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国论文,评价体系论文,指标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4)11-0015-08 北京奥运会后“迈向体育强国”成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在我国体育事业已有成就的基础之上的新的战略部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为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我国体育的发展历程,竞技体育始终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重点,在举国体制下的“奥运争光战略”支撑下,从洛杉矶奥运会开始经过了6届奥运会的努力,到了北京奥运会取得的辉煌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在竞技体育上的成功。但是,我们也清楚地发现“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与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金牌数量的增加与国民体质特别是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有限的体育设施与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矛盾等等”成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主要制约因素[1]。于是怎样让体育的发展成果普惠于民?怎样让体育的发展为提高国民体质,促进健康服务?成为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在新时期的工作方向。那么清楚地认识我国现有体育发展水平,揭示体育强国的评价维度和指标对于清晰认识我国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问题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何国民(2012)[2];王景波(2008)[3];王铁生,黄琳(2006)[4];楼兰萍,虞力宏(2006)[5];等等。运用相关的定量研究方法对我国的群众体育、社区体育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研究。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战略提出之后,围绕着体育强国的实现路径与现实问题的探讨一度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对这一论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现有研究成果梳理的结果来看,有关这一论题的研究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邱雪(2010)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方法率先创建了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6]。然而对于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仍然不够全面,特别是宏观的评价维度和微观的指标涵盖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为此,本研究试图以发展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作为支撑,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具有宏观性、全面性的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以期实现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为体育管理部门提供评价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支撑,通过查阅相关论著,期刊以及通过Internet对CNKI、维普、万方以及EBSCO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关键词为“体育强国”“体育强国评价体系”“体育大国”,文献起止年限为1984年1月-2004年2月,以篇名为检索条件总计得到有效文献199篇,参考其中文献近20篇。除此之外,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查找有关“体育强国评价体系”“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强国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论著6本。针对本研究的问题对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深入研读,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 在确定实现体育强国发展目标的前提下,然后根据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准,推导出各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按照理论→概念→操作化→指标的研究顺序,将理论模型中的指标体系初步制成“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征询表[7]。聘请了18位社会学、体育学以及管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表1),初步推导出个维度的涵盖以及指标体系。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7a6472a41c7afebe9df5d4d.jpg)
1.3 德尔菲法 采用德尔菲法请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指标体系及问卷进行两轮的判断选择,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删除一些不能较好反映测量体系的指标,保留专家认可的指标[7](图1)。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159775632c66cd92886132c.jpg)
图1 指标体系构建流程[13] 1.4 层次分析与数理统计 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德尔菲发确立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确立个层次的权重,同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指标进行统计处理,并计算相关统计参数。 2 体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理论依据 2.1 以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 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有较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支撑。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评价现阶段我国体育发展的水平,还要对实现体育强国战略提供导向作用。为此评价指标的筛选、权重计算等环节都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支撑以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出现。另外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还要结合我国国情和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要考虑我国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尽量避免绝对量的指标体系,尽量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对指标。另外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的构建并不是最终结果,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修正的过程。 2.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本发展理论和我国体育发展现状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是要建立统筹兼顾的体育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总体要求的体育发展模式的前提是要建立科学的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不但要注重竞技体育指标也要同时兼顾群众体育指标体系,更要重视反应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活动的质量,是体育的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有限的体育资源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的矛盾,国民体质下降与竞技体育金牌大国之间的矛盾,群众体育发展滞后于体育强国战略实施的矛盾仍然制约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项目中的基础性项目和3大球类水平较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阶层之间的体育发展失衡,体育产业、政策管理水平滞后,体育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等问题,成为了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同矛盾的客观表现,为此,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解决我国体育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我国体育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将有利于解决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实矛盾,对倡导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评价模式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2.3 以体育发展的对比论、动态论为评价前提 众所周知,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希腊、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有着重要的历史作作用,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而英国则是大量现代体育竞赛规则的制定者由此也成为现代体育的发源地,而法国人顾拜旦于1896年复兴了奥运会,由此法国也成为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6]。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展伊始以竞技体育为代表的排名就始终伴随其发展,一直以来中国体育的发展也深受竞技体育的排名影响,在特殊的历史原因下形成了以举国体制为支撑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竞技体育也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崛起的有力符号。而位居竞技体育排名前列的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也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对比对象。因此“体育强国”战略提出的本身就是一个对比的产物,体育强国是环比和同比后的结果。更是对比世界体育强国发展水平和世界体育发展趋势下的产物。虽然体育强国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真正作为战略目标实施是胡锦涛同志关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讲话”后才开始的,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开始实施后我国学者经过论证认为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综合的概念,同时体育强国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体育强国的发展始终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不可分,这一点从我国体育发展的各个时期特征中就能得到答案,因此对于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在对比论和动态论为影响的现阶段体育发展水平评价。 3 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维度与层次划分 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一个包含体育软硬实力的集合体,体育强国不仅包含竞技体育实力而且还包含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技以及体育教育等领域。体育强国是国家体育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体育强国还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认为“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部分,硬实力主要是指领土、人口、经济、军事、科技以及自然资源等具有支配性和强制性的能力或权利,而软实力是指国家文化、政策以及政治观念的吸引力”。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笔者认为国家体育综合实力也分为软硬实力两个层面,即体育硬实力和体育软实力层面。笔者借鉴“目的树”分析方法和德尔菲法的研究要求,将“体育强国”作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层,然后将“体育强国”总体目标层分为国家体育硬实力和国家体育软实力准则层,然后在这一准则层的约束下推导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技、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6个评价维度,最后依据评价维度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图2)。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920c63969e8cb53fb3d01a0.jpg)
图2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划分示意图 3.2 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笔者在参考部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8-12],结合前期的文献研究和相关理论,借鉴“目的树”分析方法,按照我国体育发展水平评价维度和层次划分的具体要求,结合专家访谈的结果,初步构建了我国体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预选指标框架(表2)。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ae88f6bf10f971239590462f.jpg)
将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按照上述要求制成问卷征询表,采用李克特(Likert scale)5级量进行评定,答案设置“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种回答,分别按计5、4、3、2、1计分,同时专家也可以在附言处写明开放式的“建议和修改要求”,然后请专家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选择,最后通过计算每一个指标的均值(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变异系数(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来修订和筛选指标。 本研究的指标筛选依据有两点:第一,均值大于等于4.0(本研究设定均值不小于4.0)的指标可以入选,所选指标的平均得分在4分以上(满分5分);第二,变异系数小于0.2的指标可以入选。 3.2.2 指标确立过程 3.2.2.1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均值) “指标的评分均值(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7001d2a23376e38a73ac128.jpg)
)表示i指标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均数越大,说明对应的指标的重要性越高”[12]。本研究设定均值不小于4.0。 3.2.2.2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变异系数计算) 变异系数用来衡量专家评价意见的协调程度,由各指标的标准差与其平均值之比来计算,变异系数值越小,表明该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度越高。如果变异系数大于等于0.25,则认为该指标的专家协调度不够。设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b25b0e302af2eb05f9e161b.jpg)
表示第k个专家对第i个指标的评分,共有m个专家、n个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ab8738066d36b654e7ee17a.jpg)
3.2.2.3 一、二轮专家调查后的指标的筛选与修订情况 通过一、二轮的专家征询,结果显示专家对指标体系的结构划分形成了高度的认同,认为一、二级指标的设置较为合理,从总体上来看在一、二轮专家征询过程中专家对一二级指标的意见集中程度和意见协调程度分别达到了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97001d2a23376e38a73ac128.jpg)
>4.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d5109328b70cc377ea7191b.jpg)
<0.2,由此可以判定专家对一二级指标的认同度较高(表3)。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4de2c493846922220cbc848.jpg)
从专家的评价结果来看对于有体育硬实力推演出来的涵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产业等指标体系形成较高的认同,对于体育软实力涵盖的体育文化指标体系,部分专家认为体育软实力不仅涵盖体育文化层次还应涵盖国家体育管理和政策等范畴,但是如果用体育文化实力统一概括也可以但是在三级指标中要对上述建议有所体现。 3.2.2.4 三级指标修订和筛选情况 对具有重复涵义或相近观测点的指标进行了合并,经过专家征询认为在三级指标中的部分指标具有重复之意或具有相近的观测内容,因此可以进行合并。比如:“运动员在世界级体育赛事上取得奖牌的次数”和“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的次数”两个指标可以合并为一个“运动员在世界主要赛事中取得奖牌的数量及创新世界纪录数量”;“基础项目(田径、游泳)竞技水平”和“三大球竞技水平”也可以合并为一个指标“基础项目(田径、游泳)及三大球项目竞技水平”。 对不能够直观表述测量评价含义的指标进行了观测点补充,专家征询结果认为部分指标的观测点不能够直观表述,同时也不够精确和严谨建议补充指标观测点。比如:“运动员在世界主要赛事中取得奖牌的数量及创新世界纪录数量”主要赛事所指应该补充为“运动员在世界主要赛事(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中取得奖牌的数量及创新世界纪录数量”;“群众体育的物力资源投入情况”和“群众体育的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应该进一步表述观测点,为此修改为:“群众体育的物力资源(信息资源、设施、经费、健身组织等)投入情况”和“群众体育的人力资源(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人员)投入情况”等等以此类推。 对部分片面、不能够客观反映真实情况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删除。比如“体育赛事市场化程度与国际影响力”指标,体育赛事市场化程度并不能够完全反映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而且体育产业国际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已经包含体育赛事的市场化故该指标不具备观测意义建议删除,再如在学校体育维度下的指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很难评估的指标,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城乡、区域的差异,在一些地区连体育教师都没有所以用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来观测略显笼统,因此建议删除(表4)。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2639891e1191da8e0ddbdb1.jpg)
从表4的结果来看,专家对上述指标给出了不同的意见,除合并的指标体系之外,删除指标的原因主要是不具备代表性和具有包含和片面的因素。经过两轮的专家征询后经过筛选形成了包含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3.2.3 各级指标结果分析 在对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征询的基础上,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结合专家意见删除了一些不能够客观反映评价要求的指标,保留了专家认可指标。并按照上述原理和方法分别计算出了一级、二级及三级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检验结果(表5、表6和表7)。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0c18f7eefcebb9514cec65f.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383470fb290ec461286f6ea.jpg)
经过数据统计上述一、二、三级指标均符合本研究的统计要求,指标结果具有较好的专家认同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确立的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和权重赋值。 3.2.4 指标权重确立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制定各级指标的权重,这种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的一般过程如下。 1)将决策问题分为4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同一层次的各个要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要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又受上一层次要素的支配。 2)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构造成对比较矩阵,计算各指标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设要比较的各准则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7192a4c7c3fc04a8d698d696.jpg)
对目标的重要性比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c0ff4c5987f4d71f075a630.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0a17483a5649fe62e64d83e5.jpg)
3)为保证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到的结论基本合理,还需要对构造的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成对比较矩阵一致性指标,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1fc60ac2ccf883c661b7cf4.jpg)
,CI越大,不一致越严重(表9)。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f46a4ab333c2373b65089e1.jpg)
对于n≥13的成对比较阵A,将它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指n相同)的随机一致性的指标RI之比作为一致性比率CR,当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2ed92a8582ee8f148803443.jpg)
A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可用其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否则要重新进行成对比较,对A加以调整。 通过上述研究方法的确定,最后确立了体育强国指标评价体系以及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表10)。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f0bbee9eb90baa1ee5a9e5a.jpg)
3.3 我国体育发展水平部分指标内涵诠释 在已经确立的指标体系中,笔者本着尽量具有代表性和能够集中反映体育发展水平的原则创建,评价指标的确立不仅能够客观反映体育发展水平,也同时兼具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导向性作用,已经确立的指标中有些指标是通用的统计指标,这些指标仅通过直观的理解就能明白测量意图,即仅从字面含义就能够理解的指标,有些指标具有一定的所指,因此需要笔者对其内涵进行界定。 C6:体育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学科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各个学科的学者分别从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文化学等角度给予了文化不同的定义,目前世界范围内对文化的定义就有300多种。从广义上来讲“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都称之为文化”。当然也包含体育,但是本研究中所指的文化是狭义上的文化是特指体育物态符号、精神、组织制度和行为方面的软实力指标,是位于体育综合实力之下的软实力层面上的可操作性指标。从体育强国的总体发展体系来讲软硬实力的比重同等重要,体育文化指标独立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D6: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结构与数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结构与数量主要是指从事竞技体育的人员数量,既包括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的数量,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是影响竞技体育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就目前而言一些市场化较差或普及度较差的项目后备人才相对紧缺,对于项目的选材和训练都造成了较大的限制,因此观测竞技体育人才的结构和后备人才的数量对反映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具有较为客观的意义。 D16:体育锻炼参与人群的数量及年龄分布状况。体育锻炼参与人群的数量反映了群众体育开展的情况,也就是说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数量越多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客观映射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目前世界上用体育人口数量或者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的数量与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体育开展的状况。但是在我国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成“沙漏形状”,既体现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校学生和老年人作为体育参与的主要群体,而最应该锻炼的中青年人由于工作压力而缺乏体育锻炼。据央视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天有1600人因过劳而死亡”,国民体质下降已经引起多方的关注。因此设置“体育锻炼参与人群的数量及年龄分布状况”对国民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观测,特别是观测体育参与人群的年龄特征对于客观反映体育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D20: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维护与更新状况。体育公共服务不仅包括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也包括体育政策法规等保障措施。体育设施的老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群众体育锻炼的实施,因此评价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维护与更新状况,对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D34: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环比同比水平。近年来学生体质的下降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我国学生的耐力等素质持续20 a呈现下降的趋势,更是引起了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对国内外学生体质的状况进行比较,对不同时期的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比较检测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对于提高青少年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D47:体育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遗产均可以列入文化的范畴。文化可以分为器物、制度与意识形态3个层次,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涵盖体育场馆设施的文化表达、体育传播咨询、体育物态文化资源状况等。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文化表达、体育传播咨询、体育物态文化资源状况进行观测可以客观反映体育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D48:体育组织与制度文化发展水平。体育组织与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管理水平、体育政策制定与实施、体育运行机制等观测点。特别是一些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发展等均是体育组织与制度发展水平的体现。 D49:体育精神文化发展水平。体育精神层面的文化主要包含体育参与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体育参与的态度和价值观反映了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同,更主要的是通过体育的精神和锻炼实现一种乐观、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凝聚民族力量,因此对于体育精神文化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能够客观反映体育文化发展的水平。 D50:体育行为文化发展水平。体育行为发展水平不仅包含体育管理者的体育活动组织次数和影响程度,还包括体育参与者个体的体育参与和实践的次数。因此对举办体育活动次数、影响程度,体育参与实践活动的频度进行观测可以客观反映体育行为文化的发展水平,间接折射一个地区的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状况。 4 结论与不足 4.1 结论 1)体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体育实力,包括体育硬实力和体育软实力两个方面,体育硬实力主要涵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6个方面。 2)依据“目的树”分析法,可以将体育强国视域下的国家体育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结构层次。 3)运用德尔菲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认为:体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包含体育硬实力和体育软实力两个准则层指标,包含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文化6个要素层指标和51个3级具体操作指标,并分别确立了各个层次的权重。 4.2 研究不足 关于体育强国评价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的、定性研究的命题,实际上国际上从未有过公认的“体育强国”评价标准,更没有相应的评价组织,对于体育强国的评价根本就无法实现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原则,因为不同的国家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对于体育强国的评价标准更是相对而言,没有更为科学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这一问题就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评价指标体系一样具有复杂性。指标体系建构的目的是进行横向(国际)与纵向(自我)比较,通过比较找出我国体育发展的整体差距,从而有助于实现体育综合实力各个维度的均衡发展。此外,本研究属于阶段性的成果,指标的操作性还有待于实践检验,运用体育强国的评价体系对国家体育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投稿日期:2014-03-25
标签:评价体系论文; 体育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 国家软实力论文; 文化维度论文; 科学论文; 体育文化论文; 体育锻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