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_道德论文

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_道德论文

论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性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指进行性道德教育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它是对性与性关系的内在本质和客观规律的理论与观念反映,是性道德教育的思想理论背景和观念意识前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性道德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与现代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即道德调控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一 道德调控的理念

人类性关系必须加强道德调控,这是性道德教育的首要理念。这一理念根源于人类性关系的基本属性和内涵,是人类性关系特质和规律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类性关系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发生的两性之间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辨证统一。道德调控的理念就是从性关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产生和发生的关于性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理念。

性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所具有的性的存在方式和属性。它包括男女两性差别、性欲、性冲动、性需要、性满足等生理机能和生理需要。性的自然属性是两性关系赖以存在和发生的生理基础,是一件自然和科学的事实。性的自然属性表明,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物长期进化发展的结果。作为生物有机体,人类性欲要求必然要受到生物遗传和进化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从而无法摆脱“种的繁衍”的本能而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无意识特征。与一切生物一样,人类性欲是由性腺和脑下垂体中的性激素在其中产生、传递和输导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它是性机能成熟后自然而然发生的一种无条件反射活动,是一种无目的、无意识的生理现象和过程;其二是人类性欲与其他生物的性欲机能一样,是生物有机体求生存和种繁衍的必要原动力和内驱力,具有强烈性、冲动性,甚至野蛮性特征。这是性激素积极活跃,性欲求不断积蓄而形成的性动力、性张力迫切要求释放而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产生的结果。奥古斯特·倍倍尔曾经说过:“人类所有的欲望之内,生存欲和食欲之外,性欲最为强烈,要繁殖种族的欲望是‘生存意志’的最强烈的表现。”自然性欲中所内含的自发性、盲目性、强烈性、冲动性甚至野蛮性特征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它可以摧毁人的理性和人性基础,对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对性欲的这种生物本能和特征,必须从人化和理性的角度加以限制和改造,必须以特定的性道德观念加以约束与规范,使人类的性欲要求能够脱离生物性,升华为属人的性意识。对性本能的必须约束与改造,是道德调控的内在依据,特别是这种约束与改造发生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道德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人类性关系的社会属性是道德调控的外在依据。性关系的社会属性表明,任何人的性需要、性满足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密切关系中表现和实现的。性关系是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感情、心理和关系定向,是男女两性作为有性人的类本质体现。性关系以及由性关系衍生的一系列其他社会关系所带来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种种利益关系,使道德调控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调控手段。比如,性关系的社会属性使性本能对象化、具体化,从而带来了个人对异性对象的专情、关爱、尊重、忠诚、责任、扶助等道德要求;性关系的社会属性使两性的结合具有了目的性、结果性,从而产生了对婚姻家庭和子女的责任、义务、忠诚、维护、爱护、养育等伦理要求;性关系的社会属性使以两性结合为基础的婚姻家庭成为社会的细胞而具有了公众性和公共性,从而带来了对社会安定团结、道德风气、伦理秩序、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义务。性关系的社会属性表明,性关系及其道德状况不但影响到男女双方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到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发展。性关系必须接受和服从来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调控,这是性关系社会属性的客观规定。

确立道德调控的理念,除了性关系的内涵特质使然,还因为道德调控在性关系的社会调控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道德调控和法律调控是对性关系进行社会调控的两种主要方式。道德调控是指通过宣传教育,确立关于性关系、性行为的是非善恶标准,明确社会性道德原则规范,用以指导规约人们思想行为的调控方式。法律调控是指由司法机关依据法律条款对违法犯罪的性关系、性行为进行强制性的制裁,以打击邪恶,保护无辜而实现的对性关系、性行为的调控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其特殊的调控对象和调控方式,各有其特殊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对于性关系来说,道德调控是更基础、更根本的调控手段,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其一,道德是一种最丰富的社会资源,道德调控涉及面广,受众性大,成本低,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特征。性是伴随人一生的现象,性关系是人类最原初、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社会关系。道德的广泛性、普遍性特征与性的终身性以及性关系的普遍性的自然合拍,使得道德调控可以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到每个婚姻家庭中,和每个人的思想行为相结合,从而产生最广泛最普遍的道德调控作用。法律则是社会稀缺资源,是对人们最重要最基本权益的规定。法律调控有特定的对象和受众面,有严格的范围和对象限定性,且成本高、代价大。从社会作用的广度看,道德调控优于法律调控。

其二,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则,是基于对道德责任和义务的深刻理解而发生的自律性规范,具有内在性、深刻性、自觉性特点。性关系、性道德是发生于人们的感情、性爱等私生活领域中的关系和意识,是最隐秘、最内在的关系和观念。道德的内在自律特征与性关系的内在私秘特征的天然契合,使得道德调控最适合性关系领域中的关系调控,从而成为一种内在、深刻、自觉、有效的调控方式。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是通过惩罚和制裁,通过震慑和权威而实现的调控手段。法律使人畏惧而不敢为,即“民免而无耻”,道德使人自知而自觉为,即“有耻且格”。从社会作用的深入性和自觉性看,道德调控优于法律调控。

其三,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具有价值理性特征,它为人们提供道德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引导、激励、鼓动、提升作用。道德价值理性的特点可以引导人们在性关系领域严格自律,扬善抑恶,追求高尚,并使道德调控成为“禁于将然之前”的具有超前性和预防性的积极主动调控,从而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不良结果出现。法律是一种事实判断,具有工具理性特征。工具理性特征使得法律调控必须一一对应于既成的违法犯罪事实。危害行为的既成,不良结果的已现,使得法律调控成为“禁于已然之后”的被动调控。从社会作用的时效和结果性看,道德调控优于法律调控。

过去,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我们对性关系的调控方式曾经有过泛政治化倾向,许多应该道德调控的性关系,却使用行政的、政治的手段进行干预,致使个人私生活公开化、公众化,使恋爱、婚姻、家庭关系政治化、法律化,从而侵犯了个人隐私,伤害了人们的感情,甚至造成了一些冤案,影响了个人的幸福和婚姻家庭的和谐。这种“左”的观念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对性关系本质的科学认识,已经得到了根本纠正。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西方“性自由”思想不断向我国渗透,有些人又出现了另一种观念:即人类性关系是以性本能为基础的两性之间的一种自然关系,自发性、本能性、自由性、个人性是它的本质特征,过多的社会干预和道德干预,就是对人性的压制,就是对个人权利和隐私的侵犯。这种观念否定对性关系的一切社会调控,反对社会对性关系的伦理干预和道德限定,“一夜情”、“天亮说分手”、“用身体写作”就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表现。这种排斥社会规范,否定道德调控的性自由主义,迎合了一些青少年对所谓自由和权利的追求以及对新异理论观念的偏好,对青少年以及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充分理解道德调控的重要性,树立道德调控的理念,是性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面对性自由主义的挑战,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点,把性道德教育坚持下去。

二 以人为本的理念

性道德教育是培养健全性别人格的自觉活动,以人为本理应是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性道德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源于性与人类社会、性与人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密切关系之中。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源于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之中。人类社会由男性和女性组成,两性交媾,孕育后代,共同承担着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的社会重任。有性的人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有性人的性结合是人类社会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连绵不断的生命线。性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作为调整人类性关系的性道德教育,必须尊重性与人类社会的这一关系事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类社会性的生存发展状态,为人类性的健康文明发展创造最优化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其次,以人为本的理念源于性与人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密切关系之中。性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正常合理的性需求、性满足,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人性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不正常、不合理、违法犯罪的性需求、性满足,则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甚至使兽性回归。性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培育人性、发展人性的人化、人格和人的文明教育,性道德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必须承载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伦理功能。

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性道德教育的指导和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性道德教育必须体现人文主义的伦理关怀,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性道德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训育训导,更不是禁欲主义的布道传教。性道德教育是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出发的一种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教育。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体现了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了生活最终极的本质”(海德格尔)。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要求在性道德教育中首先承认性的科学事实,承认性欲要求的正当性、合理性,尊重人的性需要,保护人的性权利,反对一切禁欲主义、虚无主义对人性的蔑视和压制,体现出对人性的伦理关怀。其次,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要求在性道德教育中,把促进性的健康发展,把追求美好的爱情婚姻,把实现有性人的价值和人生幸福作为性道德教育的目的。要真诚关怀被教育者的性健康成长和人生幸福,特别要关注儿童、少年、女性等弱势群体,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特别需要的时段得到教育、保护、关爱、救助,要体现出对人生的伦理关怀。此外,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要求性道德教育关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要尊重人的性需要、性权利,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和体力发展,而且要进行性文明、性伦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发展。性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和人的发展教育,要体现出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伦理关怀。

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求在性道德教育中贯彻民主平等的精神。民主平等是人类一贯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特征。性道德教育中的民主平等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者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被教育者,将民主平等精神贯彻于自己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是先知先觉,不是权威和家长,而是被教育者的朋友和知己,是可以聆听和倾诉的对象。教育者不可惟我独尊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应允许被教育者提问、质询,展开民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教育者要尊重被教育者的人格,理解被教育者的需要,对他们正常的性生理、性心理活动,要理解宽容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教育,不可简单粗暴的批评斥责,亦不可讥笑、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感情,侮辱他们的人格;教育者要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人隐私,保守个人秘密,不可将他们的秘密和心里话随意泄露,更不可随意偷看他们的日记、信件,侵犯他们的隐私权。教育者民主平等的态度,可以创造出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化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消除被教育者与教育者的隔膜情绪,取得入心入脑的良好教育效果。此外,民主平等的环境和氛围,可以使教育者了解到被教育者的真实情况,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向,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不至于因儿童的无知、少年的任性、青年的独立而贻误教育的良机。另一方面教育者应该在性道德教育中对被教育者进行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教育,教育他们不敬畏权威,不惧怕长者,从小培养他们在性关系中的男女平等意识、独立人格意识、权利和法律意识,从而具有维护自己权利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把民主平等的思想武器交给被教育者,是对被教育者最根本的人文主义的伦理关怀,它可以激发人的主体能动精神,产生性别人格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自觉争取和创造自己性健康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实现自己作为有性人的价值和权利,实现自己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性道德教育与性生理、性心理、性安全教育密切结合,促进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健康,实现性别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性的生理存在是性道德教育的自然基础,是性别人格能否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性生理是指由生物遗传所决定的性的物质结构和生理机能,即生殖系统和性欲要求。生殖系统的畸形、病变,性功能的不健全,性欲求的被压抑或过度放纵,都影响人的性生理健康,影响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性道德教育认识性的生理构造和机能,尊重性的生理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道德规范,以保护性生理的正常健康发展,又给性生理活动以社会规范的引导和制约,从而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人格健全。

性的心理存在是性道德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性别人格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性心理现象是以性的生理机制为内在动力,通过人的感官、情绪、思维而获得的性感觉、性知觉、性想象、性情感、性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心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感情和心理活动现象,是人的一种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健康、美好、正常的性心理,如对未来性对象的憧憬、对个体性价值的确认、对爱情的向往、维护尊严、珍视名誉、自尊自爱等性心理及其满足,将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而性需要缺失、性心理饥饿、对异性的占有欲、玩弄异性心理、缺乏自尊自爱、性心理封闭自锁、自卑沮丧等性心理,则损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思想空虚精神萎靡,人性扭曲心理变态,若引导不利,甚至会产生反人性、反伦理、反社会的危害性行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性道德教育特别关注和把握人的性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为人的性心理活动提供是非、善恶、荣辱标准,提供社会性道德规范,从而改进人的性心理活动过程和性心理特征,促进健康、积极、美好的性心理活动发展,控制消极、变态、有害的性心理活动的冲击,使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性安全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法律基础,是性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性安全教育是指对人们,特别是对少年儿童所进行的认识性犯罪,防止性侵害,提高性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的教育。性安全、性保护及于人的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缺乏性安全、性保护而导致的性犯罪给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带来的危害是令人痛心的:受过性侵害的孩子有的终日处于惊吓、惶恐、紧张的精神状态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健康;有的身体器官受到了严重创伤,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理发育;有的女性小时受到性侵害又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长大后会导致抑郁症、强迫症、性冷淡、恐惧症,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还有的因受伤害而憎恨异性破罐破摔,从此走上了性报复、性犯罪道路。凡此种种,不但影响人的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而且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和不安定因素。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性道德教育必须把性安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在进行性伦理教育的同时,进行性安全、性保护教育。要告诉少年儿童如何加强自我保护,避免性侵犯;还要告诉他们受到不良侵害时,如何寻求救助,避免更严重的危害。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要求对受过性侵害的人实施伦理关怀,不要让她们受到“二次”伤害,同时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格教育,鼓励她们放下思想包袱,走出心理阴影,追求幸福的生活,实现完美的人生。

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人们,性道德教育不是单一的伦理教育,是集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安全四位一体的人格教育,是促进性别人格健康发展的综合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学习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法学有关知识,对被教育者实施科学的综合教育,促使他们性别人格得到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 终生教育的理念

终生教育的理念是现代性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它是从人的性生长发育规律中以及性道德与社会和个人的交互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第一,终生教育的理念是性生长发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性是人出生之始便获得的并伴随人一生的个人特质和属性,性在人生的不同成长发育阶段又有不同的器质和精神表现形态,有不同的心理反映和特点。因此,性道德教育应该是伴随人一生又各具阶段性特点的长期教育和终身教育。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都应该进行性道德教育,不可偏废任何一个阶段。

儿童的性道德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开蒙教育,起着对儿童性启蒙的初始教育作用。儿童的性生理没有发育成熟,但是儿童已有初步的性意识,如男孩女孩性别差异,身体抚摸得到快感等。对儿童的性道德教育主要是采取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最基本的性知识教育,让他们认识性别特征,理解性别含义,不要产生性角色混乱和错位,对他们关于性的提问,不可敷衍搪塞,亦不可蒙哄欺骗;教育儿童与异性同龄儿童友好相处,比如不惧怕男孩,不欺负女孩;对儿童进行性安全、性保护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以的,那些部位应该特别保护,让他们懂得什么样的事情必须向家长和警察叔叔告知,使他们具有性侵害是坏事和应该反抗的初步意识。

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奠基教育,是对少年身心健康和人格成长影响深远的基础教育。少年时期的性生理迅速发育逐渐成熟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性意识开始勃发,性心理积极活跃,好奇、探索、大胆、尝试,是他们的性取向和思想行为特征。对少年的性道德教育首先是青春期性生理卫生教育,使之破除对性的神秘好奇心,对性的物质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现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坦然的态度;其次,对他们进行性的社会准则和社会规范教育,使之获得性问题上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判断标准和基本价值定向,特别要对“早恋”问题进行教育和疏导,以免他们感情冲动行为出轨;此外,性安全、性保护教育也是少年性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少年面对性侵害性犯罪行为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学会自我保护,避免性侵害。

青年的性道德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加强时期,是关系青年人爱情美满,婚姻幸福的强化教育时期。青年的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性意识、性心理异常活跃,性的目的性、对象性明确,并逐渐进入恋爱婚姻期。对青年的性道德教育应该是性伦理学的全面教育,既要进行性关系的社会本质、发展规律、社会作用、道德责任等理论教育,又要进行异性交往、择偶、恋爱、婚姻等性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使之在理论上得到武装和提高,在实践上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指教。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特别要加强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自由观、权利观、义务观教育,提高他们抵御西方性自由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侵蚀的自觉性。

中年时期是性道德的继续教育时期,是关系中年人婚姻和谐家庭稳定的重要教育时期。中年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因人而异个性特点突出,有的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的身体欠佳,性机能开始衰退;有的因社会竞争和工作的压力,性心理出现异常。中年人的婚姻家庭也情况各异,有的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有的夫妻隔膜,关系冷淡,婚姻出现危机;有的行为出轨,婚姻解体,家庭破裂。中年时期是婚姻家庭的多事之秋。中年人特别需要性道德的继续教育,教育他们加强对婚姻家庭的道德责任感;加强对配偶子女的道德义务感;教育他们正确处理金钱地位与婚姻家庭的关系,增强抵御诱惑抗击冲击的防御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度过“七年之痒”和多事之秋,得到美满稳定的婚姻家庭生活。

老年阶段是性道德教育的终身教育时期,是保证老年人性权利,实现老年人晚年幸福的最终教育。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高和身体衰弱,性生理机能进入老化退化阶段,但是他们仍然有性的生理要求,仍然有追求美满爱情和婚姻的心理需要。老年人的性道德教育首先要承认老年人的性生理、性心理特点,破除封建性道德的影响,尊重他们的要求和权利(特别是再婚权利),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晚年得到幸福。对于那些事业有成,拥有一定权利地位的老年人,要教育他们珍视人生、洁身自好、保持晚节,信守社会主义性道德,为自己的一生和婚姻家庭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目前,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儿童和中、老年人的性道德教育却是我们性道德教育的盲点,谁是性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性道德动态发展的客观要求。性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的产物,也是个人对两性关系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和观念形态。性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变化,随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发展变化,性道德也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中。因此性道德教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该是长期和终身的教育。

从社会的性道德环境和状况看,终身教育的理念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的急遽变革,经济全球化的飞速进程,不但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而且引起了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深层变化,带来了性道德领域中新旧道德交替,中西道德碰撞,善恶良莠并存的复杂格局和多元态势。这种复杂多元态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现代性科学、性文明得到广泛传播,催生了科学、民主、文明的现代性道德,另一方面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资产阶级腐朽性道德和生活方式也不断向我国渗透,带来了性解放、性自由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腐朽道德观念和商品化、金钱化的性关系,此外封建性道德也有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的苗头。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性道德必然作用于生长生活于当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因此,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提倡科学民主文明的现代性道德,批判各种腐朽保守落后的性道德,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

从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环境看终身教育的理念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的自由流动性日益增强,社会交往的范围和内容空前扩大,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相互关系疏离,个人距国家和社会控制机关疏远,客观上造成了道德弱化和道德失控的状况。性道德发生在人们的私生活领域,这种道德弱化和道德失控的情况表现则更为突出,因此导致人们思想失准行为失控,引发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其二,网络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带来资产阶级腐朽性道德和色情文化。近些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和制造商,利用音像技术和网络技术兜售淫秽制品,建立色情网站,发布色情信息,攫取高额利润。这些以高科技手段为载体的充满性刺激、性诱惑的黄色淫秽信息因其固有的自由流动性、方便快捷性、资源共享性、直观公开性、超越时空性,秘密快速的传播,强烈刺激着人们的感官视听,严重腐蚀着人们的思想灵魂,致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性道德心理失衡,性道德行为失范,产生种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其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多种发展机遇,使人们的经济收入、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发生了快速和深刻的变化。有些人不能正确看待这些变化,产生“饱暖思淫欲”的思想心理,引发了钱色交易、婚外情、包二奶、重婚、纳妾,甚至嫖娼卖淫的不良思想行为。上述种种情况说明,性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阶段性的、主要针对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必然。

综上所述,性道德教育的三个理念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性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道德调控的理念,表明性道德教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以人为本的理念,表明性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终身教育的理念,表明性道德教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三个理念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构成了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框架,为当代性道德教育奠定了理论和观念基础,确立了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导向。

标签:;  ;  ;  ;  ;  ;  ;  ;  

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