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宏观调控的好坏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进程,可能促使经济加速发展也可能使经济增长减速;其目标可能是争取保持经济平稳状态也可能是与经济波动做反向调控。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对经济作用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关注越来越多。每次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社会反响都会较大,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各个利益主体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反映。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金融调控与消费价格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物价的稳定,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志来表明物价是稳定的呢?一般来说,物价的稳定就是币值的稳定。币值的稳定又分为对外的稳定和对内的稳定。因为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所以如果对美元的汇率是稳定的,我们说对外的币值大致是稳定的。但这也是相对而言,因为对美元的稳定并不一定就是对美元以外的所有货币也是稳定的。对内的稳定,我们主要是盯住消费价格即CPI,现在CPI的变动受到很多非货币因素的影响。从1997年以来到2001年,我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大多数时候是负的,物价在负增长的时候,国内的购买力是上升的,但这是不是就达到了货币政策所想达到的目标呢?也不一定,因为物价的负增长也许是经济衰退的表现,保持经济增长也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另外,如果价格持续往下降,很有可能导致通货紧缩,那么企业就会出现亏损,影响就业水平的提高。
CPI的变动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即PPI的变动也存在很大差异。现在我国的CPI已经比较低了,今年4月份和5月份连续为1.8%,但PPI还是较高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要研究的是PPI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上升会不会传递到CPI上,如果能传导,需要多长时间、有多大比重会传导下去等等问题。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的传导并不很明显,要滞后好几个月,滞后期可能在6-9个月。也有观点说PPI的变动不一定会必然地传递至CPI上,因为在激烈竞争的消费品市场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被生产企业消化掉了。去年CPI的上涨主要是农副产品价格的因素,今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因素消失,CPI可能就会比较低。所以我们需要做进一步地观察和研究。
还有GDP平减指数、采购价格指数有时和CPI、PPI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这些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现在是比较模糊的,这与我们现行的统计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统计体系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或物价变动的趋势,各种商品在价格指教中的权重不清楚,统计的信息还不够透明。
物价经过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高增长、九十年代中期的负增长及现在比较平稳的增长几个过程,笔者认为,从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环境来讲,物价指数有一点正的速度,比负增长要好。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有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长率,要想把物价上涨率保持在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二、货币政策是否要关注资产价格
货币政策是否要关注资产价格,这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较多的问题。现在的资产价格主要指资本市场的价格和房地产的价格。
首先,对资本市场是否要救市的问题。在美国,对资本市场采取的态度是密切关注,轻易不去救市。对其是否救助的底线是某一事件的发生会使金融体系崩溃或某一事件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对股票市场我们是没法调的,它每天都在波动,如果我们去调节,则会被市场拖着走,而不可能引导市场。
其次,对于房地产价格需不需要货币政策加以调控。2003年121号文件出来后,舆论界、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很多争论,主要是认为这个文件的出台阻碍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了121号文件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我们不希望房地产出现太多泡沫;从更深的背景来讲,央行关心房地产实际上是关心整个金融体系,因为房地产的兴起是银行信贷支撑的结果。1997年开始住房体制改革的时候,房地产贷款只有190多亿,1998年大约400多亿,现在大约是16000多亿,增长了几十倍。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银行给予支持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个防止泡沫和防范风险的问题,一旦这个行业出现风险,央行就应该进行提示。现在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平均不良率在10%左右,从国际比较来讲,是高风险了。在日本,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还不到7%,日本大藏省就会要求其补充资本金,冲销坏账,否则就会被国有收购或全面接管。我们现在没有这么严格的监管,而且我们的救助常常是没有代价的。由于房地产业的各个环节都靠银行贷款支撑,一旦房地产形成泡沫,尔后泡沫破灭,所有的呆坏账就会压在银行身上,银行业将会陷入困境。因此,对房地产的发展进行金融上的调控,既符合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也符合保护银行业的原则。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房地产投资商认为既然有这么多人买房子,为什么还说有泡沫呢?这个观点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了现在的需求,而没有预测将来的需求。现在的高需求量并不代表将来一直会维持这个需求量。我们说它有泡沫,是说它快速上涨的价格背后,并没有真实需求支撑,因此,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带有投机性的需求会突然消失,泡沫就破灭了。在许多人看来,只有泡沫破灭之时,才会承认泡沫的存在。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关于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问题,讨论也很多。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因为通货紧缩需要促进内需,财政政策一度是采用的主要的调控手段,所以有人提出货币政策“无效论”,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淡出,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一是调高准备金率。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次调整过存款准备金率,而且调整幅度也较大,但市场几乎没什么反应。2003-2004年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尽管调的量很小,市场反映非常强烈,说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金融体系对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增强了,也反映出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日臻成熟。另外,货币政策的使用方式也有改变,过去,在调整准备金前绝对保密,现在则是提前声明要调,正式调可能是三个月以后,为的是给商业银行一个自动调整各自资产结构的时间。央行将会更多地发挥信号机制的作用,通过信号的传达使政策受体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预期政策目标。这也说明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在提高。
二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这个政策应该说是非常有效的。过去一段时间公开市场操作是靠积极地买卖国债来增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微调经济,达到一定效果。现在,央行更多的是用央行票据来调控货币供应量。这个政策操作和我们的外汇政策有较大的相关性。我们的外汇储备今年上半年增加了1000亿,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外汇储备过快,人民币投放就会增多,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本币就会贬值。上半年,我们的CPI是2.3%,通货膨胀程度并不严重。这是因为央行在银行间市场上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对冲过多的货币供应量的结果。也有人对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发行央行票据冲销外汇的持续性和成本问题持怀疑态度。其实我们有足够的空间,美国最近不断升息给中国的对冲机制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我们的外汇储备很大部分在买美国国债,如果美国国债收益率大于央行票据的利率,我们就是盈利的,所以说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对冲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货币供应增长压力。当然我们要随时关注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用不同的方法缓解压力。
三是利率手段。去年以来利率的放开走得比较快。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在操作层面讲是很复杂的事情,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呼吁利率市场化,但直到本世纪都没有实现。去年在调0.27个百分点的同时放开了存款下限和贷款上限,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利率在市场上的作用在加大,资金的供求关系可以通过市场反映出来,或者反过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反映市场资金的状态。比如说最近市场利率不断往下走,特别是回购利率下得很快,表明企业的筹资成本在降低。另外,现在五家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债,利率三点多,比银行最优惠的贷款利率还要低。我国的银行间市场差不多有四千多家机构参与,有相当部分是大企业,银行间市场实质上已名实不符了,因为它已不是纯粹的银行间市场。但这更有利于资金的流动,有利于市场利率的形成。利率放开后,市场利率在逐渐形成,将会形成一个收益率曲线,对于市场的发展和预测经济的长期变动乃至于将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设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有自己的经营准则、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手段。在盈利的压力下,商业银行会自主做出对市场风险的判断。但是,银行可能只会关注某一微观的具体项目或某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所以有时也经常会出现助长泡沫的现象。央行通过指令性手段要求商业银行减少贷款已是不可能的事,央行只能发出信号,进行风险提示。
在前段时间的投资热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除了产业链中的上游行业出现短缺而形成大量投资外,像房地产这样的涉及居民消费的行业也出现了过旺的需求,从而使总体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大幅增加。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是需要的,银行信贷对投资者的支持也属于正常的业务,但是我们要看到宏观形势的变化对银行的风险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当过热的投资逐渐降温,大量银行贷款支撑的集中投资的风险就会暴露,银行信贷中的不良贷款就会大幅上升,造成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由于开发区、房地产热,商业银行所贷的款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最后靠政府来承担了。但这些后果最终可能还要转嫁到每个人身上。还比如2003年我们看到经济有所过热,国债的利率发生变动,预测国债价格会下降,但那时商业银行买了很多国债,造成了较大亏损。另外,对瓶颈行业,如果商业银行也是一窝蜂地贷款,也会造成很大的风险,也会造成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所以对于信贷政策的这种警示,在什么时点出台、出台什么政策都是非常艺术、非常关键的。出台早了会使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出台晚了可能没有什么作用,所以政策出台要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最典型的例子如房地产,2003年121号文件已经进行了警示,但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现在泡沫已经很大了,最后国务院七部委出台政策才使房价增势减缓。现在上海的房地产价格降了一千多块钱,但主要是高等房下降了,中部和西部地区是否也在降还要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里面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市场有不同的利益集团要维护房地产的利益。其中地方政府希望房地产价格上升,那样财政收入会增加;房地产商最近两三年的声音最大,追逐利益的意图非常明白,相反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却有点沉默,这是不正常的。经济中的泡沫越来越大,最终地破灭会带来经济的衰退和萧条。
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提前看到这种风险的存在,并及时进行提示,提前出台政策来避免泡沫真的发生。随着我国银行业微观机制改造的深入,现在商业银行对宏观金融政策的变化比以前敏感了,一旦政策信号出现变化,他们都会做出反应,在信贷政策与风险衡量上进行调整。企业对政策信号的敏感性要弱些,所以有时还存在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的信贷政策之间的反差现象。还有,对于地方政府,一方面我们要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还要使它逐渐脱离直接去干预经济的行为。
货币政策的作用是要使整个经济体系趋于稳健。中国的经济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影响,因而商业银行的稳健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对经济体系与金融体系可能发生的坏结果进行修正和预防。它可能是一个航标,要各金融机构在经营金融时随时注意这个航标的存在;它也可能是一个舵手,不断地修正航行中的金融之舰,不要偏离了既定的航线。为保持稳健的每一次调控,尽管是微调,都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调整。因而它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赞同。所以,每一项宏观调控政策,都会有人受到损失,有人获益。评价宏观调控是否成功,就是看经济是否正在持续稳定而快速地发展,是否让大多数人受益。
五、中小企业融资与宏观金融调控
中小企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发达国家也如此。大型企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数量可能不超过5%,但这5%的大企业可能创造60%-70%的GDP或工业产值,但是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可能占到60%-70%。社会需要大企业去创造更快更多的财富,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很多措施支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而贷款难的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银行的风险控制手段不适应。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正规的资产负债表,更没有经过会计事务所审计的报表,这样的企业想要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确实非常困难。二是中小企业倒闭的概率比较高,国际上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存时间是5-8年,倒闭率差不多为10%-20%,风险较大。按照商业上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中小企业想要得到贷款,就要支付比大企业更高的利率,即风险溢价。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利益驱动,要商业银行自觉提供高风险低收益的贷款是不现实的。三是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如果贷给一个大企业100亿只需两个信贷员,那么这100亿贷给中小企业,起码要1000个信贷员,成本大大增加,于商业银行是不合算的。
我们鼓励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这需要各方面的措施加以支持。一是要使商业银行转变观念,改变一味地嫌贫爱富的态度,认识到中小企业应该是今后的利润增长点,因为大企业毕竟只有少数几家,竞相争取大企业贷款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利率越来越低,带来整个行业的灾难。特别是在不良资产还很高的情况下,以低利竞争会毁掉银行业的。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为银行通过收取更高的利率来向中小企业放款提供更好的条件。去年央行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获得风险溢价方式弥补其风险,就会有一批商业银行愿意转向中小企业贷款。三是对中小企业贷款采用政策性的支持方式。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设立政策性小金融机构,像日本的中小企业金库;对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财政贴息;对高科技中小企业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实行小额贷款试点,小额贷款机构不吸收存款,只贷款,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捐赠或通过机构筹集,用以支持农户、居民和微小企业。
六、结构失衡与总量失衡的关系问题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基本是总量调节,但是,中国经济的失衡又主要是结构问题,我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首先,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失衡,一定是某个行业、部门或地区出了问题,由于与其他部门或地区的联系,最终转化传染至总体经济,造成混乱。从中国的经验看,1992-1993年的海南泡沫,2003-2004年的房地产热所引致的能源、运输瓶颈,使经济出现的过热,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行业、地区表现出来的结构问题最终导致宏观经济失衡的例子。
其次,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并非是唯一的,不能包打天下。在中国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宏观调控需要各种政策组合起来才能起作用。国家颁布的产业政策指引,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的指引,实现资金支持的有保有压;通过财政政策随机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以及转移支付,以调节社会经济供求变化、合理配置资源并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经济;通过收入政策来对各种收入进行限制或补贴,从而抑制或刺激需求,达到供需平衡。
第三,从调控来看,总量调控的传递路径正好同结构失衡的扩展路径相反,通过对失衡地区和部门的警示,促使商业银行进行有选择的贷款结构调节,从而达到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宏观调控的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手段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少,更多地将会依靠经济手段来调节。
标签:cpi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房地产金融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经济泡沫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政策风险论文; 金融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央行回购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