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展开,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导学”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以达到激发学生自身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有效地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
下面以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这节内容,学生是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的,教材以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的。学生能根据教材给予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但对于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不容易质疑的。
一、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理由,他们是压根儿不会去想为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只认为提供的器材就是玻璃版,它也是平面镜的一种。
二、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的原因。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恰好玻璃板与桌面垂直,就不会出现替代物与像不重合的问题。就不会有质疑。有一部分学生,安装玻璃板时出现了与桌面不垂直的情况,那么替代物与像就怎么也不能重合了。对于这样的情景,学生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1、认为存在误差;2、没有任何想法,不重合也不会去思考原因;3、提出质疑,不重合的原因是什么呢,但没能力解决疑问。
三、成虚像的特点。学生在本章第一节“小孔成像”中接触过成实像的情况,教材并没有在第一节这里为实像下定义,实像这个名词基本上都是教师补充的。而教材在第三节专门给平面镜成虚像下了一个定义。其实学生对对于什么是虚像,是没有多少认识的。以上三个问题在学生做实验探究题也会经常遇到,绝大部分学生在第一次做题时是不会的,很多人是因为做的次数多了,就记住了答案,至于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他们是说不清楚理由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于初学光学现象的学生而言,内容抽象,还没有用图形建立物理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现象,形成直观的印象。所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遇到的问题我用实验的方法,提问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考、质疑。起到利用形象的现象、清晰的问题解决学生模糊的认识的作用。下面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利用器材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请学生继续以下操作。(利用PPT将设计的问题和操作方法显示在黑板上。)
一、请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平面镜,其它都不动。(这时才将平面镜分发给学生,以免学生做实验时混淆不清。)对比观察,哪一次成像更清晰?哪一次更容易观察到像的位置?请通过你的操作回答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很轻松就会明白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是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结果,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二、请将玻璃板稍向前向后倾斜,其它不动。观察替代物是否还能与像重合。请通过你的操作回答若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会出现什么现象?你知道小车客车前面的玻璃要设计成倾斜的原因吗?这里设计的两个问题既有实验中遇到的疑问也有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学生兴趣很浓厚,能通过实验体会到学习物理的快乐。
三、请将物理书档在玻璃板与像之间,你还能通过玻璃板观察到像吗?将白纸放在平面镜成像的位置,能在白纸上看到像吗?说明平面镜成像与小孔成像的性质一样吗?这里的问题能提示学生思考虚像与实像的形成原因是不同的。教材的设计要在下一章才会具体解释虚实像的形成原因,但在这之前就已经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如果不慢慢渗透这方面的知识点,在后面学习时学生接受起来难度也是很大的。在这里设计这样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先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在过渡到理性认识,既突破了知识点的难度,也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知道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的事实,避免了强行的“死记硬背”式的灌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回答问题,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操作过程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能根据实验现象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印在脑子里。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培养学生形成敢于质疑的品质,以及有质疑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物理核心素养。
论文作者:文学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9
标签:平面镜论文; 玻璃板论文; 学生论文; 虚像论文; 现象论文; 实像论文; 物理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