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长江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思路与主要对策_长江论文

加快长江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思路与主要对策_长江论文

论加快长江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思路与主要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对策论文,中西部地区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21世纪经济发展趋势的出现,长江流域的发展对中国的跨世纪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关键是要加快长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因此,长江中西部地区必须更新观念,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开拓前进,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实现新一轮的改革大突破,促进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

一、以新的经济发展思路迈向21世纪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长江东部地区之所以发展很快,一个十分宝贵的经验是能够狠下功夫,打硬仗,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敢于参加市场竞争,破除落后的封闭意识,所以他们经常以思想的闪光点来带动经济上的增长点。当前,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正视现实,破除封闭意识,增强开放观念。也就是以高层次启动和以深层次开放为前提,实现新思想、新观念。具体是要实现三个转变,四个突破,树立五大观念。三个转变,即变“应该开放”为“我要开放”,变被动开放为主动开放;变不能开放为必须开放,克服唯条件论;变一般开放为深层次开放,全方位开放。四个新的突破应体现在四方面,即: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方面;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面;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方面;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树立五大观念,即:实现市场竞争的“敢为天下先”的世界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观;敢于超常规发展的建设观;讲究效益的开发观;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只要真正实现了三个转变,四个突破,五大观念,就能够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有个高层次的运作,深层次的启动,就能够不断爆发新思想、新观念上的闪光点,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

2、把握大局,突出发展优势经济。

长江区域经济,就全国而言,从来是主导型的经济分工布局,也就是专业分工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区域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特色经济,确切地叫做优势经济。这是生产社会化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面对着国内外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化潮流,只有凭借优势的经济、优势的产业、优势的产品、优势的企业与企业集团、优势的城市群体,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避免过度的竞争,提高竞争力与发展力以占领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还应当看到,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过度趋同,盲目攀比。这种非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使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就湖北而言,优势经济的重点即农业产业:能源、原材料、机电工业产业;交通、信息、科技、金融、贸易、旅游、环境保护产业。这些产业要立足现有优势,进行优势延伸,最终适应全国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形成富有发展力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区域。我们一定要利用交通便利、农业发达、经济与科技基础比较雄厚的优势,高举科教兴国的旗帜,努力打通交通、流通、融通三个通道,增强资金、信息两个投入的力度,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发展国内外市场富有竞争力、发展力并具有优势的特色经济。

3、扩大对外开放,开拓前进。

对长江中西部区域来讲,很重要的是选择新模式,新方式。我国的对外开放在80年代初首先在沿海地区实施,长江中西部大致在90年代初先后逐步开放。可以说开放的时间、程度、范围、规模、力度和水平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如果长江中西部在全国对外开放总格局已基本形成的情况下,仍然重走长江东部的老路,完全实行区域倾斜的模式,显然,且不说我国对外开放的宏观调控体制不能容许,就是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也通不过,这就迫使人们在扩大对外开放上,一定要开拓新思路。

我们认为:要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应当选择区域倾斜与产业倾斜相结合的扩大开放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够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最佳的具有综合性的投资环境,形成新的增长极和主导产业群,又能够有利于长江中西部地区开发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所以,区域与产业倾斜结合的模式,是长江中西部扩大开放具有活力的富有开拓性的模式。我们的立足点,既要借鉴长江东部经验模式,又不重走长江东部“老路”。

扩大对外开放必须设法扩大利用外资。利用外资,需要在“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指引下,正确利用“两种资源”,开辟“两种市场”,推行利用外资+利用东部地区资金(包括西部中的发达地区)+利用中外合资三结合的吸引方式,也叫做外、内、内外一体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扩大开放,利用外资,加快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观点是,既要借鉴长江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方式,更要注重新的利用资金的方式。要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长江中西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国营大中型企业,搞活国有资产存量;发展农业产业;在有条件的武汉市、重庆市,允许外国经营保险、金融、商业零售等业务;鼓励外资开发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产业,以确保长江中西部在开放的程度、范围、规模、力度和水平上逐步赶上长江东部地区。

4、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旋律、开创发展之路。

经济结构调整,实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经济增长就严格地意义上说,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结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结构,要实现经济上的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进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转换优化,始终应是经济增长中的主旋律。它是牵动整个经济全局的关键。长江中西部之所以与东部地区在发展水平、经济效益、收入水平上差距很大,除了政策、地理、人的素质外,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结构问题。至今仍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结构紊乱、产品初级、企业分散、盲目布点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在面对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面前,更应当把以经济调整作为主线,转变长江中西部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发展经济。

经济结构调整,由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业。它必须随着整个经济现代化过程的实施,而不断地因时、因地进行有序的调整。美国等一批现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至今为了争夺国际市场,还在拼命地抢夺全球经营的制高点,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说明调整结构始终是经济现代化过程和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如何实现这一主旋律?我们认为:在长江中西部应进行有序调整,这种调整,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矛盾中,应进行不同方面的调整。它涉及的调整方向应是从所有制上,调整国有经济长线,抓大放小,增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实力,以控制全局:扩大多种公有制形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产业结构上,发展一、二、三产业的优势行业,调整一、二、三产业的长线行业,应特别强调区域性的优势产业。从行业上,发展基础行业、主导行业、新型行业,调整、缩短传统的长线行业。从企业上,发展具有规模、上水平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鼓励小型企业向市场型、科技型方向发展,调整重复严重、“小而全”、设备老化、传统式的老企业。从产品上,发展名、优、特产品,调整趋同、市场饱和、质量低劣的产品。从组织结构上,发展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企业,调整传统的老化管理的企业,加快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从区域结构上,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辐射力强,具有优势产业、产品的城市群体,并逐步带动中小城市,乃至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搞好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建立强制性的淘汰机制,通过这一机制,迫使各行各业自主调整、自我淘汰、自我发展。其次要坚持布局区域一体化的体制。对现有的经济结构中的“趋同症”应坚决调整,中央、省、地市县各级政府应共同解决调整中的“成本”问题,以减少各地、各行业现存的利益阻碍。其三,要实施投资法规。对于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投资失控要追究经济责任,甚至于刑事责任;对于破产企业,按破产法处理;对于劣势企业,坚决不予投资和贷款;对于项目投资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使概算规范化、程序化,避免投资的严重浪费。

二、形成长江中西部地区共同的新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

我国的长江中西部地区,在迈向21世纪之际,经济发展应当形成什么样的战略?这是关系到经济振兴的根本前途问题。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以前,推行的是均衡式的发展战略,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9年,基本上推行的是非均衡式的战略。在全开放的21世纪,我们极力主张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作为一个区域的各省之间、区域之间,从21世纪的各个不同角度考察,应当形成联合分工、协调发展、共建一体、跃进式的发展战略。

选择这样的战略,主要的客观依据是:一是区域竞相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七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在“九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当前长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势头很猛,东南沿海经济区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快速发展,东北经济区利用特有的优势,走上了发展的坦途。环渤海经济区正在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西南华南部分省区经济发展大有后来居上的形势。西北经济区享受国家重点倾斜政策,正在大规模发展经济。这一切都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要求长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强化凝聚力,迎接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挑战。二是长江区域经济仍将在21世纪的初期,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格局。为了缩短长江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必须以长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来共同繁荣,缩小差距。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内陆腹地、沿海、沿边的三大地带作为地域单元要求加快发展,在实行点轴开发战略中,全国要求重点开发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大轴线地带,并逐步成为主导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轴。这表明长江中西部地区缩小与东部差距,快速发展经济的机遇是非常之好。关键在于长江中西部地区除了各省努力发展本省经济外,还要特别强调联合分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才能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缩小差距。三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更需要我国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作为长江流域乃至是全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更应当按照我国组织若干个大的地域经济圈的要求,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1、在指导思想上:实施协调发展,共建一体,跃进式发展的战略。一定要明确这种联合分工,是相互协作,是社会化大交换、大协作、大开放,是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内涵的大联合、大协作,也是大跨度、高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更是一种市场行为的联合协作。这种发展是协调发展,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为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共同繁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让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保证各种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建成国内外具有高度市场竞争力、发展力的共同体,使长江中西部区域成为我国在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新的国际联合的区域。

2、在发展方向上:要向长江中西部地区分工协调、双重聚集的方向发展。分工协调,除了按照国家布局,完成全国经济区域分工格局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产业发展方向,体现市场主导型区域的分工外,更应具体地在近期围绕着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开展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围绕着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与升级;围绕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乡镇企业素质上档次、上规模;围绕着培育市场体系,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围绕着发展外向型经济等五个方面进行分工与协作。在未来应当围绕着实现农业现代一体化、工业现代一体化、城乡现代一体化、科技现代一体化、外向型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联合分工、协调发展、共建一体、跃进式发展的战略才具有实质意义。长江中西部地区经济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双重聚集即城市和产业的聚集,是实现联合分工,协调发展,共建一体,跃进式发展战略的关键战略措施。古今中外的经济发展史都已证明,生产力的发展无不主要是城市的聚集力和产业聚集力发挥作用的结果。因为城市群的聚集力是建立在交通网络、信息网络、流通网络、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基础上的城市群,其辐射力作用之大,是众所周知。它以各种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上海,以雄厚的产业基础,成功地带动了长江三角洲走向工业化;深圳、珠海特区更是以各种优势,成功地使珠江三角洲由一个落后的经济区域变成了迈步跨入现代化的区域。在长江中西部地区,应当全力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使之成为长江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中心。产业的聚集力同样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长江中西部地区,可以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对相同的行业,采取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进行联合协作甚至于重组的方法,形成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建立产权关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并购制和股份制等形式,聚集相同行业,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无论是城市聚集,还是产业聚集,都能够有效地推动中部地区联合协作发展战略的实现。

3、在管理机构和法制建设上,应组建长江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综合管理机构,制定统一规划、治理、开发的有效法规。这个机构一是规划、二是立项、三是管理、四是不断拓展联合协作的新领域,拿出操作方案,使区域经济向着健康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法制化建设,形成健全的保障机制、推动机制、利益机制。

标签:;  ;  ;  ;  

加快长江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思路与主要对策_长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