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高考复习--论文科综合的历史系复习策略_课堂教学论文

高考复习在课堂——再谈文科综合中历史科复习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谈论文,高考复习论文,文科综合论文,策略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实行文科综合测试以来,每年高考过后,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感慨:背了几大本课本,做了一大堆复习资料,付出了太多太多,可到头来却只考这么一点点!是啊,学生的负担过重、压力太大已被社会广泛关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高投入”与“低产出”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经常想,怎样减轻学生负担,简化历史教学?关键还是在教师怎样改变自己的课堂。实际上,只要存在教育,教学就处于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则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减负、高效就应该从课堂做起。国内外教育家和教学论专家从不同角度把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对课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想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也无论其结构如何,课堂教学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下试作探索与总结,供各位同行参考。①

一、课堂教学目标:对照考试大纲,关注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近30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教育技术学的专门术语。运用这个术语,是为了强调教育结果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②简单地讲,“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它既包括教师教到什么程度,也包括学生学到什么层次,它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制定出科学、适用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处理、整合教材,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高三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处理好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1.对照考试大纲,明确课堂教学范围

《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尽管近年来历史科的命题经常有“超纲超本”现象,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尤为严重,但这种情况毕竟不太普遍,《考纲》的权威性并不会因此改变。因此,教师(不管是旧课程高考区还是新课程高考区)在整个高三教学中应对《考纲》有一个总体把握,尤其要把《考纲》的知识点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去,对于《考纲》中未列的知识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略讲或不讲,千万不可因此而加重学生的复习负担,事倍功半。同时,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当年《考纲》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并要根据变化对课堂教学进行微调。对于学生而言,一定要对照《考纲》,认真阅读课文,熟记、背死每一个知识点,合上教材与《考纲》,对于每一个知识点要历历在目。

2.关注课程标准,拓展课堂教学目标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高考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推动高考改革,课程改革也需要高考加以拉动。在这种背景下,“高考不但要承担既定的遴选任务,更为关键的是要回答社会赋予的‘是否应当相信课程改革’‘该不该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或学习’等问题。这已经成为高考命题面临的不可否认的第一要义”。③基于此,体现新课标精神,渗透新课程理念,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几年的文综试题已体现了这一点,很多教师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试着把这一理念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但在与高三复习相关的教学资源的具体开发上还有待加强。

(1)以文明史观梳理历史线索,搭建新的历史知识目标

文明史观在国际上早已出现,代表性的著作有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等。它在我国大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渗透了文明史观的理念,④新课程教材则完全体现了文明史观。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新课标《考试大纲》却没有沿袭课标的专题知识体系,不是对模块内容进行整合,而是采用了文明史通史学科体系。文明史观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同时文明史观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

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⑤

如此说来,近几年的文综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多可以归结为对文明史观内容的考查。因此,应把领会并掌握文明史观当作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明史观梳理历史线索,搭建新的历史知识目标。

(2)重视历史问题的新论断,及时更新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标教材在论述一些重要历史问题时,呈现了很多新提法、新论断,这些新提法、新论断在近几年高考中已有明显的体现。如,新教材(岳麓版)在论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时说:“自宋以来,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体现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2006年江苏卷便要求“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又如,在论述洋务运动时,新教材明确指出安庆军械所制造的实用蒸汽机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概括中国近代能源开发的基本情况。”此题实际上是在指出洋务运动促进了我国近代能源工业的兴起。再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新教材认为是对市场的争夺、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世界性大国的出现和科技成果在军事上的运用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的。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7“民族主义”题就要求回答“一战”前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和危害。还有,新课标认为大众传媒的发展给近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要求学生了解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情况,这就催生了 2005年全国文综卷Ⅱ第19-23“图书报刊与思想解放社会进步”一组题,以及2005年上海综合卷第10-12“报纸的性质与读报作用”题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些新的观点和论断,新课程高考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它与旧教材进行对比,进一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旧课程高考区的教师则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理解,更新相关的历史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内容:凸显主题,贴近生活

课堂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最重要客体。合理选择和组织好教学内容是历史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简单地讲,高三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几本历史教材,但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学生灵活掌握教材所承载的大量历史信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学习者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技艺就体现在这里。

1.突出主线,凸显主题,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⑥因此,如何构建清晰深刻的课堂内容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1)挖掘教材内涵,构建线索清晰的课堂知识结构

如,中国近代史《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节,教材内容多,学生难以把握,我在讲授时便紧紧地抓住“争取和平民主”这一条主线,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抗战胜利了,和平民主还要去争取?”“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哪些努力?”另外,我还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焦点是“建立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二是“军事斗争”也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用教材上周恩来的话说“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抵抗,也仍然是为了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整节课堂教学内容如下图所示,采用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理清发展脉络,营造主题鲜明的课堂内容结构

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学生才有可能理清课堂头绪,并留下深刻的印记。特别是在历史专题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按历史知识体系和思维程序对课本中一些章节的编排顺序、种属关系、错杂史事等进行合理的取舍与调整,突出一个明确的主题。如,我在讲授世界史《世界政治的发展》时便鲜明地突出了“和平”这一当今世界的主题。在讲授《世界经济的发展》时,所有教学内容便围绕着“发展”这一当今世界的主题而展开。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又如,在复习“国家的统一”这一专题时,应该分两步讲:第一步,实现国家统一的史实;第二步,巩固国家统一的史实(反分裂的斗争)。而不要讲成:第一步,统一是主流的表现;第二步,分裂是支流的表现。

一堂好课,便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篇线索清楚、主题鲜明的好文章。课堂要有主线,内容要有主题,是我长年奋战在高三教学第一线得出的成功经验!

2.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我们在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培养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把人类积累的智慧、心性与经验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意义和目的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认为,高三这一年应该紧锣密鼓、毫不松懈地抓高考,课堂教学不容许讲“题外话”,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复习迎考。其实,高三是人生历练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阶段,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生活紧张而枯燥。作为高三教师,我们更应该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为学生注入丰富生动、轻松愉快的营养剂,让他们在接受色彩斑斓的学习内容中体会到生活的愉悦!因此,我主张高三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地讲“题外话”,通过补充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来实现上述目标。

如,我在讲授《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这一节的“重要制度”时,便补充了“宗法制”的有关内容: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接着简介其主要内容。但仅仅依靠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种制度还不足以维护统治,为了从精神和思想方面加强周王的统治,还实行了“礼乐制度”。然后,我又补充了《礼记》中对“礼乐”的解释,以及《国史十六讲》中对礼乐制度的阐述,最后指出“通过礼乐制度的实行,拉近了等级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向心力,建立了和谐社会”。通过这些补充,学生自然增加了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再如,我在讲授《世界经济的发展》时,首先补充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利润分配,从中引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生很感兴趣。在讲“知识经济的兴起”这一目时,我补充了新世纪的财富偶像——比尔·盖茨的有关资料来说明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在讲“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一目时,我补充了“全球可持续发展五大看点”、“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国际禁毒日”、“全球毒品主要生产基地”、“世界艾滋病日”、“国际恐怖日”、“国际经济旧秩序”等材料来说明当今世界的“发展”问题。整堂课,学生全神贯注,笑声、掌声不断,其乐融融,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我想,这样的“题外话”,一定会使得高三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关于人生观及学习方法的“题外话”,可能还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课堂教学方法:注重讲授,调动思维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但二者绝不是机械、简单地相加,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统一体。应该说,只有教师教学得法,学生才能比较容易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里,我想强调教师教法中的两个问题。

1.注重讲授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新课程实施后,不少人对传统的讲授法提出过猛烈的抨击。我一直认为讲授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历史教学尤其要注重讲授法。其原因是:首先,历史是叙述过去了的人和事,要复原和分析历史过程就离不开语言的帮助;其二,历史知识本身纷繁复杂,浩瀚无边,如果不“讲”,就无法把历史问题阐释清楚,用讲述的方法获取历史知识是最为快捷的途径。讲授法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更加突出。当然,我们应当要不断更新这一传统的方法,使之更有利于教学发展的需要,我想其关键是怎么讲以及讲什么的问题。

我认为高三历史课堂讲授一要精讲。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教师要点拨式地讲清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本堂课的基本内容;第二层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切不可“满堂讲”。二是要讲到“点”上。这里的“点”,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点拨,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启发”;用韩愈的话说,就是要“解惑”。总之,教师的“讲”要善于选择突破口,以点带面,以简驭繁,省时高效。三是要讲出教师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历史作为人文学科,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出自己对历史(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解题思路等)的理解和感受。如,历史教材在阐述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大多是从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与社会关系的变革角度来讲的,而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则讲到了科技革命给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当然,教师的“讲”,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接受和赞同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而是要引导他们更细致、更深入地理解与感受所学内容,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从而真正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2.调动学生思维,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思维是指在掌握一定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等,以认知人类历史活动的过程。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思维。”学生历史知识的习得、历史问题的理解以及历史成绩的提高时刻离不开思维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也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关于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已有很多论述,我在这里只强调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可抓住特征显著的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丰富的历史文化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并铺设相关历史知识,使学生不断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如,我在讲授“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引用了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来导入新课: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通过这一情境,学生加深了对这次经济大危机发生原因及其特点的理解,思维自然也就活跃起来了。

在讲到“罗斯福新政”时,我便抓住罗斯福这一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进行渲染,创设学习情境。罗斯福有着非凡的个人魅力,身残志坚,被称为“坐在轮椅上的总统”,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他在位期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对其“以工代赈”政策,时人多有争议,我便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有人对罗斯福建议说,发放救济款要比大规模兴建工程更经济、更省钱。你觉得发放救济款和政府大规模兴建工程的方式,哪一种更好,为什么?”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我又引用罗斯福的话来对这个问题作总结,他说:“政府为兴建公共工程而付出的工资花在全国的商店里,经过商店又到批发商那里,通过批发商付给工厂,通过工厂付给劳动者工资,通过他们又花在商店里。商业活动的轮子又运转起来,火车又上了轨道。”讲完后,学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报以真诚的掌声,可以看得出来,学生是学得轻松愉快的,其思维肯定是活跃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教师的教学所面对的是不断更新的学生群体,因此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也应该是学校教研活动一个永恒的主题,我想高三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如此!

注释:

①此前,本人曾有多篇文章谈到过复习策略的问题,主要有《历史高考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载《历史教学》2002年第3期;《论文科综合中历史科复习策略》,载《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 9期;《联系·渗透·点评·检测——文科综合中历史一轮复习四步教学法》,载《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第12期。

②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81页。

③聂幼犁:《高考必须从实际出发,完善和推进课程改革》,《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

④⑤参见杨宁一、程昱:《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1期。

⑥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2004年,第142页。

标签:;  ;  ;  ;  ;  ;  

课堂高考复习--论文科综合的历史系复习策略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