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放线及精度控制分析论文_郎海辉

郎海辉

身份证号码:37292619901011XXXX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公路工程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测量放线施工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村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涌现,也为公路工程施工测量放线精确性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对恢复与复测公路控制点,中线复测与边线放样,校核与增设水准点等进行分析,并做好相应精度的控制,可为施工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测量放线;精度

1恢复与复测公路控制点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控制点少量损坏的现象,特别是交点桩以及转点桩的位置极为重要。所以,可以利用全站仪执行恢复与复测工作,并获取已经破坏、已经丢失的桩数据。在执行复测工作中,还要认真对距离进行复测,分析角度与三维坐标。当发现存在较大偏差时,应该结合前后数据和设计图纸,矫正错误。针对一些等级较高的公路工程,在复测的过程中,都会沿着路线放线进行新控制导线的设置,并联测新导线和原有控制点,形成附合导线。联测的主要目的就是起始数据的获取,如起始坐标等,同时也可以校核观测到的数据。

如图1所示,针对A,B,C,D四个原有的控制点,在观测期间,可以利用全站仪,对2点的位置进行观测,随后在2点位置放置全站仪,观察3点的位置,以此类推,可得出C点的位置。

图1公路控制点测量示意图

根据在实践中的分析和了解,在对高程进行测量期间,全站仪能有效地控制误差,在实际的往返观测中,竖直角观测误差应该控制在2mm以内。其中,将2km以下作为边长控制数值,保证其能够符合四等水准差的要求。因此,在该情况下,对导线进行测量,一定要对导线的控制点三维坐标实施观测,控制好高程,确保路线断面测量的合理性。

对于路线较复杂或通视条件不好的情况,使用全站仪进行控制点恢复或复测难度大、转点多、精度得不到保证。可以利用GPS—RTK代替全站仪进行执行恢复与复测工作。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四参数法进行数据解算作业,即通过采集附近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控制点的坐标原始数据,进行参数求解后得出所需要的地方坐标,从而恢复或检查第三个控制点的坐标。四参数法又称高程拟合法,即两平面坐标系之间的平移、旋转,缩放参数DX,DY,α,κ。采用四参数法要求至少有两个同一坐标系的已知控制点坐标。采用GPS—RTK代替全站仪执行恢复与复测工作时,需选用满足精度要求的设备,将基准站架在测区中央地势较高、无遮挡、电台有良好覆盖域、远离高压线、有大面积水域的地方。控制点数据采集时移动站宜采用带支架的对中杆(简易三角脚),以保证移动站天线稳定性好、对中整平误差小,同时在数据采集时应等待数据跳动变化在设计要求内进行,对控制点单次采集时间不宜少于30s,且应使用重测比较法,剔除不合理数据,确保数据合理、精确。

2中线复测与边线放样

在定线测量工作中,需要对中线进行测量,在地面将道路中线的平面位置详细标出。中线测量与定线测量之间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在对定线进行测量期间,需要确定出道路交点、直线段转点位置。但是,在对中线进行测量期间,要选择出合适的木桩,按照地面上存在的详细交点、转点进行测量。设计单位执行定线测量工作,在获取一些结果后,将其交给施工单位。中线恢复要在路基施工前完成,不仅要确定出路基边桩位置,还要遵循相关要求,促进中线复测工作与边线放样工作的完成。

在复测中线与边线放样施工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明确标段的位置,确定出各标段交点之间的距离、方向。其次,做好护桩的设置,护桩是指在施工范围外破坏程度低的位置进行相应木桩的设置,通过护桩可以快速找出原有桩的位置。对于护桩位置的设置,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最易找到原有桩的位置为佳。最后,做好里程桩的设置,在道路直线段施工中,通常每100m设置一个里程桩。在曲线段施工中,要考虑桩位的密集情况,应设置曲线段起点、中点以及终点。为了区分里程桩,一般选用大的木头作为里程桩,而且为了减少被破坏,一般与路基保持1~2m的距离。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破坏、丢失现象,要及时对其进行补钉,确保能够及时找到对应的桩位。

3校核与增设水准点

校核工作应该在水准点使用之前进行,确保将闭合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工作执行过程中,当发现存在超限情况时,需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将情况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在施工前几个月,设计单位就已经将水准点进行了交付。但在施工前,会有不少水准点遭受破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复核。

一般将水准点间距控制在150~200m之间。当项目存在多个标段时,要和相邻段的水准点进行闭合,其中,需要将闭合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保证在每个月对水准点进行核对一次。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些永久性建筑物,对水准点进行设置过程中,可在深埋木桩、混凝土木桩上对其设置,并设置为明显标识。

4测量纵横断面

在对纵横断面进行测量期间,需要根据相关要求严格执行。可以根据纵横断面的测量对土方量进行计算,在完成测量工作后,需要对已经完成的测量结果进行核对,保证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相符合。

5精度分析

5.1测量的误差来源

进行精度分析的关键就是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从根源入手,降低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精度。公路测量误差的来源多种多样,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测量误差,其误差的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为误差,即由于人为失误所造成的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人员的疏忽、测量水平较低、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误差,是一种能够避免的误差。(2)地面控制测量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恰当导致的误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误差。(3)其他误差,分别是定位测量误差、竖井联系误差、地下导线测量误差以及中心坐标测量误差等。

5.2后方交汇法

后方交汇法是一种有效的精度评定方法,是通过固化程序模块,提高放样地位精度的方式进行精度评定的方法,在公路测量精度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方交汇法的精度评定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通过求观测点的原始坐标以及坐标变化的差值来进行评定,保证有足够多的控制点可供使用,从而提高精度;对直接观测值进行最小二乘法求解,利用此方法进行精度估算,但是,由于此方法实施较为复杂,需要进行严密的评估,误差较大,只适用于自由设站点的精度评定。

5.3导线全长单位闭合差与点位误差

导线全长单位闭合差与点位误差是一种有效的精度评定方法,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隧道贯通精度要求,保证公路施工精度。导线全长单位闭合差与点位误差对导线测量的精度分析与估算方法如下:采用仪器的标称精度进行测量,保证测量效果;为满足洞内工序测量需求,需要在导线布设时根据实际对测角、测距进行测量,严格按照技术参数与精度指标进行,从起算点和测角误差进行精度分析。总之,导线全长单位闭合差与点位误差在公路施工测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结语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进行测量放线,应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确保测量过程的简便,测量结果的准确,提高测量的效率,从而节约公路建成成本,提高公路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波.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34-35.

[2]金永新.公路工程施工的测量控制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1):117.

[3]陶玉彬.浅谈公路施工测量在施工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31):284.

论文作者:郎海辉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  ;  ;  ;  ;  ;  ;  ;  

简述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放线及精度控制分析论文_郎海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