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芝俊[1]2001年在《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与适宜规模研究》文中提出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强度依据和农技推广适宜规模问题。研究表明,以项目方式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在我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农技推广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及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加大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的投入,力求在短时间内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然而随着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入的不断增加,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即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有限的农技推广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是国家农技推广管理部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本研究以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基本现状为背景,力求通过对新时期我国农技推广活动的组织、农技推广机构的现状、农技推广方法的变化、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特点和规律等的把握,并结合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研究提出现阶段我国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的基本影响因素、计算模型和参考标准,为我国农技推广理论及其管理工作作出贡献。 本研究根据研究问题的过程和逻辑顺序,由七章内容组成。主要包括绪论、加强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和管理的必要性、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构成及影响因素确定、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各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确定、国家级农技推广适宜规模的分析与确定、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的计算模型和、关参数确定和最后匡算结果、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论文第一章着重就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相关的假设条件和几个重要的概念等方面做了交代和阐述。 在论文的第二章,作者主要针对加强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和管理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在解决我国加入WTO、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上的不可替代作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研究认为,加强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入和管理是现阶段全面而迅速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在第叁章中,作者从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及其投资强度的内涵界定出发,首先理清了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及其投资的特点,明确了国家级农枝推广项目投资不是农户采用技术时生产性投入费用,也不是项目执行单位为维持其日常运转所需要的诸如职LL资、住房、基本服务设施和福利及医疗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它是国家为椎广某一具体枝术而对项目实施单位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某一农技推广项目所需费用不足部分的补助。而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则是指体现在一定推广规模上的农技推广费用需求量。其单位可以用(万)元/(万亩)亩,或(万)元/头(或只)等表示。关于国家级农技推广 寸项目投资需求的构成内容,本研究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枝推广体制特点、农技椎广单位和衣民等的区域差异,枝术推广和来用的难易程度、以及由于物价和费用内容变化而导致的不可预见费用的发生等因素对农技推广费用需求大小的影响,认为我国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构成包括四个方面,即组织管理与协调费用支出、直接推广费用支出、补贴费支出和不可预见费。研究并对影响上述费用支出大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梳理,这些困素包括如枝术差异、区域差异、椎广程序与方式方法差异、项目执行期限、以及各种具体费用支出的标准,如推广人员的下乡补助标准、示范户的补助标准等。另外,根据农枝传播与扩散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农枝推广项目的适宜推广规模概念,并对农技推广项目适宜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在上述有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最后给出了我国国家级农枝推广项目投资需求计算模型和投资强度计算模型。 在文章的第四章,作者以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线索,结合我国农技推广的实际,对各影响困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判断,得出的结论包括:(1)我国国家级衣技推广项目应该采取的方法具体包括四个环节,即技术宣传、技术培训、枝术示范和技术指导与服务。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我国国家级农枝推广项目的椎广方法体系;(2)我国国家级衣技椎广项目所推广的枝术类别,根据其对推广经费需求的特点不同,可以分为物化类技术、措施类技术、服务类技术、可持续类技术和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类技术五类;(3)在对影响不同地区农技推广机构和不同地区农民接受新技术存在差异的有关困素,如经济实力、农民文化状况、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与人数、乡镇基础设施和获取信息渠道等五个方面差异,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叁个类型不同的地区;(4)在对现实情况考察的基础上,把我国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的一般实施年限确定为2年。(5)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管理费标准确定为总项目经费的 8%,不可预
赵芝俊[2]2001年在《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及其计算依据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一、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及其投资强度的内涵 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是特指国家为实现其整体农业发展目标而以项目形式实施的综合性、有计划、有投入和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成熟适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其基本特点是 :它以增进国家农业发展为总体目标 ,以推广某一先进适用技术为
扈映[3]2006年在《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研究: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文中指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不断地用现代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生产要素,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基础、应用研究和推广应用缺一不可,农技推广扮演的角色是,将各种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宣传、培训等方式向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和扩散。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经营形式的深刻变化,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推广体制曾经进行了多次变革,然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政府推广部门的工作效率依然受到广泛质疑。另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作为直接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国家事业单位,也是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之一,在农业税费改革后,这一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因此,剖析政府农技推广体系的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影响其工作职能和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下一步的发展建议,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的分析思路是将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并在对政府推广机构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新的公共农技推广体系。全文共分9章: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交代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并给出了全文的研究假设,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简要评述。 第二章探讨了公共农技推广体系在中国存在的理论依据。本章从公共物品特性的动态化视角下考察农技推广服务的供给问题。公共物品的公共性会因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公共物品的需求弹性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是农业经营制度发生重大变革以后,与之配套的农技推广制度也应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理由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农民对农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所进行的消费构成直接消费,农产品消费者则构成农技产品的间接消费,两种消费行为分别带来农业技术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这是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投资、建立一支公共农技推广队伍的又一理由。 第叁章对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及组织结构进行了历史考察。历史分析法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根据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指导思想的差异,笔者把历时20多年的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0年;第二阶段,1991-2000年;第叁阶段,2000年以后。通过对这叁个阶段出台的政策的考察,认为,大部分时间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都是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而进行,相形之下,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组织的功能反倒被忽略了。 第四章和第五章以浙江省为例,对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内外部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的分析表明,农技推广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体制在转型期虽然进行了一些转变,但是,在现行的农业科教管理体
邵飞[4]2008年在《我国大学科技推广体系与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在服务“叁农”、开展农村科技推广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原有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该体系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其特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具有行政命令特点的单向信息传播过程,具有典型的行政推广体系特征。这种仅仅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只重视农业技术忽视农户经济效益的推广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进程的要求。因此,加强基层农村科技推广工作,围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基层农村获取、扩散科技成果的能力,拓宽先进技术向基层农村转移的渠道,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已成为有效推进基层农村科技工作的客观要求。农业大学拥有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农村科技信息优势,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农村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农业大学的科技推广体系与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联系机制,形成与基层农村科技需求的对接,引导和鼓励广大科研人员、高校师生更多地到农村和企业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这对于我国建立新型的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我国农村科技推广的现状出发,对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与农业大学科技推广体系进行分析,并对两大科技推广体系进行比较,在借鉴国外农业大学参与科技推广的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两大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的可行性及其障碍,重点研究了两大科技推广体系对接中科技专家的激励机制及对接需要的支撑条件。最后从两大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的总体思路、途径、切入点、基本类型、基本框架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大学科技推广体系和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对接进行分析和探讨。全文共包括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评述。第二章从我国农业大学科技推广与我国现有的农技推广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科技推广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两大科技推广体系的推广方式,提出了各自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叁章对国外农村科技推广的实践及我国农业大学参与农村科技推广的实践进行介绍,并对两大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的政策基础及对接的障碍进行分析。第四章从两大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的总体思路、切入点、基本框架及基本类型四个方面构建对接模式,并提出了对接需要的支撑条件。第五章运用博弈论相关知识对科技专家参与农技推广的激励机制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了激励机制、科技专家绩效评价体系及收益分配等关键问题。第六章对两大科技推广体系的对接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建立两大体系对接的领导机制、调控机制、筹资机制、保障机制等。
焦国成[5]2012年在《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西藏是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与农村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比之全国其它地区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该区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西藏与国内外的交流日益增多,西藏的种植业推广服务工作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状况、新问题,身为西藏拉萨市近郊、经济相对其它县富裕的堆龙德庆县,农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运行中也遇到了体系建设止步不前,而且日趋弱化的问题,对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对策的选题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种植业推广服务体系效率,加快种植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现有的推广服务体系条件下,已经成为解决现阶段堆龙德庆县种植业科技推广中的重要的关键问题,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查找、参考相关资料,认真介绍了国内外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的发展历程、存在状况,以及国内外在种植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种植业科技研究方面现有的进展,对比了我国、世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这叁者之间在种植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异同点。同时在本次论文的撰写当中,参阅了有关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论着,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现有文献,对本课题相关内容、内涵、外延进行了全面了解和学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理论研究成果,使本论文在高度和深度上有了一定突破。并根据农业推广的理论,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对课题做出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拟运用农村区域与发展理论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对堆龙德庆县目前农业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找出了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策。探索了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农业推广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调查、了解堆龙德庆县的农业和农业推广的基本情况、资源优势。(2)调查掌握堆龙德庆县农业推广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存在问题。(3)在借鉴国内外、区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探讨堆龙德庆县农业推广建设、发展的合理可行的措施。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组织推广结构不健全,农业推广工作人员专业化不强,已出现知识老化、人员老化、信息闭塞、办公条件老化,再加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转型、与国内外交流增加导致外向型农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都市型农业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已形成的农技推广体系与变化了的情况不相适应;加之政府对第一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影响了服务于种植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六项对策,其中,选择“推广部门+企业+农户”的推广路子,完善现有科技示范区及示范基地,推行“绩效管理机制,创新推广方式”的等对策;加强科技推广管理制度,改变科技推广部门的用人制度,加大科技推广经费的支持等对策是文章的亮点。
匡远配[6]2006年在《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已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全面的“一面”,是“和谐一环”,也是“新”内容。但是,目前,县乡财政困难是普遍现象,贫困地区更加突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县乡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结果。县乡财政困难不能全部归咎于财政体制,但是财政体制难逃其责。要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就得为县乡财政解困,就要创新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公共财政是财政体制变革的目标所在。我国已经提出公共财政普照农村,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已经或将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或多或少产生多面影响。 论文的研究总目的就是分析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影响,探讨农村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通过不同时期财政政体制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回顾,得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有财政方面的原因。换句话说,财政体制是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因素之一。论文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选择了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税费改革,来探讨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然后,探讨财政困难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其背后的作俑者还是财政体制和政府供给效率。财政困难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还存在一些载体和媒介。同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反过来会影响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是从制度、体制和机制叁个层面来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 论文的重点在实证分析。论证了农技推广的准公共产品特性。采用调查方法、案例方法和典型分析方法,来分析财政体制对农技推广的影响。安徽省YX县是贫困县,存在严重的财政困难。在这种背景下,论文描述财政困难下该县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人员配备、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决策程序和职能发挥等,得出与农村公共财政对农技推广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时,分析农技推广经费情况,证明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是农技推广事业发展落后的根源,而且分析推广经费是从财力和效率两个方面来作用和传导其影响的。由此来折射和证明财政体制确实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深刻影响。 论文提出公共财政下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路是:(1)财力和效率并重。这是最重要的思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财力保障和资金注入是前提。同时,供给系统的效率是基础,提高供给系统“转换系数”也很重要。(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路。一是从财政体制完善和创新入手,短期目标就是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中长期看,就是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二是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提高其供给效率;叁是在配套政策上努力。(3)从“叁个向度”创新的思路。一是横向创新主要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边界,供给制度与行政体制、土地、户籍等制度集合的衔接、容纳和互动;二是纵向改革,处理好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利,财权和事权对称。基层政府不要向自治组织卸责。叁是动态性创新。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具有渐进性,需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韩红雷[7]2013年在《河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耕地面积广阔,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河北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这就使得依靠科学技术成为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需要广大农民接受并使用,就依赖于农技推广工作。从1998年河北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以来,河北省已经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农技推广效果也得到提升。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制方面的弊端逐渐暴露,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实际效果,创新和完善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成为必然要求。本文以河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首先用一章的篇幅介绍了有关农技推广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情况;其次,在介绍了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比2010年和2012年河北省农业厅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人员素质、基础设施、评价考核机制和财政投入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以政府推广为主体的河北省鹿泉市的PDCA运行模式、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模式、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国欣棉花专业协会模式,并通过构建递阶层次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对叁个模式进行优劣势评价,得出政府推广为主体的模式能取得最好的推广效果,应该把政府为主体的模式作为主要模式,但其他两个模式的权重之和也比较大,科研单位掌握着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民有密切和直接的接触,所以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合作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弥补政府推广的不足,使农技推广的信息能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提高基层农技推广的效果;最后,针对当前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结合数学模型分析的结果,对完善和创新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农户需求导向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创新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等。
王曦光[8]2014年在《农技推广知识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农技推广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跟不上农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农技员在推广服务时缺少有效的信息工具和技术手段。本文以知识服务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层农技员和农户设计一套可以实时提供准确农业知识资源的知识服务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到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平台中进行实践验证。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地探索和研究:一、在分析农业知识结构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框架型和粗糙集相结合的混合方式对农技知识进行表达,并收集大量农业相关的科技资料和信息形成一套较完备农业领域知识库。农业知识库分类清晰,准确可靠,可用度高,专业性强并易于管理,可以让农技推广人员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查询和使用,并为后续科研和农技信息化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二、实现农技推广工作中知识经验的挖掘和管理,为农技服务人员提供参考并提高农技推广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增加农业知识的创新和复用。利用农技电子处方模块,对现有的农技工作中的记录和相关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推理机制和挖掘算法进行知识关联和提炼,将农技员和专家在推广工作中的隐性知识通过系统表达出来,实现知识内容的创新和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断地将新的知识元补充到知识库中形成动态知识库。叁、通过知识推荐模块设计和推荐算法研究,把最适合的农技知识内容推荐给平台的用户。首先对用户的基本信息和操作日志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形成用户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兴趣标签,通过推荐算法和知识内容的标签进行比对,并最终确定用户的知识内容推荐集合,并在移动手机端进行展现,解决当前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技能匮乏,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四、从农技员的知识内容需求和服务模式的分析入手,针对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知识表达-知识库构建-知识推荐服务为设计思路,在农技信息化平台中对农技知识服务相关模块进行系统实现。最后以系统的运行和示范区试用的实际效果作为依据,对整个知识服务的研究进行总结。本文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农业技术知识服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讨论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各类问题和知识服务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具体的实现方式,并对农技知识服务系统和相关技术进行了实践验证。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了适合我国基层农技推广的农业技术知识服务系统服务机制和关键技术,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开拓思路积累经验,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刘保成, 李崇明, 李姿义[9]2001年在《对水城县农技推广发展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高寒山区,境内山峦起伏,高低悬殊,种植业生产结构和作物布局立体性特别明显;全县辖32个乡,1个镇,1个开发区,547个行政村,总人口6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2万人,占总人口的98.3%,是一个农业大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00年全县实现了整体脱贫。21世纪初水城县农技推广工作如何发展,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问题。从笔者在水城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0多年掌握的县情、农技推广体系结构,结合我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化,对水城县21世纪初种植业农技推广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徐凤霞[10]2007年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设施农业是相对于露地农业生产而言的,它是在不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建立结构设施,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人为地创造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认真研究解决好设施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对于保证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叁农”问题,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人们能在冬天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买到心爱鲜花等等,说明这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确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建立在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和对临南镇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既有自己的优势与机遇,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与挑战。我国的设施农产品市场潜力很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区位优势明显、种质资源丰富;近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设施农业产业化体系和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出现了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设施农业模式;农业高科技园区布局比较合理并带动了周边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正在向绿色无公害方向发展;产品交易市场的功能不断提升、经营机制不断创新;政府对农资市场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农资市场的经营机制不断创新等等。但是在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也比较严峻: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且行政干预过多;总体上规模较大而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科研资金严重不足且科研体系落后,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农技推广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产业化发展中龙头企业融资难、产品销售体系机制落后且大型批发市场布局不尽合理,农业信息化进程缓慢等等。总之,我国的设施农业总体上具有较强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源和价格优势、区位优势、种质资源优势、国内市场优势等等;但也有很多瓶颈制约着我国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最突出的是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其次是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问题。应该说,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有威胁更有发展机遇。在对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设施农业发展问题的建议及对策:尽快制定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规划;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本支持体系,积极探索设施农业产业化投资新机制;对农产品销售市场进行总体规划和经营机制创新;整合现有的农业科研体系并加大科研投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责任加大对设施农业的科研投入,改革和完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农业科研资金高效运作机制,制定专项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业科研;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进行准确定位和分类,按照不同分类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农业技术推广要选择低成本、效益高的技术;规范和发展农资市场,建立农资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对进口农产品检测检验技术水平,加强风险防范,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加快设施农业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与适宜规模研究[D]. 赵芝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
[2]. 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及其计算依据探讨[J]. 赵芝俊. 农业技术经济. 2001
[3]. 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研究: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D]. 扈映. 浙江大学. 2006
[4]. 我国大学科技推广体系与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对接研究[D]. 邵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5]. 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D]. 焦国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6].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的研究[D]. 匡远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7]. 河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D]. 韩红雷. 河北农业大学. 2013
[8]. 农技推广知识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曦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9]. 对水城县农技推广发展的思考[C]. 刘保成, 李崇明, 李姿义. 第叁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 2001
[10].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徐凤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标签:投资论文; 公共产品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