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升级测度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产业升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升级也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依次转移、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产业升级通过不断的产业结构变化、主导产业转换,实现区域和城市各种经济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合理化配置(即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结构演变总体上带动了上海的产业升级,对上海本身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就本身而言,上海产业升级适应和促进了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及经济功能和发展战略的转变;对于长三角地区,上海是其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产业升级和结构变动与江浙两省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均密切相关,引导着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职能分工和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本文借助数学模型,使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资料,对上海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了定量测度,对测度结果作了评析,指出了上海产业升级的变化特征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上海产业进一步升级有所助益。
一、产业升级的定量测度
产业升级的动态测度有多种方法,这里采用More值和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测定产业升级的速率,采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定产业升级的方向。
(一)产业升级进程及速率的定量测度
More值测定法是运用空间向量的原理,以向量空间中夹角为基础,将产业分为N个部门,构成一组n维向量,把两组向量在两个时期间的夹角作为象征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该指标即为More结构变化值,简称More值。计算公式是:
利用《上海统计年鉴:2007》主要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的基础数据和数学模型(1)、(2)、(3),分别计算了1978年-2006年、1978年-1990年、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6年四个时段的三次产业结构More值、向量夹角及其年均变化值、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如表1所示。
表1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到2006年,上海三次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为每年2.286%,向量夹角年均变化值为1.170,其中1990年代变动速率最快,远远大于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而进入新世纪的6年上海三次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大为减缓。
(二)产业升级方向的测度
根据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可以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它是测定某一产业结构增长相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公式(4),利用《上海统计年鉴:2007》主要年份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的基础数据,计算得出上述四个时段的三次产业超前系数及比重变化值(报告期产业比重与基期产业比重的差,下同),如表二所示。其中,Vt的计算方法是:
(ln(GDP[,报告期])—ln(GDP[,基期]))/n
式中ln是自然对数符号,n是时段年份数,GDP使用的是现价。
由表2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2006年,上海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其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超前发展,其比重呈上升趋势。其中:1978年-1990年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其比重下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超前发展,其比重均上升,而且第三产业发展超前程度远大于第一产业。1990年-2000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发展滞后,其比重均下降,第三产业超前发展,其比重上升。2000年-2006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其比重下降,第二产业超前发展,其比重上升。
表3是利用《上海统计年鉴:2007》和《上海统计年鉴:20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产值数据资料和公式(4),计算得出的2000年~2006年两位数代码的上海29个制造业行业超前系数及比重变化值。这里,Vt的计算方法与上面三次产业相似,只是将GDP改为制造业总产值。
表3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上海的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等9个行业超前发展,比重呈上升趋势,其它20个制造业行业则发展滞后,其比重呈下降趋势。
表4是利用《上海统计年鉴:2007》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主要年份生产总值数据资料和公式(4),计算得出的2001年~2006年上海第三产业14个行业的超前系数及比重变化值。这里,Vt的计算方法也与上面三次产业相似,只是将GDP改为第三产业增加值。
由表4可知,从2000年到2006年上海第三产业中仅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4个行业发展滞后,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其它11个行业则超前发展,其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二、产业升级测度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一,总体上,上海产业升级进程和速率较快,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但近期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明显放缓。改革开放以来的29年中,上海三次产业结构年均变动约2.3个百分点,按可比价格计算在此期间上海GDP平均增长率达到10.11%,产业升级对此贡献不小。从分阶段来看,1990至2000年上海三次产业结构年均变动4.24个百分点,变动速度是1978至1990年的2倍,同时1990到2000年的GDP平均增长率也远大于1978至1990年,分别为12.31%和7.45%(按可比价计算),可见产业升级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明显减缓,2000至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年均仅变动0.733个百分点,不过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因此而明显下降,GDP增长率仍然达到11.89%(按可比价计算),这个增长速度的取得除了其它诸多影响因素外,也可以说是1990年代产业快速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超前发展,三次产业变动方向与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产业升级的一般趋势,但是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出现逆转,应该予以足够重视。一个城市或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方向是否属于产业升级的性质,取决于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构成态势。上海一直是我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1978年人均GDP约2500元人民币,工业增加值占GDP高达7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8.6%,这种经济水平及其产业结构格局,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与国际比较来看,产业升级的方向无疑是在工业和农业地位逐渐下降的同时服务业超前发展。此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经济快速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直对这种产业升级具有强烈需求。2006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约7.6万元人民币(按户籍人口计算),在工业化进程上已经处于后工业化阶段(陈佳贵,2006),然而第二产业和工业比重仍然分别高达48.5%和45.1%,因此本来应该继续循着上述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但是2000年以来却出现了与此相反的情况,即第二产业超前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值得引起关注。
第三,上海制造业向集中程度更大、技术层次更高的方向发展,制造业升级趋势明显,但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作为上海支柱行业增速较慢,以致出现地位下降态势。在上海,第二产业的主体是工业,而工业的主体又是制造业,2006年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制造业产值占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到93%和96%,因此第二产业发展状况主要取决于制造业。2000年到2006年,上海第二产业虽然超前发展,比重明显上升,但是主要集中在9个制造业行业,其中4个属于高新技术的装备制造业,2个属于中、高技术的化学工业,另外3个则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贵金属压延加工、家具、房地产建筑使用的建材和玻璃等制造业行业,尤其是通信、电子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是近年来上海增长速度最快的制造业行业,目前是上海产业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优势行业,2006年其产值已经达到3900多亿元,其它中低技术、传统技术尤其是轻纺工业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比重趋于下降。因此,2000年以来上海制造业朝着集中程度更大、产业技术层次更高的方向发展,产业升级趋势十分显著。不过,近年来上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比较缓慢,在装备制造业中增长速度最低,仅约为全国增速的70%不到,2000年其产值规模曾经是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96.7%,但是到2006年缩小为约48%,即由2000年的相差仅3.3个百分点到2006年扩大到不足后者的一半。上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品主要是轿车,目前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今后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
第四,近年来上海第三产业虽然整体上出现比重下降、发展滞后的现象,但其内部结构升级势头丝毫未减,而且地位上升的行业范围较广,不过金融业增长缓慢且地位明显下降,应该引起重视。在对近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中,第三产业是发展滞后的,但是在第三产业内部14个行业中却有9个是超前发展的,比重占到64%多。在超前发展和地位上升的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属于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察业属于直接的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属于与居民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服务业,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发展滞后、比重下降的属于传统服务业,可见近年来上海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不断升级过程中。但是,上海金融业却出现了发展低迷的态势,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为缓慢、比重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金融业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形成必须建立在其金融业规模足够大、现代化水平足够高的基础上。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业结构变动较快,产业升级趋势明显。近年来,虽然出现三次产业结构变动速度趋缓且变动方向发生逆转的状况,但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内部产业升级的势头未减,仍然维持良好发展态势,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及信息服务业、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居民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呈现比重上升、超前增长的趋势,而增长较慢、比重下降的行业大多是中低技术、传统技术的制造业及服务业。不过,近年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尤其是金融业发展迟缓、比重下降,对产业升级影响较大,应该引起重视。
三、产业升级的未来趋势与对策建议
就产业本身而言,2000年以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增长速度显著加快的同时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放慢是上海三次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大幅减缓且变动方向发生逆转的主要原因。制造业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产业规模较大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支柱行业较快增长推动的结果,而第三产业增速减缓则是由于各行业增速普遍较低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等规模较大的支柱行业增速缓慢造成的。
根据上海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和现状以及世界上发展比较成熟的经济中心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应该还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空间,第二产业比重也会有相应下降的趋势。城市经济的主体是非农产业,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主要是第二、三产业比重此消彼长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到2006年,上海第二产业比重由77.4%下降到48.5%,第三产业比重由18.6%上升到50.6%。那么,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能否继续上升,上升的幅度还有多大?关于第一个问题,可以断定,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还会上升,因为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对上海的要求以及上海“四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所决定的。关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参考一些世界上国际大都市的情况。国际大都市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服务业比重相对比较高的,以纽约和伦敦等为代表,服务业已经达到80%乃至90%以上;另一种是制造业比重相对比较高的,以东京和新加坡等为代表,目前制造业比重仍然保持在30%以上。那么,上海会是上述哪种情况呢?我们判断,很可能会是第二种情况。因为上海制造业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扎实的产业基础,目前及其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内还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取代上海制造业的地位,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上海在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保持相当规模。如果实际情况确实是这样,那么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还会有至少15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如果将来的发展出现第一种情况,则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空间更大,至少要上升30个百分点。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仍然是上海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
加快上海第三产业发展及促进其内部产业升级的措施和对策主要有:第一,抓住国家赋予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契机,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性第三产业改革(例如电信、金融、保险、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等),扩大第三产业对外对内开放。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第二,加快推进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促进社会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和各所有制经济之间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重点是加强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完善第三产业市场的运行规则,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和协调发展。第三,加快第三产业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完善。第三产业的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对于促进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第四,加强第三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建设和完善,保障和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引导社会资源更多地投向第三产业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第五,加快培养第三产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有计划地引导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第三产业紧缺的专业。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第三产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水平。第六,积极推动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生产性服务业是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其服务范围如果仅局限在上海本身,则不可能获得大规模发展。通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可以将服务范围扩大到整个长三角地区,再逐步扩展到长江流域地区乃至全国,这样才会有大的发展。第七,制定专门的金融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实际行动,积极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业是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行业,也是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地位十分重要,必须有专门的发展规划及其措施。此外,国家的支持对上海金融业发展处于关键的地位,因此上海应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在金融业发展上的大力支持。
上海制造业比重虽然将是进一步下降的基本态势,但必须采取措施促进其内部产业升级,即在制造业整体规模相对缩小的同时推动高新技术行业以及传统行业的技术环节更快发展,重点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产业基础和集聚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关键是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第一,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形成产业技术环节的明显优势。同一产业内部的产业链条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即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相比之下,上海的比较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以及消化吸收国外创新和研发的能力较强,因此在制造业领域,上海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大创新和研发(包括率先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力度,确立以创新和研发为导向的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产业技术环节的明显优势。第二,加速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制造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内容主要包括:加速信息产业化,即信息技术、信息生产或服务的产业化;加速企业信息化,即企业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设备、网络技术和设备以及现代化通信设备等手段;加速产业信息化,即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和设计等环节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技术引进和创新体系。第三,利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契机,微观、中观和宏观各个层面共同行动和努力,在制造业垂直专业化产业内国际分工中,争取一些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动态变化中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第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制造业结构升级提供良好服务。上海制造业升级有赖于与其它地区(尤其长三角)形成分工而导致的地方专业化程度提高,但分工深化会使交易成本增加,而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第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2006年其产值占本市制造业比重仍然达到10.6%,产业规模仅次于通信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占全国同行业的9.3%,地方专业化指数(即区位商)达到1.43,仍然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优势行业。上海是全国三大轿车生产基地,轿车业具有较大的规模和技术优势,今后的发展可以通过市场采取并购的方式,进一步做强做大。此外,我国大飞机生产总厂已经确定设立在上海,这是上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应该积极准备和创造条件使其尽快投入生产,该项目进入正常生产程序后,将使上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一个大台阶。
标签:产业升级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城市gdp论文; 经济论文; 金融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