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历史教学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和探索,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为突破口,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索发现的创新精神。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描述,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和目前已成功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及教学实践,构建出初中历史学科信息技术环境下基本的教学模式,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查找信息——协作交流——问题解决——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研究探索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和任务构成了学习的核心。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结合教学需要,可以由教师口头提出或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问题,应综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任务情景、问题的设置更形象、逼真。
2.自主探索,查找信息。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是在面对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为了使学生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学生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信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可以学习资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在这个阶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使他们能充分的探索,学生还要及时记录所找到的信息。
3.协作交流,问题解决。经过独立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自主学习阶段之后,学生回到学习小组之中,通过网络学习环境中的资源支持、情景支持,利用获取的信息、掌握的新知识对问题的理解进行广泛交流,将所学知识进行外化,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巩固与应用。他们利用各种学习认知工具交流协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4.迁移运用,拓展延伸。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的平台,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BBS公告牌等交互工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激发学生去完成题目的热情,让学生获得探究、发现、解答后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环境中的素材和资源,为学生创设可以使用所学方法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积累知识和运用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模式应用案例——《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创设任务情景,提出研究的问题。在教学新课之前,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上节课学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抒发自己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然后揭示课题——《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提出研究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取得了辉煌成就,此时的艺术也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接着多媒体循环呈现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艺术成就,此时学生头脑中便呈现出一个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书法、绘画、石窟等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其代表作品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艺术成就?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任务情景的创设把学生带进探究问题的学习情景中。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古代艺术成就的真实场景,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2.自主探索,收集信息。在教学《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时,我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用网页形式制作成多媒体电子教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章内容仔细研读,从中寻找对学习有利的资源。我还链接了精选的几个与王羲之书法、顾恺之绘画、石窟艺术及人物事迹相关的网页资料,如“魏晋书画——王羲之”“丹青传神——顾恺之和卷轴画”“中国石窟艺术”等,让学生结合图文阅读、赏析、体验、比较、品味、体会,感悟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别具一格之美,耳濡目染文人墨客的诗文书画作品,学习古代艺术家们勤学苦练的精神以及崇高的思想境界,由衷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重点词句处,链接相关内容,如后人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评价——“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只要点击重点词句,就进入集文字、声音、图片、录像于一体的网页中,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兰亭序》名字的由来、《兰亭序》摹本欣赏、《洛神赋》录像、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录像,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将微观事物宏观化,将复杂事物简约化,使学生读书时入情入境,提高学习效率。我还为学生搭建网上聊天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畅所欲言……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们按照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都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之中。老师通过网络监控系统,能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及学习需要,准确地把握学生们的阅读情况,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调控。
3.交流协作,解决问题。在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时,学生能利用教科书及多媒体课件提供的信息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取得的艺术成就、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但是对书法、绘画、石窟的艺术特点把握不够准确,对人物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艺术成就体会不深。我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静听朗读、大胆想象,让他们领悟书画、石窟艺术的特点;通过看录像,读人物传记故事,如学生在理解顾恺之的人物画为什么能“点睛传神”时,列举了顾恺之画母的故事,从而深刻理解人物树立目标、勤学苦练、不懈追求与成功的关系,从中得到启发。在学习交流中学生们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新问题新发现也不断涌现。如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为什么会在科技和艺术上取得那么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呢?这个问题我的课件中是没有链接相应的资料。我立即引导学生到互联网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建议学生查看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图片素材库”,让学生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相似之处。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逐渐认识到,我国历史上这两个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人民为躲避战乱,流离失所,迁往异乡,各个地区的人们的交流变得频繁,各个民族逐渐走向融合,这样,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每一位有才华的人此时都在用自己的所长描绘着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也孕育出了一大批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
4.拓展知识,引导迁移。课文学习结束后,我设计安排了“导游招聘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共同感兴趣的景点,如绍兴兰亭、故宫博物院、云南石窟、龙门石窟等,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将搜集的资料下载,再摘录整理,图文结合,编辑排版,作为发言演示文稿。接着各小组自愿上台参加导游招聘,一人演讲,其他人帮助播放演示文稿或相关网页,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巧妙地将学历史与用历史有机结合起来。课后我为学生留了几个开放性的作业供选择完成:(1)我看王羲之(或顾恺之……),重点写出让你感动之处;(2)采访班级中有各类特长的同学,重点了解他(或她)取得成功的原因,写一篇采访记;(3)试着写一幅书法作品或画一幅画或制作一个篆刻作品,之后把你完成的过程记叙下来,并谈谈你的体会。学生完成作业后,在BBS上发布,也可以给老师发E-mail,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效果分析
初中历史教育基本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受历史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因此学习历史要与现实、与学生经验有机结合。历史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延长人生体验,增强人生的智慧,培养正确的历史判断、历史观点,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图、文、声、像、视频、动画等媒质,使历史事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现实感,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到”“想得出”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化静为动,重现历史珍贵的瞬间,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启发其想象和思考,拓宽其信息获取渠道,多渠道、多角度感悟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知识,摆脱了被动式地接受性学习,体现了一种探究发现式的新型学习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拓宽教育渠道,强化对历史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网络技术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构架了对话交流的平台,如BBS、E-mail、聊天室、网上论坛等,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