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易学与堪舆学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思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堪舆论文,思辨论文,易学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1-11-26
1 引言
2010年10月16-19日,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国际易学大会主办,北京明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中国风水文化研究院承办的“首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暨第22届国际易学大会北京年会”在全国政协大会堂召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24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会议议题有3个,即:①生态文明、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②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③易学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会议论文集《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与会人员近千人,一大批中外著名易学家、风水学家、自然科学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清华大学卢风教授等著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报告。此外,美国国家生态发展研究所所长赫尔曼.格林(Herman F.Greene)先生作了题为“Proposal for an Eest-We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ject”的大会主题报告。从会议的3个议题看,均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这次近千人的盛会,人文地理学界几乎是无人问津。基于这种情况,引起笔者许多遐想。易学、堪舆学(风水学)是什么?易学与堪舆学有怎样的联系;中国人文地理学界有没有必要研究易学和堪舆学;易学、堪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没有联系;易学和堪舆学对人地关系有怎样的认识;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应该怎样看待堪舆学(风水学)……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易学、堪舆学与人地关系和谐论(协调论)的辩证关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使光辉灿烂的易学地理哲学思想和堪舆学原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扬光大,古为今用,为建立今古结合、中西结合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文地理学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2 易学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一种哲学方法论
2.1 易学大成之周易的科学属性(兼论李约瑟“难题”的破解)
易学,简言之即关于易经的学问。关于易学大成之周易的科学性质问题,可从爱因斯坦的一段话谈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联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1]此段话有4层含意:①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形式逻辑体系与系统的实验这两块基石上的;②中国古代没有这两块基石,按西方科学标准,中国古代没有科学;③虽然如此,西方科学所做出的理论结果,中国全都做出来了;④中国人没有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居然也得出了相同的理论结果,这令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西方人大为惊讶,而且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人在明末清初才逐渐认识西方科学,而在此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如天文学、金属冶炼学、地学、数学、建筑学、农学、医学……均领先于世界,且经久不衰,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存在着一种揭示自然和社会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哲学思想,这种科学哲学思想的基础理论渊源于易学大成之周易[2],周易确有其独特的学术理路与“观象系辞”的特殊阐述方式[3]。
说到这里,不妨再赘述几句李约瑟(J.Needham)难题[4]。李约瑟难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而没有产生在直到中世纪还比欧洲先进的中国。”关于李约瑟难题解析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正确与否这里不作评述。笔者认为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和“TRIZ”理论相结合,即可破解李约瑟难题。
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S.Altshuller,1926.10.15-1998.9.24)通过分析250万发明专利,总结出发明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该理论被称为前苏联的“国术”和“点金术”,被欧美专家称为“超级发明术”。该理论提出了技术创新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不同的历史时期技术创新系统不同,但每个技术创新系统的进化均以前一个为基础,并按照生物进化的“S”曲线模式经历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5]。人类技术创新系统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正在进行中)4个时期,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需要新的技术创新系统,表现在科学上,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统一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离,并且各自还要进行分化,形成独立的学科领域技术创新系统,欧洲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取得了工业文明时期技术创新领先于世界的水平,从而超越了农业文明时期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而中国在工业文明初期,深受易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注重强调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同一性,这种思想反映在科学领域形成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混为一体,这固然是好的一面,但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离以及各自的领域分化会更快地推进工业社会科技的发展认识不够,以至于许多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领域都成了“舶来品”,这是导致“李约瑟难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图1)。
周易究竟是什么?目前可用《周易·系辞上》的一段话概括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①宋代朱熹说:“易本卜筮之书。”郭沫若、李镜池、刘大钧等学者也持此观点[6-8]。②伟人毛泽东把周易看成是哲学[9],现代易学家李景春说:“周易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世界上一部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10]。”③近代学者章太炎先生认为,易经是某一段人类文化与发展的历史,并以此观点解释了前十二卦[11]。④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在1984年写给“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的贺信中提出:周易是一部宇宙代数学;周易是一种模式或框子,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套[12]。⑤以《易大传》为代表的古代多数易著认为周易是一部神圣的、内容无所不包的万世经典,为群经之首[13]。
由此可见:《周易》是卜筮书;《周易》是哲学书;《周易》是历史书;《周易》是科学书;《周易》是百科全书。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观点,认为《周易》是智能逻辑、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辞书、敌情之报告、上一次人类活动保存下来的精神文明……汉初,易学的传承已有了“今义”与“古义”之分[14]。笔者认为周易是古老的而且又一直不断发展着的哲学和预测学,这是因为周易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用普遍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八卦模型、六十四卦矩阵模型……[15]就是以“二进制”(0,1)为基础的逐渐趋于复杂的巨系统预测模型。
2.2 “易历四世”或“易历四代”是易学认识“人地关系”发展规律不断升华的哲学嬗变
易学的形成是中国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谓“易历四世”,指在伏羲创造八卦之前,“易”的完成已经经历了3个阶段,加上伏羲作易,共称“易历四世”,时间长达数千年。前3件事是“燧人氏时代”的创举:①结绳记事造爻;②龟裂占卜制散卦;③用黑色木炭和白色灰烬根据星象画出河图洛书。第4件事是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并结合已有爻、卦画出先天八卦[16]。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的祖先应该以燧(燧人氏)羲(伏羲氏)替代炎黄。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17],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与人的统一”,进一步说就是指的“人与地理环境统一”,再进一步延伸就是现在所说的“人地关系”。伏羲氏创造先天八卦,是人类历史上初步用“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认识、揭示“人地关系”的发展规律,其主要是探索人类与宏观自然环境之间的客观关系,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从伏羲氏创造先天八卦算起到周易的形成,易学的发展经历了伏羲重卦、神农重卦、轩辕重卦(也有人称夏禹重卦)、文王重卦4代。据文献记载,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并结合已有爻、卦编排出先天八卦后,在上古夏、商、周三代皆有一“易”,即夏“连山易”、商“归藏易”、周“周易”(《周礼·春官·宗伯》:“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馈)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18]。说明夏、商、周已用六十四卦符号,也就是说易卦符号至迟在夏代就已出现。
图1 技术系统的S曲线簇与李约瑟难题
Fig.1 S-shape curve cluster of technology system and Joseph Needham's puzzle
2.2.1 连山易哲学思想对“人地关系”规律的认识 神农炎帝复演连山易对易经的贡献主要是重新把八卦复合排列出六十四卦,这个卦序因起始卦为艮(山),故被后世称为连山易[19-20]。连山易卦序起始卦选择为艮(艮上艮下山连山),绝非偶然,因为从易学哲学思想看,连山易主要是用宏观的、动态的观点阐释或揭示宇宙或天象的运行演变规律,而且这种规律象连绵起伏的群山。用这一易学哲学规律认识“人地关系”,在人与地(地理环境)这对矛盾中,人为阳,地为阴,二者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发展过程中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象起伏的群山作周期性的、有规律的发展演变(图2)。
图2 连山易人地关系演化曲线
Fig.2 The evolvement curve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from Lian Shanyi's perspectives
2.2.2 归藏易哲学思想对“人地关系”规律的认识 轩辕黄帝重排归藏易对易学的贡献,主要是重新把八卦复合排列出六十四卦,这个卦序因起始卦为坤(地),坤卦有收敛收藏之意,故被后世称为归藏易。归藏易与周易、连山易的卦序不同。先天八卦的卦序是先按逆时针“乾—兑—离—震”,再接顺时针的“巽—坎—艮—坤”来排序的。归藏卦是完全按逆时针“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来排序的。周易的八经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就是归藏的“归(读馈,施与)、藏(敛藏)、生、动、长、育、止、杀”,卦象也与周易不同,是“天、地、木、风、火、水、山、金”。卦名卦象虽然不同,但八卦与五行关系是不变的[16,20-22]。黄帝按照归藏易八卦的顺序,将八卦两两复合,排列出归藏六十四卦,并据归藏易卦象撰写了归藏易经文。后来商朝把它作为推算国运的宝典,是为商易归藏。它与夏易连山、周易乾坤共同构成易经。
上古时代,由于我们的祖先认识的局限性,对生存环境的认识是“天圆地方”,且“圆则杌棿,方为吝啬”。即: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从易学哲学思想看,归藏易主要是用中观的、静态的观点阐释或揭示大地事象及人类生存环境,认为“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人”。人类生活在天地间,天(乾)为父,地(坤)为母,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像子与父母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人只能依附、顺从、适应地理环境。因此,归藏易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体现出古代“地理环境适应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2.3 周易哲学思想对“人地关系”规律的认识 周文王姬昌,重演绎“先天八卦”,重排六十四卦,后称“文王八卦”(后天八卦)。后天八卦以纯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表现出“日出日落昼夜更迭,斗柄转移四季更替”等的周期性现象,所以被称为周易(也有其他释义)[23-24]。周易可被理解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发展变化有周期性、有序性、规律性。文王写出了周易经文的卦辞部分,这是周易的根本内容,是义理派易学的起源之一。为人文义理派易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易与连山易、归藏易不同,其把乾卦作为首卦,有3层涵义:①在天地关系中,把天地并列,并把天的位置提升在地之上。②把连山易宏观的、动态的观点探察宇宙或天象的运行演变,与归藏易中观的、静态的观点结合起来探察大地事象及人类生存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发展,形成宏观、中观、微观结合及动、静观点结合,对天、地、人、时、空这一复杂巨系统进行规律性探索。③对“天”从商朝的迷信色彩的认识,发展为对自然的较为朴素的正确认识[16,25]。用集易学大成的周易哲学规律揭示认识“人地关系”,则表现为,“人地关系”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既有平衡又有不平衡、既有周期性又有非周期性、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适应又相互作用的不断发展演变的动态关系(图3)。
一般认为连山、归藏失传,仅有周易流传下来。笔者认为不然,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连山易、归藏易的精髓被继承在周易中(更何况现在也找到了二者存在的佐证[16]),由先天八卦、连山易、归藏易至周易,整个发展过程对“人地关系”的阐释,是易学认识“人地关系”发展规律不断升华的哲学嬗变。
2.3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论——周易对“人地关系”的解释
人们把周易分析、认识事物的哲学规律归纳为10种,即:①阴阳根本律;②五行生克制化律;③天地人时空合一律;④因果律;⑤万事万物类象律;⑥蛹动螺旋运动律;⑦中成极反运转律;⑧质量互换运变律;⑨宇宙自控调谐律;⑩大道自然归一律[2,24,26]。笔者认为此10种“规律”是把现代科学与易学相结合从中抽象出来的,用其解释“人地关系”自然也有其道理。用周易的原本哲学原理和方法认识、解释“人地关系”,对于人文地理学认识和把握周易的地理哲学精髓,并用以指导研究“人地关系”更为重要。周易的原本哲学原理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五论”,即:“阴阳论”“五行论”“八卦系统论”“三易论”“象数理方法论”。
图3 周易人地关系发展演化螺旋曲线
Fig.3 The evolvement spiral curve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from Zhouyi perspectives
2.3.1 “阴阳论”视野下的人地关系 “阴阳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万事万物均法于阴阳;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平行和谐;阴阳转换,阴阳交变等重要论点[27]。在“人地关系”这对矛盾中,人(人类)为阳,地(地理环境)为阴。人、地均起源于充满阴阳矛盾的自然界,而“人”又是“地”的衍生物,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在“人地关系”中,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否则不能构成“人地关系”。自从人类诞生出现“人地关系”这对矛盾之后,“人”与“地”无时无刻不留下对方的影响痕迹,这就是所说的“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在“人地关系”这对矛盾中,“人”(阳)与“地”(阴)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阴极生阳”就是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的变化使事物走向反面,不仅会影响人类生存,甚至会导致人类灭亡;“阳极生阴”就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过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走向事物的反面,带来恶劣的后果(人为的灾害),以至于影响人类的安全。“阴阳平行和谐”即指“人”与“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谐平衡,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阴阳论”对“人地关系”的解读对当代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3.2 “五行论”对人地关系的解释 “五行论”与“阴阳论”关系紧密不可分割,“五行论”既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宏观分类方法,又是揭示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循环演化、持续发展的一种哲学辩证思想[28-29]。“五”指金、木、水、火、土5类物质,“行”指其5类物质在运行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制化规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就是说这5类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周期性运动的链条状系统,一类物质变化必然引起其他类物质变化。“五行论”认为“金、木、水、火、土”5类物质的综合体就是自然界,笔者认为就是地理环境。5类物质之间相生相克的变化就是地理环境五大一级要素系统(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之间的变化,人地关系就是人类与“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要素系统之间的关系。人类对任何一大要素的影响,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任何一大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的,或通过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而间接的影响到人类的变化。“五行论”对人地关系的解释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研究协调人地关系时,不仅要关注“人”的变化,而且还要关注“地”的变化,更要关注“地”的各部分的变化。只有如此才能把握人地关系发展演变的规律性,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3.3 “八卦系统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1940年刘子华博士提出“八卦宇宙论”,并用其预测出太阳系存在“第10颗行星”[30]。八卦思想并不仅仅研究宇宙天文,其广及苍宇,微达人体,是古代预测事象发展演变的一种系统模式。因此,笔者称其为“八卦系统论”。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周易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图4)。
图4 太极衍生八卦系统
Fig.4 The Eight Diagrams system derive from taiji
按照这一原理,八卦衍生十六卦,十六卦衍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衍生六十四卦。实际上六十四卦是八卦在二维空间上的矩阵结果,已故著名地理学家陈传康先生认为,八卦矩阵可衍生为十六卦矩阵、三十二卦矩阵或更多[31],这些都是二维平面矩阵。笔者认为考虑更多预测要素建立三维空间八卦、十六卦……矩阵,更为完美科学(图5)。
图5 八卦3维空间矩阵系统
Fig.5 Matrix system of the Eight Diagrams in three dimensional space
由此看来,八卦、六十四卦等等的多维矩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预测系统模型。因此称之为“八卦系统论”。“八卦系统论”认为,八卦乾、坤、巽、震、坎、离、艮、兑代表八个方位和自然界中的八类事象,八个方位的轴心中央部位就是“八卦九宫”中的五宫(中宫),也是“五行”中的“土”,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场所。人类生活在这种空间,形成的人地(地理环境)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复杂系统中,所有的要素都对人产生影响,有的产生优良作用,有的产生不利影响。人类在这种地理环境中,能动地进行趋利避害,一方面依存环境、适应环境、发挥环境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八卦系统论”模型预测,及早及时发现环境的不利影响,然后进行能动的改造,以适应人类的发展。“八卦系统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实际上是传统的“或然论”哲学思想和朴素的“系统论”思想。
2.3.4 “三易论”对人地关系的阐释 “三易”除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之外,在周易中有3个原则,也称为“三易”,即变易、简易、不易[18]。此三原则是易学观察认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最基本的准则。
“变易”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没有一种不是发展变化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人地关系”也不例外。
“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有些非常复杂,通过抓主要矛盾,通过逻辑分析、推理、归纳、演绎,使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化,有利于把握复杂事物的演化规律。在复杂的“人地关系”系统中,抓住其主要矛盾,通过逻辑分析、推理、归纳、演绎,复杂的“人地关系”系统就会变得简化,有利于复杂的“人地关系”问题的认识与解决。
“不易”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这一事实是不变的,而且每一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这一原理是永恒的。“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认识“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性,把握其变化的原因,就能够揭示和把握复杂的“人地关系”发展演变的规律。
2.3.5 “象数理方法论”对人地关系研究的解读 “象数理方法论”是易学的科学方法论[22],该方法论认为“人地关系”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具有其运行的机制原理,这就是该方法论中的“理”。既然“人地关系”运行有机制原理,就必定映射出相关联的现象,这就是该方法论中的“象”。所谓“万物必有理,有理必有象”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亦然。任何现象均可用数据表示(目前不能表示的是没有对其真正认识),因此,象、数、理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可知,复杂的“人地关系”系统运行的机制原理映射出的各种现象,均可用数据表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归纳、研究,获得的因果关联或结果,即可揭示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机理、规律、法则、定律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周易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尽管现代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论[32-33],但笔者认为在哲学上并未有超越周易视野下的人地关系框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错位和失调,导致了科技的异化,周易深刻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发掘周易有关思想会对抑制“科技异化”以启迪[34]。
2.4 易学与人地关系协调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论是在过去种种人地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不断完善的,协调论的提出是当代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一大创新。“协调论”主要包括2层含义,①使人类活动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顺应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②对已经破坏了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调整修复。从现代哲学来看,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哲学依据主要是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和对立统一规律。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人地关系形成的哲学基础,而对立统一规律是人地关系产生失调并且能够被协调的哲学基石。而其易学哲学依据则主要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阴阳论(阴阳学说)”。按照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阐释,“天人合一”实质就是人与大自然的统一[17],正是这种统一才产生人地关系,上面“阴阳论”对人地关系由平衡到不平衡的阐释,已经为人地关系协调提供了易学哲学理论支撑。
人地关系协调论认为,人地关系不是简单的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各种系统、子系统,各种要素、子要素之间的复杂开放的系统关系。这种思想的现代哲学基础是系统哲学的基本规律,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成系统的,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5]。上已述之,易学哲学中的“八卦系统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思想,是对人地关系有别于西方哲学逻辑思维的一种辩证思维的系统论解读。
因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复杂开放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通过不断向其内输入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并产生负熵流维持形成耗散结构(有序状态)[32,36]。因此,人地关系协调论认为,当人地关系不协调时,可以通过调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熵”实现协调和谐。这一思想来源于熵哲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以混沌内涵为基本理论,揭示人地关系发展沿着“无序—有序—新的无序—新的有序……”这一无限演化的物质大循环模式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为人类协调人地关系提供了熵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37]。易学中的“混沌”、“太极”思想和“五行论”的基本原理相结合,对于人类协调人地关系具有同工异曲之妙。
显然,易学是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哲学基石,人地关系协调论是易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人地关系协调论与易学哲学的关联之所以不同于西方哲学,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或东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西方则是逻辑思维,这也是中西哲学最主要的差别。因此,绝不能用西方哲学代替易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易学作为传统哲学,为人地关系协调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为研究人地关系的形成与实质提供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研究人地关系的变化规律提供了一种认识论(阴阳论),为研究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提供了一种哲学模型(八卦系统论),为研究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混沌”“太极”思想和“五行论”的结合)。
3 堪舆学胎生于易学与人文地理学密切相关
3.1 堪舆学胎生于易学
堪舆学是风水学的雅称,也是其“学名”[38]。易学对堪舆学或“风水术理论”的影响有5个方面:①阴阳论。阴阳是易学的基础,全部易学都是讲阴阳。对堪舆学来说,阴阳论是其最基本的理论,讲风水龙脉必须讲阴阳。②五行论。易学中的五行论是堪舆学的总原则,有了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推动和维持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与消亡。堪舆学在建筑规划选址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及其事象时,五行的方位和其相生相克制化规律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③预测论。堪舆学中推算事象发展趋势的理论是从易学中引进的,易学也是一门预测的学问(常称为“卜筮之书”)。汉代易学对堪舆学预测影响很大[39],其把“卦气说”、“纳甲说”、“爻辰说”等纳入罗盘之中,用以推断事象发展趋势。尽管这种预测不会达到像宇宙飞船在太空对接那样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40],但其过程和结果还是符合逻辑规律的。④精气论。堪舆学发挥了易学中的精气论,强调精气在风水中的作用。堪舆学进行聚落与民居选址,都要求选择的区位有生气,实际上就是生态环境的选择。⑤方位论。易学中牵涉方位的概念有四象、河图、洛书、九宫、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十二辟卦、二十四山、卦气图、六十四卦圆图等[41]。易学的方位观念对堪舆学影响很大,风水罗盘中几乎包括了易学的各种方位。传统堪舆学认为,阴、阳宅及其村落的规划选址,如果其轴心线方位测量有误,则会全盘皆输。
综上所述,堪舆学是中国的特产,其原因是中国有易学,外国没有,没有易学就没有堪舆学,易学是堪舆学的母体。
3.2 现代堪舆学应该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提倡的一个重要的特殊领域
现代堪舆学与传统堪舆学不同。传统堪舆学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宫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潜藏着众多的地理学思维[42]。故有的学者认为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共同构成堪舆学[43]。堪舆学研究的核心即“风”、“水”二字,也即“风水”,故也叫风水学。笔者认为现代堪舆学(现代风水学)是以地理学为基础,把科学的“易学”理论(去掉迷信成分)与现代建筑学、人类生态学、环境景观学、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紧密相联的一门聚落、民居等选址、设计与规划布局,以及居住生活伦理道德建设的学科,应该是中国人文地理学提倡的一个重要的特殊领域。之所以如此,是由以下几个原因所决定的。
3.2.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堪舆学的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作为堪舆学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堪舆学中的4大要素(龙、砂、穴、水),有3大要素(龙、砂、穴)离不开地形。②堪舆学勘察的水文内容包括地表水系、地下水、水质等3个方面。③堪舆学探索的气象气候主要指风、阳光、气温、湿度。④土壤、生物条件是堪舆学评价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⑤堪舆学中还含有探矿知识,其目的不是为了找矿开矿,而是为了保护“风水宝地”[44-45]。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堪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2.2 大量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是堪舆学研究的支柱 堪舆学在研究聚落、民居选址等过程中,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以大量的地理知识作为观察事象分析问题的基础[46-47]。通过朴素的行为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天人感应”和人的心理需求行为以及地理物象,为环境区位选择、规划、设计、布局、决策奠定了基础;通过地理野外考察和地理制图等传统地理方法,对区位环境优劣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风水宝地”;在上述基础上,利用堪舆学原理、地理规划布局原理和风水罗盘等,对人工建造物进行空间布局规划,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2.3 堪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 堪舆学研究的核心是“风水”对人类的影响[48],其实质是人地关系,是对人地关系的另类解读。现代堪舆学在利用易学的“阴阳论”、“五行论”、“预测论”、“精气论”、“方位论”等科学的思想(去掉迷信成分)研究人类居住场所和聚落等选址时,是以人为本,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探索人的生活空间与其周围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居住生活伦理道德,并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另类评估,选择“风水宝地”(理想的地理环境),促进人的生活、理念、事业等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从地理哲学的角度看,堪舆学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的微观“人地关系”。
3.2.4 现代堪舆学是与中国人文地理学密切关联的一个重要的特殊领域 有些学者把堪舆学看成是传统地理学甚至就是地理学[49-50],实际上并非如此,二者不能等同。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51]。而传统堪舆学则是利用易学哲学原理和地理环境要素选择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空间区位的学问,其既有科学内涵,又有迷信成分。在古代有些文人之所以把堪舆学和地理学混为一谈,是因为那时的地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没有进行分化。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领域不断分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传入中国,通过至今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分支越来越多,其中的聚落地理学、民居地理学、民俗地理学所研究的聚落与民居的空间选址、规划设计与布局以及人们的居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等,正是现代堪舆学的研究领域,只是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有所差异,可谓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科学地选址、科学地规划设计布局聚落和民居,建立完美的居住伦理道德,使人类与生存居住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人们的伦理道德达到“完美高尚”的境界,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和谐、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易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堪舆学胎生于易学,与人文地理学联系密切,应该是人文地理学倡导的一个重要的特殊领域。这种三角关系正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应该有别于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原因所在,也应该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一大特色(图6)。
图6 易学、堪舆学与人文地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Fig.6 The relationship among Yi studies,geomancy and human geography
至此,应该说理清了现代堪舆学在中国现代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和地位。
3.3 堪舆学与人地关系协调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果说易学是以不同于西方哲学逻辑思维方式的辩证思维方式从宏观上为人地关系协调论研究提供了一整套认识论和方法论,那么堪舆学则以易学理论为哲学基础从微观上为人地关系协调论在聚落、民居等选址、设计与规划布局的具体应用与实践上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人地关系协调论强调人类活动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顺应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现代堪舆学是以“易学”理论(去掉迷信成分)为基础进行聚落、民居等选址、设计与规划布局,以及居住生活伦理道德建设的学科,其宗旨就是科学利用地理环境,选择最佳环境,使人类与生存地理环境相适应,遵循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达到人地相互感应,关系统一和谐,共存共生。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有3个:①堪舆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论”、“五行论”“八卦系统论”(预测论)、“精气论”、“方位论”等,这些思想、理论强调的是天地人统一、协调、和谐,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或地理环境的统一、协调、和谐。②现代堪舆学选址、设计与规划布局有12个原则:整体系统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依山傍水原则、观形察势原则、地质检验原则、水质分析原则、坐北朝南原则、适中居中原则、顺乘生气原则、协调和谐原则、教化育美原则、改造风水原则,其充分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论的思想。③堪舆学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历法、天干地支和时间对应关系表、节气周期变化规律表、二十四山方位图、风水罗盘和现代罗盘、立极规等,在堪舆学的哲学理论和12个原则指导下,使用堪舆学工具测量、推演、设计、规划出人类与所选生存环境时间的和空间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动的和静的、周期性的和非周期性的、循环的和非循环的等诸多要素相协调和谐的最佳空间区位。这一过程是把堪舆学的形法、理气(去掉迷信色彩)相结合,通过觅龙、察砂、理气、观水、取向、选明堂、点穴(这些是堪舆学术语不是迷信)这一方法程序完成的,这一过程是由环境知觉到环境认知再到地理物象,最后做出优选决策的过程,和行为地理学的决策选择理路,可谓殊途同归,实际上就是从微观上协调人地关系的实践过程,是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另类实践。
人地关系协调论强调对已经破坏了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调整修复。堪舆学在易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改造风水原则和协调和谐原则,包含3个含义,①对新选区位的环境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改造;②对人与原来的生存环境本来就不协调的改造;③对被破坏了的人类生存环境的修复改造。无论哪种改造,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人地关系协调和谐,充分体现了堪舆学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的思想。
显然,人地关系协调论是堪舆学理论的轴线,堪舆学是人地关系协调论独特的具体应用学科领域,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综上所述,堪舆学作为传统的区位选择和规划应用学科,为人地关系协调的微区位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应用理论,为微区域人地关系协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和方法,为微区域人地关系协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实践范式。在研究微区域人地关系协调上,堪舆学与人地关系协调论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应。
4 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如何解读堪舆学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期出版了风水专辑,十多位专家就风水(堪舆)问题展开了高谈阔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①堪舆学是科学;②堪舆学不是科学;③堪舆学既有科学成分也有迷信色彩,二者难以区分,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区分;④堪舆学是以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作为骨架的中国独特的景观评价系统;⑤堪舆学是古代地理学的主流及其他具有知识贡献的部分;⑥中国传统地理学也可称为“学术风水”或“易经地理”;⑦古天文学、古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⑧用当代科学去肯定或批判风水是荒唐的,因为那根本就是前科学时代的产物;⑨风水学说犹如一座矿山一样,等待着人们去开采、冶炼、制造和利用;⑩把风水作为历史问题来研究是可以的,但是仅此而已[52]。除此之外,还有诸多观点[53-55]。上述专家的观点用易经中的一句话概括之最好不过了,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1)。
图7 中国风水文化传播分布图
Fig.7 Spreadabl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geomantic culture
对于上述诸家观点这里不作评论,但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事实,那就是堪舆学(风水学)几千年来虽然发展有快有慢,但一直是经久不衰。特别是当代,堪舆学不仅在中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而且迅速向世界各地传播(图7)[39,56],这是许多人不愿意看到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客观景象。
基于此,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应该用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辩证的等观点解读其独特领域——堪舆学。
4.1 “历史观”视野下的堪舆学
所有的科学领域基本上都经历了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3个发展阶段,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即使在现代诞生的科学领域,追根溯源也离不开古代科学的源头。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哲学,在其萌芽产生发展过程中,均含有迷信成分。即使欧洲近现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其源头也含有神学思想,甚至一度神学起了主导作用。至此,产生于两千多年前脱胎于易学的堪舆学(风水学),含有迷信成分,自然在情理之中,根本不需要“谈虎色变”,大惊小怪。
4.2 “二元论”观点下的堪舆学
尽管堪舆学含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也含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思想。支撑堪舆学的来自于易学的“阴阳论”、“五行论”、“预测论”、“精气论”、“方位论”等五论,不仅含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哲学思想,而且还含有朴素正确的自然科学思想,这是被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自然科学家所认可的。如果堪舆学没有大量的科学思想,只是纯粹的迷信,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产物,其绝不会延续发展至今,而且逐渐向国外扩展,呈现日趋繁华之势。
4.3 “三元论”对堪舆学的释义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堪舆学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应该用“三元论”的观点阐释现代堪舆学。作为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紧密关联的特殊领域——现代堪舆学,不同于传统的堪舆学,它是以传统堪舆学为基础,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吸纳相关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而建立起来的新堪舆学(或新风水学)。笔者认为现代堪舆学是保留下来的易学、传统地理学中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现代科学理论的综合体;现代堪舆学是一种特殊的聚落、民居环境区位选择、规划、设计、布局的科学方法;现代堪舆学是与人文地理学紧密关联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应该把现代堪舆学看成是自己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学科;一种特殊的方法论;一个特殊的实践领域。
4.4 “辩证科学观”对堪舆学的解读
堪舆学既有古代自然哲学思想的科学成分,也有与巫术相连的超自然性的迷信色彩,该二重性是关于其是“科学”还是“伪科学”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焦点。中国人文地理学应该用辩证的观点解读堪舆学,既不要用其科学性掩盖其伪科学性,也不要用其伪科学性否定其科学性,要通过深入研究划清其科学性与伪科学性的界限,弘扬其科学性,摈弃其伪科学性。科学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具有逻辑推理与预言的能力。虽然现代科学是建立在严谨的定性、定量实验基础之上,并有严密的逻辑归纳推理,而现代堪舆学与之相比显得原始落后,但二者竟有类似的追求“预言”的逻辑思维。因此,中国人文地理学应该用科学的观点解读堪舆学,其正确的东西要研究,要发扬光大,做到古为今用,而其迷信的东西也要研究,要揭示其实质,做到去伪存真,这才是对待堪舆学的科学态度。相信无论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只要研究、应用堪舆学的人,都树立了正确对待堪舆学的科学思想,真正的现代堪舆学也就建立起来了,风水迷信也就荡然无存了。
5 人文地理学紧密关联领域——堪舆学的实践
笔者应邀请做了《青海黄河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落实到实际地表的现代堪舆学(现代风水学)布局,是堪舆学的具体实践。限于文章篇幅,这里仅作简单介绍。
青海黄河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的贵德县境内,其周边群山环绕,是相对封闭的盆地,同时,紧邻黄河河谷。基地规划面积约为47.7,水域面积18.8,内含湿地、河流、高原丘陵和草地等自然资源,构成极为壮观的自然环境景观。以基地内、外的自然环境景观要素为基础,结合其气候、水文、风向等,实现青海黄河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的轴线定位和主要功能定位。具体方法与步骤如下:
(1)收集、阅读、分析当地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地理事象。
(2)借助卫星图片从宏观上认识把握基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
(3)对基地内和基地外5km以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实地考察,从微观上认识把握基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要素。
(4)利用“阴阳论”、“五行论”、“精气论”、“形势说”等理论,在整体系统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山水选择原则、负阴抱阳原则、顺乘生气原则、阴阳调和辩证原则、合时有情原则、科学审美原则、改造风水(趋利避害)原则等的指导下,对基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进行科学分析。
(5)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在“预测论”、“方位论”的指导下,确定青海黄河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的中心定位和坐向;借助堪舆(风水)罗盘,确定其轴心线的走向,使基地各功能区的布局系统、协调、和谐,呈现出“天人合一”之美。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只是堪舆学的术语,用来确定坐向,不要人为地含有想象中的迷信色彩。在布局中只要做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人、建筑、自然环境有机配合,趋利避害;协调统一,浑然一体;生机勃发,相得益彰,自然是和谐顺畅,有利于事业兴旺发达。此外,在河谷地确定坐向时,不能再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这一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其实地的自然景观要素确定“四大局”的方位和坐向。
在现代堪舆学(风水学)遵循自然、顺从自然、改造自然思想的指导下,把科学的《青海黄河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落实到实际地表,做到了山环水绕,环境幽美;负阴抱阳,藏风聚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顺乘生气,万物感应;游人美、建筑美、自然美“三美”珠联璧合,和谐统一;开发了一方“风水宝地”,塑造了一个“人间天堂”。通过不断地现代堪舆学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李约瑟的“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这句话。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1)集易学大成的周易是中国一部哲学著作,一部预测学。被后世称道为“古代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源”、“宇宙代数学”。20世纪以来特别流行的地理思想“人地关系论”、“发生学原理”、“因果关系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易学哲学框架中均含有这些思想[54]。
(2)堪舆学含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也含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思想。中国人文地理学应该用辩证科学的观点解读堪舆学,既不要用其科学性掩盖其伪科学性,也不要用其伪科学性否定其科学性,要通过深入研究划清其科学性与伪科学性的界限,弘扬其科学思想,摈弃其伪科学思想。无论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只要研究、应用堪舆学的人,都树立了科学的堪舆学思想,真正的现代堪舆学也就建立起来了,风水迷信也就荡然无存了。
(3)易学是普适性的哲学,自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论。堪舆学胎生于易学,易学的“阴阳论”、“五行论”、“预测论”、“精气论”、“方位论”等五论是堪舆学的基石。现代堪舆学是与人文地理学紧密相连的一个特殊的学科,一种特殊的方法论,又是一个特殊的实践领域,中国人文地理学应该把其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加以倡导和研究。
(4)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易学、堪舆学,应与西方相关的人文地理哲学、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共同推动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5)建议中国高校《人文地理学》教材,增加上堪舆学内容。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的人文地理学,更要学习发扬光大祖先留下来的我们自己的“人文地理学”,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推向世界,服务于世界。
(6)中国的堪舆学、人文地理学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关怀、宽容和空间[58]。
6.2 结论
(1)从哲学上看,研究人地关系,应牢牢把握易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一主线,把人与地理环境看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绝不能把二者分割开来,只有如此,才能认识人地关系的统一性、系统性和普遍联系性,才能从本质上揭示人地关系演化的规律性,从中寻找出人地关系中的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哲学思路,为人地关系协调和谐提供哲学方法论。
(2)从理论上看,研究人地关系,应以“阴阳论”、“五行论”、“八卦系统论”、“三易论”和“象数理方法论”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问题,用“阴阳论”研究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用“五行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用“八卦系统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用“三易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变化;用“象数理方法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原理,从理论上分析、认清具体的人地关系问题,找出问题形成的机制原理并加以解决,从而达到人地关系协调、和谐、共生的目的。
(3)从实践上看,研究人地关系,应以易学哲学原理指导具体实践。对于具体的人地关系问题,特别是涉及与区位选择和规划布局相关的人地关系问题,应利用堪舆学的原理、方法与技术,并结合现代科学的原理、方法与技术,开展研究,做到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才能真正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才能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使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4)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地关系问题,当今世界的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战争等问题,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归结为人地关系失衡或不协调问题,造成人地关系失衡或不协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割裂了人地关系,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因此,只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协调、修复人地关系,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的协调、和谐、持续发展。
(5)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在西方文化的主导下,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的安全,挽救的办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首先要按照中国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17]。因此,研究利用易学和堪舆学协调人地关系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标签:人地关系论文; 堪舆学论文; 易经论文; 系统论论文; 阴阳学论文; 周易八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五行八卦论文; 易经六十四卦论文; 科学论文; 风水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