是在无穷大的信息海洋中争夺人的注意力,点击率与广告费成正比。因此网上广告收费以每千人读取计价,而不以时间或面积计算。网上品牌今天虽然不赚钱,而当网络覆盖一切的时候,它将决定注意力的大小。所以,这是一场未来的竞争,但今天就已开始决定胜负。网络经济的大起大落告诉我们,网络进入了综合媒体与商务经营有机结合的务实阶段,网络必须注重产业化和大众化的特点。网络的前景不会由网站的一时兴衰来决定,真正的动力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集合出版发行产业优势、采用资产运作方式,组建一些权威性的网站,整合一批功能全的网站,发展大量个性强的网站,由此培育发展出版发行产业品牌网站,这是出版发行产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保持效益领先的战略要求。
4.依靠政府支持。产业信息化需要整体联动,需要政府的组织协调,解决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协同作战,利用财政税收杠杆对出版发行信息化实施扶持。集中力量,尽快建成高速通讯平台,覆盖全行业、联接全世界。切实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数字化产品开发,重点支持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具有自主版权的应用软件,同时促进特色电子出版物、应用数据库、辅教软件和游戏产品的开发。
5.培养信息意识。当前,出版发行工作者要自觉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强烈的信息意识:培养对信息的特殊感受力,能够敏锐地捕捉信息,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对信息持久的注意力,习惯于把各类信息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联想,这种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培养对信息的准确判断力,能洞察信息的内在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