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创新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六月,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和外籍院士讲话时强调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又强调指出:“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社会发展“创新动力”的理论,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而且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思想和论述,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我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对于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增强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无一不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命脉,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更为广泛(广度)、更为深刻(深度)、更为加速(速度),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当今的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时代,哪个民族和国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就能够迅速发展和强大;哪个民族和国家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就注定要走向落后,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中华民族一定能够不断推进和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不断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们党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领导人民坚持不懈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任务十分伟大而艰巨。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尖锐、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是领导者的能力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较量,尤其是领导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较量。在这场竞争和较量中,中国共产党能否将创新提高到全党、全国、全民族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来加以深刻认识和切实推进,党的领导干部能否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将决定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和人口众多的民族在进入新世纪后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增强广大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关系到全党创造力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光荣传统需要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凡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学说,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是,唯有马克思主义是自觉地赋予自身以创新的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这不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本身就是人类思想上的伟大创新、伟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把创新视为自身固有的品格,是因为唯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而把自己的理论作为实践的内在环节。实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地创新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是和其特有的实践品格紧密相联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创新的理论。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提倡人们在实践中对它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反对将它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去生搬硬套。列宁没有被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若干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能成功的设想所束缚,得出了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薄弱的一环即在某一国单独发生并取得胜利的崭新结论,这就是俄国社会主义者“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列宁选集》第1卷第203页)的创新。毛泽东又突破俄国革命的方式,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道路,这就是应用马克思主义而作出的“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3页)。可见,面向新的社会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的根本所在和奥秘。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并具有创新历史传统的伟大政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不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过程和历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以毛泽东、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实践的能动反映和认识结晶。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相继创立、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中,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切,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特别是和邓小平坚持不懈地把它应用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本身,从而不断地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分不开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最鲜明、最突出地把实践品格和创新品格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理论品格,并且最紧密地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摒弃了把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构想当作必须遵奉的教条的态度,说了“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整个世界的观察“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和“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几个“新”,凸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品格。也正因为邓小平理论在总体上具有如此鲜明的创新品格,这20年来,我们才能走出新道路,干出新事业,开创新局面。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0年,是创新精神得以大发扬的20年。20年来,无论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还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无一不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结果。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创新、创造的观点、论断,比如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等等已深入人心。面向新世纪,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继承党的光荣传统、不断推进伟大创新的历史责任,必须认真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不断加以发扬光大,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三、把握创新的特征和规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领导干部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也可说是思想观念的创新;一是实践创新,也就是工作的创新。二者缺一不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一个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是强还是弱,其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是高还是低,主要是看这两个方面。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创新呢?从当前的实践看,应该把握以下几条。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创新的思想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正是坚持和贯彻这条思想路线,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够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解放思想的精髓在于勇于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要创新,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或观念创新。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发挥创新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质上也就是我们党不断创新发展的路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前人没有做过,其他国家没有干过的全新事业,我们只有始终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
——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责任感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创新,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它与高昂的精神状态、高尚的精神境界直接相联系。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随后在十五届一中全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精神状态问题很重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就是讲精神状态”。因此,没有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和使命感、责任感,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一把重要的尺子,也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对于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而言,创新,既是基本的业务素质,又是基本的政治素质。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最大、最实际的政治。所以我们的领导干部,决不能轻视创新,不能把创新仅仅看作是一个工作方法、工作水平的问题。而必须看到这是关系到自己能否向党和人民交出完满答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
——注重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创新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回顾我国2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的每一项政策,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首创。因此必须充分相信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创造是丰富多彩的,囊括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领导干部必须及时地给予认真总结和概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创新的根本途径。同时,还必须看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科技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已高达80%以上的今天,一个领导干部纵使有很好的专业基础,而且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当代科学技术的所有知识和信息。因此,就必须经常向科学家、专家们虚心请教,重要决策要广泛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各种“智囊团”、“思想库”、“咨询机构”等决策参谋的作用,认真进行科学论证,善于借用“外脑”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一些创新的决策建立在科学化、民主化的坚实基础上。
——提高自身素质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学习是创造的基础。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自古以来就以重视学习、讲究学问之道而著称于世。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他们的创造和建树都是同勤于学习,具有丰富的知识分不开的。我们党历来是重视学习的。在我们党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当革命和建设发展到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全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就更要特别强调加强学习。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不认真学习其它知识特别是反映当代世界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就没有多少发言权。领导干部要进行有效创新,首先是知识要不断更新,视野要不断开阔,经验要不断丰富。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会有创新的愿望追求,才会有创新的能力本领,创新才能达到一个比较自由的境界。我们党的历史和许多领导干部个人成长的经验反复证明,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做到“知识化、专业化”,并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实践和探索,在实践中潜心、执着地加以检验、补充、丰富和提高,这是我们进行创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法宝和基本途径。
端正学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水平,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进行创新的必由之路。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因而,也是个政治问题。如果学风不正,只唯书、唯上而不唯实,将理论当作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条,那就窒息了理论的生命力,扼杀了创新、创造的灵魂。邓小平说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因此,克服不良学风,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对于我们全党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强大的战斗力,对于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活动,都是至关重要的。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说到底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当前,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同时,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水平。恩格斯讲,一个民族如果要站在时代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陈云同志也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领导干部只有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只有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才能增强认识客观世界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使理论与实践,知与行水乳交融、高度统一,从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
——建立和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氛围是创新的外在要求。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重要的是,创新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因此,创新有时还要面对和承受政治上、工作上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和风险。思想懒惰者、素质平庸者固然与创新无缘,就是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如果没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进取心,不排除个人的私心杂念,即使看准了的,也未见得就会“大胆地去试、大胆地去闯”。因此,除了提高我们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外,从社会环境、客观条件来讲,最主要的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保证。要建立一套能够激励领导干部创新、考核领导干部创新成效的体制、制度和规章。体制、制度不仅要鼓励、督促与保障创新的探索,而且要能够对创新和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与代价持理解宽容的态度。即允许探索与试验,允许失误和改正错误。也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现错了的,赶紧总结经验,马上就改,真正做到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创新实践正确与否的标准。要制定、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体制,以确保领导干部勇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而在全党形成一个蓬勃创新发展的局面。同时,要在整个社会上营造一种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的文化氛围,树立“非创新无以发展,非进取无所作为”的时代观念,以克服那些压制和求全的狭隘意识和保守心理,使领导干部的创新活动,能够获得最为深厚和广大的社会心理的认同。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改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20年来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事业的成功。我们一定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以此为主题、主线,把全党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全党的创造性、创造力大大地提高一步,为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