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策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西论文,生态农业论文,绿洲论文,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介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河西走廊,东西分别以大黄山、黑山为界,分成了三个互不相连的内陆河流域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发育了武威—民勤、张掖——高台、酒泉—金塔、玉门—安西、敦煌等绿洲。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河西地区目前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河西绿洲有望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河西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日益加剧,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缺乏基本保障。基于此,重建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1 河西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形成原因
1.1 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
绿洲具有地缘性、维水性、脆弱性、高效性以及演变性。其中地缘性是指绿洲一般处于干旱气候控制下的沙漠、戈壁包围之中;维水性是指水是维系绿洲的命脉,有水变绿洲,无水则成荒漠;脆弱性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的不确定因素,使绿洲处于活化变动状态;高效性是指绿洲与周围荒漠地区相比,有较高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演化性是指绿洲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可实现持续发展,也可引起绿洲荒漠化。
脆弱性是绿洲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评价已有一些方法,本文针对绿洲这一特殊区域,结合绿洲的地缘性、维水性、脆弱性、演变性,从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成因及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结果表现出发,选取相关指标,并用专家咨询法给各指标权重赋值,制定了具有一定操作性与可比性的河西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指标中,实际年水资源量是决定绿洲兴衰的关键因子;≥10℃积温是反映热量充足与否的重要指标;干燥度是反映水热配置状况的指标,干燥度越大,生态环境越脆弱;土地垦殖率反映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开垦利用状况;森林是绿洲存在的生态屏障;人口密度反映绿洲人口的承载状况,人口密度过高,超过其承载力,将加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工业产值、人均粮食、农业现代化水平反映绿洲经济发展水平;非文盲率反映绿洲社会发展水平。在该指标体系的12项指标中,干燥度、人口密度与生态环境脆弱度大小成正相关,其余10项指标与脆弱度大小成反相关。
表1 河西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1 Index system of eco-environment fragile degree and weight for Hexi Oasis
主要成因指标 结果表现指标
指标(Xi) 权重(Wi)
指标(Xi)权重(Wi)
实际年水资源量 0.1
人均GDP 0.05
≥10℃积温 0.05 人均粮食0.1
干燥度 0.1
农民人均纯收入 0.05
耕地/总面积(垦殖率) 0.1
人均工业产值0.1
森林覆盖率 0.1
农业现代化水平 0.1
人口密度
0.05 非文盲率0.1
建立了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后,可用(1)式求取河西绿洲生态环境脆弱度,以此来反映河西绿洲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程度。
式中,Xi为各指标初值化值;Wi为各指标权重。G为绿洲生态环境的脆弱度。计算结果如表2。结合河西绿洲实际情况,可对各绿洲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分级,G≤0.5为轻度,0.5<G≤0.6为中度,0.6<G≤0.65为强度,>0.65为极强度。
表2 河西绿洲生态环境脆弱度
Tab.2 Environment fragile degree of Hexi Oasis
石羊河流域
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
绿洲 脆弱度 分级绿洲 脆弱度 分级绿洲 脆弱度 分级
古浪
0.67
极强山丹 0.67极强酒泉 0.587
中度
武威
0.60
中度民东 0.47轻度金塔 0.634
强度
金昌
0.42
轻度张掖 0.57中度玉门 0.30轻度
民勤
0.66
极强临泽 0.634
强度安西 0.691
极强
高台 0.631
强度敦煌 0.70极强
资料来源:①《甘肃年鉴》(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②陈仲全等。《甘肃绿洲》。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③陈昌毓,河西走廊实际水资源及其确定的适宜绿洲和耕地面积,干旱区地理,1989(4)
河西绿洲生态环境具有原生不稳定性,加之人为因素作用,有些地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矿化度增高,植被大量死亡,脆弱度加剧。近年来,河西各绿洲已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性,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节水措施、培育耐旱高产优质作物,利用温室技术改变耕作方式等方法,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河西绿洲生态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今后在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环境演替规律,促使绿洲持续发展。
1.2 生态环境脆弱性形成的原因
(1)生态环境原生不稳定是其物质基础。河西绿洲大部分处于温带内陆干旱气候控制下,近祁连山部分属于温带高寒半干旱气候。气温平均年较差为30~34℃,气温平均日较差为12~16℃,年降水量为50~200mm,蒸发量高达2000~3000mm,干燥率为1.61~25.68,是甘肃省蒸发量最大的地区,年大风时数平均为14~48天,其中安西为68.5天,最多年份高达105天,沙暴日数为2~37天,最多年为4~58天;且绿洲内的耕地、林地、草地被沙地、戈壁(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沙源充足。加之,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使得该地区干旱程度有所加剧。
(2)人口增长迅速,人地关系失调,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是其直接原因。河西绿洲人口激增,从1949年的169万发展到目前的392.6万,增加了57%,人口增长带来对食物、燃料等基本生活资料需求的增大,土地压力不断增加,使人口数量超过生态环境的容量,人口密度达16.23人/KM◇,人均耕地为0.13HM◇,人均水资源为1800M◇。为了生存,资源的过度利用、滥垦、滥牧、滥伐、滥采、超采地下水资源,滥开矿现象日益严重;加之,低素质的劳动力以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得人地关系失调,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荒漠化加速扩展和蔓延。
1.3 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危害深远
(1)可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减少,森林、草原面积锐减,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生物物种减少。70年代,河西绿洲荒漠化面积每年增加1560KM◇;80年代,每年增加2100KM◇;90年代后荒漠化面积每年增加2400KM◇。如黑河流域的临泽绿洲沙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62.20%,盐化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9.07%,可利用土地资源日趋减少。据统计,50年代祁连山的水源涵养林有55HM◇,到了90年代末期,只剩下29万多HM◇,使祁连山的出山径流量从50年代的78亿M◇减少到目前的65亿M◇;此外,黑河下游的胡杨林已从40年代的5万HM◇减少到目前的1.6万HM◇。草地退化,森林减少,严重破坏了生态屏障,加剧了荒漠化程度。
(2)威胁人类生存,极大影响了经济发展,甚至使许多人沦为“生态难民”。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荒漠化不断扩展,沙尘暴越来越频繁,不仅对生产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给人民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以1993年"5.5"沙尘暴及2000年4月中旬发生的沙尘暴破坏最为严重。此外,还造成植被死亡,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干涸。如50年代末,黑河流域的东西居延海面积分别为35.5KM◇和267KM◇。分别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湍漭不息”的居延海从此成为历史。位于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地下水位以0.5-1.0M/A的速度下降,地下水矿化度达4-6G/L,使7万余人、12万头牲畜饮水发生困难,20000HM◇以上的农田弃耕,农民迁居。随着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生态难民”日益增多。
2 河西绿洲生态农业的定位
河西绿洲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要寻求发展,就必须摒弃传统的资源观、环境观、社会观、产业观,以持续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保护与重建生态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发展环保性产业为出发点,构建全新的河西绿洲PRED系统。农业作为与生态环境结合度最高的产业,更应以环保为宗旨,发展具有绿洲特色的以节水型、日光型为其根本出发点,以产业化为其基本经营方式,以绿色营销为其管理过程的知识密集型的生态农业体系。各绿洲在该前提下,应针对本绿洲的农业资源配置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
2.1 以节水型、日光型为其根本出发点
河西绿洲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是农业生产非常有利的因子。但是,该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土壤养分贫瘠,因此,在发展绿洲生态农业时,必须扬长避短,利用以温室、塑料大棚为代表的现代工程技术措施为作物营造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广泛开展滴灌、喷灌、膜上灌水等节水保墒增效及无土栽培等农业技术,培育耐旱、高产优质品种,开展反季节种植,改变传统农业对气候、水、土条件的依赖,以高科技、集约化、大规模代替落后性、粗放性、小规模生产,扩大农业的发展空间范围,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2.2 以产业化为其基本经营方式
传统农业为低附加值产业,经济效益低,难以很快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难以使群众以实际行动维护环境质量。河西绿洲生态农业应以农业产业化为其基本经营方式,以势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为中介或以合作社模式通过产业和利益或产权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连接起来,把千家万户引进市场,使农户成为市场经济利益共同体的一员,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及决策能力,因地制宜的发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通过利益纽带把产、供、销各个环节有机的连接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业生产的外延,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一些新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发挥河西绿洲农业资源和要素配置及利用的整体效益。
2.3 以绿色营销为其管理过程
传统的市场营销仅注重利润的获取,忽视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造成绿洲有限的资源大量耗费,人地关系失调,绿洲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为实现持续发展,河西绿洲应采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全新管理方式——绿色营销。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消费为出发点,以绿色文化为文化核心,建立河西绿洲绿色农业基地,开发颇具绿洲特色的绿色产品,树立绿色形象,刺激绿色消费需求,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绿洲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体系,将农民利益、消费需求、环境保护三者科学地结合起来。
3 河西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策略
3.1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从全流域出发,遵循水土资源运移规律,合理配置水土资源。从积极营造人工生态出发,加强绿洲园林特别是防护林和防护草地的建设,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提高绿洲与荒漠之间过渡带的防护效益。健全防护林管理体系,依法保护防护林,确保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建立自然灾害与资源利用监控体系,提高灾害防御能力,监控资源利用的动态变化,为及时调整资源利用方向提供依据。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农村以次生盐渍化为主的农用土地退化,农药、化肥施用不当引起的土壤、作物污染及地膜覆盖引起的白色污染、城镇及工业三废污染,实行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3.2 提高人口素质,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一切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经营战略的推广都要以农民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否则,一切“新生事物”都会因农民的抵制而难以实施。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可改变其生育观,有效地扼制人口增长,减轻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可改变其资源观、环境观,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及环境修复的重要性,树立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及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心;还可改变其生产经营、消费行为,摒弃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环保性的农业,刺激绿色消费需求的增长;更可以激发其创新思维,不仅善于接受,而且善于改良与创造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提高人口素质关键在于发展教育,不仅要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更要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及环保教育。
3.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市场化,增加农民收入
一切措施都要以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保证,否则一切措施都会因失去农民的积极性而失效。河西绿洲发展生态农业,要从保障农民温饱的农业结构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开发绿色产品,加强农产品的反季节生产销售,扩大产销对路的各种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确保粮食的稳定增产及森林、草地资源的增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及绿洲观光农业,增加农业附加值;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推进农业市场化;强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势,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标签:绿洲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农业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时政论文; 绿洲农业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