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思与展望--英语教学应走向口语_英语论文

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思与展望--英语教学应走向口语_英语论文

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思和前瞻——英语教学应走向口语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口语化论文,走向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高中英语学习现状

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文,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提高班,但直至高中阶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他们都经历着学了忘,忘了学的痛苦;语法初中学了一遍,到了高中又学一遍,还是“无法无天”。学时清清楚楚,信心百倍,但一旦进入实践,考试时却糊里糊涂难以选择,交际上又处于尴尬的境地;舌头和耳朵不听使唤。有人戏称这一英语学习现象为“一壶烧不开的水。”

2.中学英语教学的反思

教师夜以继日地伏案备课,课堂上十分卖力,教得口干舌燥;学生课堂上忙于做笔记,课后又常开夜车做习题。教师累,学生更苦,教学的结果却是“一壶烧不开的水”,问题出在哪里?经过很多教育学家多年的观察和研究,问题的症结逐渐浮出水面: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出了问题。

首先是课程设计的问题。1996年前的高中统编教材。是以语法为体系编写的,教材强调英语语法结构知识,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为目标,因而教学模式必然是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教师导向,课堂上教师忙于集中讲授“语言点”、“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忙于应试技巧的操练;学生被动地听,呆板地记,机械地练,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认知教育。所以有人形象地把这种传统型教学模式的教室比作教堂,教师比作牧师,课本比作圣经,学生比作教徒,由此可见课堂死气沉沉的学习气氛。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够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理所当然就会出现“一壶烧不开的水”现象。

这种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现代英语教育的发展了。李岚清副总理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外语人才,普及外语教育,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英语教学观念转变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1995年推广的素质教育和2000年初的“减负”就是对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挑战。

3.中学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一直存在的观念是传授语言知识,它是一种认知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限于给学生进行课文单词、词组和难点的解释,即“语言点”和语法分析,而学生们也主要把时间花费在对单词、句型和语法的记忆以及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中。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它的危害:一是教育对象面向少数学生;二是教育内容主要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三是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前国家教育部长朱开轩指出,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那么,英语素质教育是什么?我认为,英语素质教育应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用英语思考,能用英语自信地、大声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一切的教法和学法都应该以它为中心,为它服务。

4.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实践

4.1  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观点的转变,英语课程的设计也随之改变。1996年秋季高中英语教材采用了新的课程设计。它吸取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在丰富多样化的情景中学习语言知识,以语言交际为纲,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著名教育理论家哈玛尔(Dell Hamer)指出:"The textbook is an aid and not a Bible.The teacher will have to work outthe best way to use the textbook.He should neverlet the textbook use him."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活动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开展,但不能囿于教材,否则就是“死教书,教死书”。做教师的必须想方设法让教材“活”起来,教学才会有趣。例如,高一下册对话课Chinese Printing《中国印刷术》的教学过程可以设计如下:1、先在黑板上写下A、B、C导出单词letter,然后写下“书、笔、纸”汉字,导出新单词character.2、拿出一枚印章让学生辨认刻在上面的character(汉字),让学生懂得back-to-front和carve含义,然后开展一个活动,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用彩色粉笔随意"carve"二个印章,让同学们辨认,然后做印刷动作,用白纸Press,Printing就come out了。这个活动使学生既理解这些生词的含义,又体会了本文陈述印刷术发明的过程。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师生不断地,大声地复重这些生词,在生动的情景中理解和记住了这些生词,基本克服学习上的遗忘现象。正如一位语言学家所说过的一样"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因此,在倡导有效教学中,素质型的课堂活动教学是一种主要渠道。

4.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活动有两种职能,一种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内在的本质的表现。”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件奢侈品,锁在柜中不为人所知。人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有所收获,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学习英语尤其这样。如果学了多年的英文,见了外国朋友半天憋不出一句象样的英文,学了没有收获,没有成就,就谈不上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了。因此,英语教学一定要使学生有明确的收获和成就感,才会使学生对英语感兴趣,然后才“会学”直至“乐学”。

例如,在掌握Chinese Printing课文中的词汇后,用这些单词造一些描绘印刷场面的句子,或摘出书中重要精彩的句子,让学生利用李阳《疯狂英语》的口腔“三最法”,集中精力和热情来操练这些句子,直至脱口而出。这样每节课除了接受语言知识外,每次都能脱口而出几个句子。每次都有收获,有成就感。积少成多,便体验到了“说”英语的快乐。信心树起来了,兴趣也有了,坚持下去,学习英语的习惯就培养出来了。

4.3 “三最法”是学生学好英语的较佳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教学的责任之一就是在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学会”迅速过渡到“会学”。笔者认为,“三最法”是学生快速学好英语的一条捷径。在课堂上,我们师生一起用“三最法”(大声地、快速地、清晰地)把要掌握的含有语言知识的句子脱口而出,省时又见效:既掌握生词的语音,记牢了生词,又能用所学的生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别人交流,使得学生有“一步登天”的感觉,有了自信,有了成就感,有了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对英语学习发生了兴趣,会导致学生课后继续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学习外语发生质的变化,就会水到渠成,获取成功,那壶“烧不开的水”也就沸腾了。

4.4 “三最法”学习英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教育家迈克尔·韦斯特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在课堂上教师说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那是教师在操练英语,结果是教师越说越好,学生越说越差。“三最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达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要求。它与传统课堂上的操练不同。传统课堂操练主要是语言知识的操练,表现形式为课堂和课后做大量的选择习题。教师不懈地研究如何使用淘汰法排除法去做题,然后教给学生。为了弄清掌握词、词组和语法之间的区别,学生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题海,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结果做来做去还是一头雾水,纠缠不清。对这种吃苦不讨好的呆板操练,正是当今学生“减负”的主要内容。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死的操练中解脱出来。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要使学生学好外语,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可能尽量暴露于目的语之中”。“三最法”它能使学生脱口而出学过的东西,又能使学生完全把生词的语音发好,培养语感。既然会说,听、写、读就不成问题,再训练一下,学生会轻松通过考试。

1997年10月李阳到我校传授《疯狂英语》的学习经验,我便开始尝试在所教的一个班级中采用“三最法”指导学生学英语;结果显示,接受“三最法”的学生的听力、语感、写作水平大大优于其他学生,英语知识水平测试成绩也高于其他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更不用提了。

笔者认为,学好英语可行有效的一条方法是走口语化道路——利用李阳的“三最法”;对精彩的英语句子,或对课文的英语进行疯狂操练,直至能把它们脱口而出为止。

标签:;  ;  

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思与展望--英语教学应走向口语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