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以学定教,择优策略,还原课堂本真。
一、“导学议练悟”操作流程:
“导学议练悟”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学定教”,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确定“教”的内容和方法,虽然这样会浪费一些时间,老师也会增加工作量,不过,回馈的效果会很好。比如,在新课前,老师可以用简练的语言,不可喧宾夺主,做到合情合理,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环境,然后通过教师导入、学生自学、交流展示、回顾新知等去发现学生们的问题,如果是大问,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方式及时解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引导、指导的作用,还原课堂本真,进而赋予课堂生命力。
导:老师用简练的语言,最短时间让孩子进入最佳学习环境;揭示学习任务,用什么方式完成,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组织教学。
学:“学”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虽是先学定教,但是也要制定好学生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择优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教师指导好学困生,小结择优策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议:在这一环节中,要构建自主、和谐的探究课堂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老师及时准确作出合理评价;同时也要注重差异学生之间的关注,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让他们在学习中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练:精选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训练需要有针对性;注重练习设计,分层要求,查出问题,及时解决。
悟:梳理知识点,建立起知识网;对比目标,反思知识点、回顾知识点,总结课堂得与失,最后做出针对性解决。
二、“导学议练悟”中“学”的详细解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学”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建构新知,最终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教师在“学”中要起主导作用,要启发,要引导,要点拨,要鼓励,要总结课后还要辅差,要用良心去教育,同时得有民主气息,有平等意识。学生在“学”中起主体作用,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学生要善于质疑,勇于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要善于思考,积极将自己的思考所得发表出来与人分享,同时要敢于提出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不同的见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勤于动笔,将有价值的意见、观点或知识要点记录下来,作好归纳和整理,形成学习文本,为课后消化和复习作好准备;这个过程中,老师得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不仅可以让学习效率变得高效,同时也减轻教学任务,何乐而不为呢?
三、“导学议练悟”中“学”的策略:
其实,我所带的学生有点多,有高段的,如五年级,也有低段的,如三年级,都是任它们数学教学,下面我就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策略和和大家分享。
我谈的是放手,我们老师应该学放手,相信学生能做好;记得有一堂课,印象比较深刻,学校“行知杯”决赛的课堂,我是借班上课,我参赛的题目是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通过抽签,第一个上课,我就在想,如何上好这堂课,心里没底,而眼前这帮小兵我都不认识,感觉都长一个模样,别说了解孩子们情况,就连少部分孩子名字也叫不出,更不敢想象课堂效果会咋样,但是该准备的我还是准备的,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学习单,课件等,我的课件很简单,就几张PPT,但是目标很明确。
课前我们大概交流了一分半的时间,主要目的是让他们调整到学习模式,准备迎接新知,然后导入新知:谭老师有体积吗?很干脆的告诉我,有,看见他们像是打了鸡血似的;我在想,这堂课可以上好了,我继续抛出第二问题,我的体积是多少呢?瞬间鸦雀无声,有点意思,我问,遇到的问题了,你们?看见那表情,仿佛已经给出了答案,我用幽默的语言告诉他们,遇到问题是好事,如何解决才是我们这堂课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出示了几个大小不一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随意拿起了两个长方体,继续追问,谁的体积大?通过观察可以很快的出结论,那长方体的体积到底与那些量有关呢?孩子们肯定在想,咋问题一个比一个邪门了,但是得解决;接着PPT提出问题,得实验解决,我统一规定实验要求,再通过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交流,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很高,氛围很浓,讨论很激励,最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一致认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继续深入探讨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看他们的表情,我觉得他们是快乐的,而整个过程中好像跟我没事似的,因为整个过程都是他们自己完成的,但是恰恰相反,我们老师并不是没事,其实很重要,虽然他们“龙”画好了,而我们就要及时“点睛”,这样既让新知得到升华,而且又给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这堂课我大胆的进行了改革,和传统教学方式不一样,我是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通过导入——探究——合作——巩固——小结与反思本节课的得与失,及时修订;而这堂课反响很好,得到专家、领导和老师一致好评。
总之,“学”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从他们的习惯和方法入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应该大胆放手,从以学定教到不教,从而把课堂更完整的还给学生,给他们锻炼的平台,培养其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把学习变成一种能力,那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指日可待;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专研新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还原课堂本真,方可达到高效。望各位专家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谢谢!
四、参考文献:
作者,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研究,华东师范出版社。
作者,【苏】斯涅普坎,《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效果显著,普及度广,1987年,重庆出版社。
论文作者:谭福银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长方体论文; 老师论文; 体积论文; 堂课论文; 新知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