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农产品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格论文,农产品论文,重视论文,国内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我国经济已与国际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199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958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7%,是开放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乌拉圭协议即将生效,亚太贸易自由化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这些将加快我国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是大势所趋,农产品涨价更提醒我们应当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
1993-1994年的通货膨胀一直居高不下。1993年计划物价上涨6%,实际上涨13%;1994年计划物价上涨9%,实际达到21.7%。计划所定指标是经过测算的,导致超过计划的是什么因素?现实表明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太高。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主要农产品粮、油、肉的价格翻了一番。超计划物价上涨部分主要是农产品。这一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而农产品供应紧缺是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农产品供应偏紧与90%工业消费品供求平衡形成显明的对照。
农产品紧缺这一现象,是近几年忽视农业的结果,如耕地面积减少太多,该用在农业上的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开发区和加工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认识几千万农民进城出省增大了农产品需求的新格局,浮夸风造成的产量、收购量不实,等等。农产品紧缺还是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设计不太周全的表现。这一轮放开价格,采取各省逐步放开的办法,在转轨中产生了价格秩序的混乱,价格改革的目标不明确,控制措施不落实,宏观调控不力等。
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是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价格的联系缺乏周密的战略部署。1993年11月份出现的粮价突涨,主要是由于沿海省区水稻减产170亿斤。这些地区近几年既从内地调粮,又从国外进口。世界市场粮价在10月份上涨26.9%,国家又取消了进口补贴,国家储备粮调运不及,他们转向内地购粮,这就使粮价从沿海拉动到内地相互抬价,带动了整个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
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这与我国近几年来主要农产品是净进口国有关。从1988年到1992年的五年间,进口粮食7064万吨,净进口2635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242万吨,净进口39.25万吨;进口食粮852万吨,净进口526.26万吨;进口棉花162.38万吨,净进口37.15万吨。(见表)这还是在粮食形势较好的情况下。一旦国内粮食形势恶化或国际粮食价格上涨,都可能引起国内粮价的上涨。所以我们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重视对国内外两个市场中两种价格的联系和接轨的研究。
我国1988-1993年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1990、1993《中国统计年鉴》
二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使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是经济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而商品是通过价格进行交换的。但对粮食两个市场、两种价格的联系、接轨应当具体分析。
有的同志,尤其是有的城市郊区和沿海省区的同志认为,搞市场经济可以不注意粮食生产,可以通过市场购买,国内没有就到世界市场上购买。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耕地有限,人口多,粮食生产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现在我国粮食不是过多,而是不足。以1952-1992年平均增长速度预测,到本世纪末达小康,年产量5492亿公斤。需求6184亿公斤,还有缺口692亿公斤。但我国过去有21个余粮省,现在只有八个省了。如果不是各省区、各城市努力提高自给率,国内粮食市场是难以稳定的。经济发达地区在加快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绝不可忽视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
我们还应当清楚地看到,世界粮食市场总的供求形势也不容乐观。据报导,1993年世界粮食产量下降5%,产量18.73亿吨,按世界人口平均是够吃的。但是各国很不平衡,现在还有6-8亿人口吃不饱,这主要是发展中的穷国。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超过粮食增长速度,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由于要使农业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农业的投入;由于农田、森林、水源、大气受到污染和破坏,世界未来粮食形势不容乐观,有人预言将会出现“饥荒时代”。①据外电报导,目前世界储备粮食已达20年来的最低点。据《美国农业》杂志透露,世界食品将是上涨趋势,一些国家已开始增加储备,1993年日本进口了401亿美元的粮食,韩国也在增加进口和储备。②
从国外进口粮食,一要外汇,二要有货。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交易量有限,大米的交易量仅有280亿公斤,相当于江苏省产量的80%,③这说明,我们可以在国际上调剂和补充一点粮食,但决不可把希望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国际市场不可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沿海省份吃大米的问题。
粮食改革推动粮价上涨,具有合理的成份。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粮价改革的成果应该肯定。这一轮涨价将促进我国农业有一个新的发展,改革成果应当积极加以巩固。但有的同志却认为我国应当实行高粮价政策,并以日本为例,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国内市场价格改革的目标是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如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12日说的:“价格没有理顺,就谈不上经济改革的真正成功。我们准备用若干年时间把价格理顺,最终达到面向世界市场。”我理解“面向世界市场”,就价格来说,是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既不是过去的低价政策,也不是日本式高价政策。
日本国的农产品价格特别高,这是因为日本实行了52年的主食控制。国内市场实行管制,是用禁止进口,政府高补贴以及职工高工资来保持的。我国则不具备实行主食高价制度的条件。就是日本国,1994年也已宣布放开大米市场,按照关贸总协定的要求在10年内进口将达到国内消费量的8%,大米价格将会下降。
我们要与之接轨的是国际粮食市场的交易价格。1994年12月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合同小麦价格每吨124美元(按我国现汇价每吨为人民币1078.8元,每斤只合5角多人民币)。越南1994年12月向我国出口大米的要价,每吨最低价220-240美元,最高价235-300美元④(按现汇每吨合人民币最低价1914-2088元,最高价2044.5元-2610元,每斤约1-1.3元)。我国每吨大米价格1990年528元,1991年631元,1992年为837.5元,1993年12月已达1069元,1994年又大幅上涨,粮价已接近或超过了世界市场的价格。
国际粮食价格按乌拉圭回合协议生效后,世界粮价还会有一定提高。协议要求取消所有进口数量限制,代之以关税,并要求各国降低关税、削减补贴。协定的实施,对世界市场农产品高价格,有降低因素,也有上涨因素,总的是上涨。据报载,协议生效后,粮、肉、糖、油料世界市场的价格会普遍提高6-10%。也就是说,按照乌拉圭协议,是出口国受惠,但我国没有出口的优势,得不到实惠,我国要进口,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为了少进口,我们必须自己多生产农产品。为了出口赚取外汇,我国必须改变出口初级产品为附加价值高的加工品。
农产品按国家贸易协议运作,我国如实行农产品高价政策只会增加贸易摩擦,对我国改革开放不利。我国农产品现行进口关税,小麦、大米、玉米为免税,棉花税率为3%以下。入关后,必须就设立农产品关税税率、市场准入等方面,在乌拉圭协议框架内,以发展中国家的资格与他国达成协议,既争取我国所需要的进口条件,又要保护我国农民的利益和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和国际市场价格接轨,意味着我们不能一味地以提高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提价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途径,它以工业和城镇人民的承受能力为限度。盲目提价,会把价格转入工业成本,使农民的成本费用增加,一个口袋给农民利益从另一个口袋又拿去了。在农业专业化逐步发展的今天,一个农民既是某种农产品的提供者,又是其他农产品的需求者,所以,提价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和根本办法。各国的经验证明,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应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我国,通过改革土地使用权制度,发展规模经营,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减少农业人口,发展二三产业,坚持惯彻计划生育,也能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必须在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供应上作文章。这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证市场供应。农产品价格则可以浮动以作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杠杆。
三
国内市场价格应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使国内农产品逐渐接近国际价格,但不是绝对相等。更重要的是建立互相联系和转换的机制。我们应当在国际大市场的背景下,制定我们的战略和措施。
1.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当是总量平衡,有进有出,稳定市场,提高效益。必须以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为出发点,以保护农民积极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国内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尽快建立和大力完善农产品市场组织体系,是稳定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基础。重点应建立国家级区域市场、储备市场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期货市场。
3.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后,国内与国际价格都是不断变动、互相影响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经营农产品的企业会利用各种市场机会取得经营效益。我国应当组织农产品贸易集团,使其成为进出口的骨干,并规范其经营行为,以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并稳定国内的市场。
4.世界粮食市场的风险成因很多,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国际储备的下降以及金融、汇率变动,都可能引起世界粮食以及其它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我国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和调节制度,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还应考虑避免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消极影响。
5.顺应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规律和趋势,运用比较利益原则,强化国际市场竞争观念和营销观念,以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品种差价,出口价高的,进口价低的;利用国际市场的余缺,适时进出,增加自己的储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多出口农产品加工品、食品、饮料、保健食品等,适度调整结构,经过加工出口,出口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分散风险,等等。总之,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农产品交易,除了平衡国内的供求稳定市场,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增加经济效益。
6.充分利用关贸总协定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利用进出口关税调节进口和出口,利用允许的补贴政策、进出口许可证等手段保护国内市场的稳定。
7.建立生产和流通、国内和国外有机衔接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储备制度、调节基金制度和国际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完善农业税制度、合同制度、保护价制度和保险制度。建立以实际成本和合理利润为基础的价格调整制度,以完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粮食的生产和流通立法,以统一协调农产品市场的各种经济关系,并保证宏观统一有效地进行调节。
8.建立包括价格在内的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的预测、预警、预报制度,为国家的长期、中期和近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注释:
①张有新:《国际社会关注粮食问题》,经济时报1994年6月3日。
②《国际商报》1994年12月5日。
③陈锦华;《经济稳定和控制通货膨胀》,《理论动态》1994年第1148期。
④《国际经经贸快讯》1994年12月9日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