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示范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魅力论文,效应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19世纪的教育是知识教育,20世纪的教育是技能教育,那么21世纪的教育则是人格教育。教师是人格教育活的教材,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曾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注:丰子恺散文·悼夏丐草先生.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57.)夏丐尊先生所提出的“人格”背景一词,准确、精要地道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人格(Personality)也称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思想品质,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注:教育心理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251.)优良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本文仅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上的示范效应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的人格与人格效应的产生
教育是讲环境的,校园中一景一物,皆具教育意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在学生眼中得到放大。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才是品格高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的人格是“爱、德、才”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爱——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挚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会有奉献的动力,才会进发出灵感和激情;其二,是对学生的爱,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被乌申斯基誉为阳光的教师人格力量的灵魂就是爱。这种爱是无言的,体现在一个关注的目光中,贯穿教育的始终;这种爱是无私的,她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这种爱是高尚的,她不计回报。她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情感相融的接触点。德——教师人格魅力的关键。“德”即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师用自己美好的师德形象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现代教师为人师表的内涵较之古代更为丰富。它不仅需要传统的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有教无类的平易宽厚气度,教学相长的谦虚品格,还要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民主精神和崇尚真知、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师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更负有特殊任务。才——教师人格魅力的保证。“才”是才华,教师的才华首先体现在知识上。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渊博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影响力的源泉。教师的知识愈丰富,视野愈宽广,科学素养愈全面,教学的效果就愈好。教师的才华还体现在创造精神上。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教师要在娴熟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灵活演绎出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蓝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创造精神的示范者。
教师的人格示范效应是由其劳动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等特点,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任务和职业角色等多重性所决定,其中示范性包括: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基本手段与教育者融为一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他的思想行为、求知精神、科学态度、思维方法等都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霍奈的人格理论中,她把人格的影响因素分为几个梯级:学校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遗传。她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个性特征、教师的人品、教学风格等都会对成长中的学生造成很重要的影响。心理和社会角色定位使学生的言行富有模仿性,也最信赖他们的老师,把教师看作知识的化身,高尚人格的代表,是他们天然的学习榜样。
教师的示范效应是由于学生本身的心理角色定位而成。心理学认为,由于群体规范的存在,群体成员出于对偏离群体的恐惧,不管是主动服从还是被动服从,都会产生或强或弱的服从心理。这里的服从包括向善和从恶,其取向往往取决于其教育和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社群,其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角色定位,由于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指令和潜在规则,该群体对模仿有着独特的敏感。强烈的模仿心理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师的人格形象作为完善自己心理结构的参照系数和人生旅途的导标。当受教育者被教育者所流露和展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特别是一些学生议论某个教师很好时,自己不自觉地就会产生一种心理的认同,自己即使短时间没有认同,出于群体压力就可能做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来保持与群体一致。如果一些教师的人格不能让学生认同,也会产生比较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依据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笔者以为,可以将教师的人格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尚型人格;第二层次是基本型人格;第三层次是低级型人格。低级型人格的教师往往是学生“厌恶”的对象。基本型人格的教师虽然一般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但决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和爱戴。大多数教师的人格是高尚型的,在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人格高尚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二、教师人格魅力的表现形式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人格,具体包括情操、品行、道德、伦理、气度、胸怀等,它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去,制约着教学者的格调、质量和品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因为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只有教师具有独立完美的人格,才能使学生的人格趋于独立完整。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最具有人格魅力呢?
首先具有亲和力。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尊重他们的话语权,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教师亲和力的理论是多元智能,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的教师,才能始终平等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教师亲和力的目标是个性发展,教师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因而能够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在非本学科领域里获得成功。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课讲得最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其次,有人格背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省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这种人格背景,就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有人格作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人格作背景”,更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志趣,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选择。
三、对事业的忠诚和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教师不能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应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教师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教师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教师是当之无愧的强者。教师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教师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
四、对学生的启发而非灌输。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教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优秀的教师很少对学生说你必须这么做,而是更喜欢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在人品上教师更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教师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从而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教师既是学生现在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为,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为人正直,注重因材施教,正视差异,崇尚质疑,善待好奇……人格魅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注:教育通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42.)
三、人格效应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学识,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的。而学生又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发挥。在群体学习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至为重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注:教育心理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156.)确实如此,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教学生方面也是我们杰出的榜样。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讲课,来听讲的人越来越多,礼堂容纳不下,只好临时挪到大操场上去。在秋风萧瑟中,没有扩音器,也没有扬声喇叭,但听者专心致志,激动感奋。何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是鲁迅先生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魅力来自于品德崇高、学识渊博。这样的教师给我们以高山仰止的感觉,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教育学生是个过程,不管教师自觉不自觉,对学生都在起作用,产生影响。不是正面作用,就是负面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是“零”。有些学生走路、说话、写字都有老师的影子,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结果。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故而,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人格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教师威信的树立,有赖于高尚的人格。教师不讲究自身素质的提高,仅凭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天然优势地位驱使学生、压制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与人格。采取这种做法的教师认为:“使学生惧怕就是威信。”老鼠怕猫,难道我们能认为猫在“鼠民”中也有威信吗?利用人格效应树立威信是更为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仅仅建立在教师的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上,那么,它是极不稳固的。这种影响力会随着学生对教师的逐步了解而发生变化、减弱以至丧失。教师要获得真正可靠的影响力,就要用自己的人格去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模范。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注:电化教育论.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7.)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生活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事实也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尤其是在中学,师生关系融洽,就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基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健全的人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