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津市市人民医院CT室 415400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是CT及MRI检查方法在腮腺混合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接收的30例腮腺混合瘤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应用CT或MRI检查方法,并结合检查成像分析患者的病变征象,以此来评断CT及MRI检查方法在腮腺混合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0例患者在经过CT及MRI检查后,共检查出了32个病灶,且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及MRI检查方法在腮腺混合瘤诊断中具有及其显著的应用价值,适合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医学研究中。
关键词:CT检查方法;MRI检查方法;腮腺混合瘤诊断
腮腺混合瘤的类型较多,病理分型过程也极为复杂,临床表现多为腮腺结块,此时对患者进行诊断很难辨别出患者所患肿瘤的类型,为此,医护人员需要在腮腺混合瘤检查中应用影像检验方式,但是不同的影像检验方式存在不同差异[1]。CT及MRI检查方法属于临床医学中应用频率较高的影像检验方式,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腮腺肿块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这为主治医师分析患者病变特征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此,本文选取我院在2017年接收的30例腮腺混合瘤患者,展开了关于CT及MRI检查方法在腮腺混合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具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式
1.1普通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7年接收的30例腮腺混合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14例,患者的年龄在29-74岁之间,患有左侧腮腺混合瘤的患者为16例,患有右侧腮腺混合瘤的患者为14例,患者的病程在1-10年左右不等,临床症状为耳下出现包块、肿块无明显压痛感、肿块表面呈现节状,30例患者均接受了CT及MRI检查。
1.2实验方法
1.2.1CT检查方式
本次实验中应用的CT检查医疗设备是GE16层螺旋CT扫描机,每层的厚度为5mm,应用电压为120KV,应用电流为250MA,在应用过程中配置的造影剂型号为碘海醇300,配置的高压注射器型号为密苏里XD-2001。
1.2.MRI检查方式
本次实验中应用的MRI检查医疗设备是飞利浦Achieva3.0TX-Series磁共振扫描仪,此检查仪器上设置了8个通道和16个通道头部线圈,患者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仰卧体位,并另头部先进入检查设备中。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实验涉及到的数据统计和计算工作均由SPSS19.8.0软件完成,且p<0.05,存在差异性,认为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例患者在经过CT及MRI检查后,共检查出了32个病灶,这说明,本次实验选取的30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中有28例患者是属于单侧发病,2例患者属于双侧发病;其中,左侧病灶共有18个,右侧病灶共有14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0例患者中有14名患者接受了CT检查,有16名患者接受了MRI检查,有5名患者即接受了CT检查又接受了MRI检查,其中,最小的病灶直径为1.3cm,最大的病灶直径为3.8cm。
在CT检查影像中,患者的腮腺肿块多呈现圆形和椭圆形,并且具有明显的边界线;部分病灶呈现出不规则形状,且边界线不清晰。部分病灶呈现出坏死形态,或囊变表现。如果增强CT扫描,对另病灶的实质性部位呈现出轻度强化的状态,进而另病灶的边界线更加清晰和明确,但是病灶的囊变部分和坏死部分依然不够明显和清晰。
在MRI检查影像T1WI序列中,患者的病灶一般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并且呈现出较低信号状态,病灶的囊变也呈现出较低的信号状态;在T2WI序列中,患者的病灶一般呈现出较高的信号状态,病灶的囊变也呈现出较高的信号状态,病灶钙化呈现出较低的信号状态。
3.讨论
3.1腮腺混合瘤疾病概述
腮腺混合瘤值属于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中含有腮腺组织、粘液、软骨组织等物质,因此被成为混合瘤[2]。普通的腮腺肿块都具有结缔组织,并且呈现出出血、液化、坏死、囊变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钙化现象,其中的粘液和软骨组织实际上是由腮腺组织蜕变而成的,其外层的包膜是在腮腺肿块受到挤压后在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并非具有真实保护作用的薄膜。临床医学显示,腮腺混合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身上,并男女发病率相差无几,可以呈现出单侧发病的形态,也可以呈现出双侧发病的形态,主要临床表现为耳下出现肿块,且边界较为清晰,且肿块的生长速度及其缓慢,最长的病程可以得到数十年。
治疗腮腺混合瘤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切除手术,并在进行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和分析,以确定患者混合瘤的病灶和病理特征,患者在接受切除手术前,一般不需要接受穿刺检或肿瘤切除检验,避免导致患者肿瘤的扩散和转移[3]。除了CT及MRI检查方法外,常见的腮腺混合瘤检查方式还有X线和B超检验,X线检查主要被应用在显示腮腺肿块位置上,B超检验主要被应用在混合瘤类型检查上。
CT及MRI检查方法属于近年来在腮腺混合瘤检验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两种检验方式,其主要原因是两种检查方式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能力,并且能够清晰准确的检验到肿瘤的位置,包括肿瘤周围组织血管之间的重要关系,为切除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并且可以和肿瘤周围的组织结构形成鲜明的密度对比,有利于主治医师对腮腺混合瘤疾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分析。
3.2腮腺混合瘤诊断分析
结合腮腺混合瘤在临床医学中呈现出来的病理特征,如耳下出现包块、肿块无明显压痛感、肿块表面呈现节状等,并结合CT及MRI检查方法呈现出来的具体影像信息,主治医师可以对患者所患的腮腺混合瘤进行进一步分析,并总结患者所患腮腺混合瘤的病理特征进行细致分析,进而为主治医师分辩不同类型的腮腺混合瘤做出了贡献。事实证明,CT及MRI检查方法在腮腺混合瘤诊断中也发挥了及其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晓娜,吴耀贤.CT及MRI检查方法在腮腺混合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01:36-38.
[2]贺华安,任明达.CT与MRI检查腮腺肿块的方法及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5:2838-2839.
[3]李传亭,刘延军,沈天真.腮腺混合瘤的EBCT、CTS、3D-CT、流动扫描和MRI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04:329-331.
论文作者:齐绍林,杨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8
标签:腮腺论文; 患者论文; 病灶论文; 肿块论文; 方法论文; 呈现出论文; 方式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