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成长;居住区;安全
“儿童友好型社会”的提出使更多国家开始关注儿童和社会的关系,关注儿童成长。在我国,深圳率先推进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写入深圳“十三五”规划纲要,并进行相关的实践和探索。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渐渐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型为主动的参与者,
在现代家庭生活结构中,儿童是家庭必要成员之一,儿童时期是每个人必经阶段,儿童成长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对儿童来说,居住区绿地应该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对于现代家庭来说,“周末父母”和“工作日爷爷奶奶”是常态,儿童常常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负责看管的。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家长就是儿童的双脚,他们的活动常常和家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相关,居住区绿地就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幼儿园的放学后,居住区绿地是儿童归家的中转站,是他们大放异彩的地方,追逐游戏,自玩自嗨,此时的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交往和认知,对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助益。
一、相关释义
1.儿童
根据儿童的行为认知、心理特点,人为地将 0-6岁儿童的成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每个时期之间并没有严格限制,相互渗透、递进。我们在关注大多数儿童的同时,不要忘了特殊儿童的存在,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
2.儿童与安全
“安全”无疑是我们讨论的中心所在。何为安全?《辞海》给出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危险是根本,最终目的是不出事故。儿童游戏空间就要远离车辆,远离有可能带来伤害的人或物,同时远离自然伤害。我们应关注儿童的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生理安全多体现在场地设计当中,避免磕碰、摔倒和跌落,心理安全是一个很难一概而就、明确定义的议题,有选择的规避对儿童心理产生不好影响的因素。每个儿童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在场地空间中,我们能做的就是促进儿童间的交往合作,使他们感到愉悦,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交往达到对自我的认同和认知,这也充分印证了马斯洛的需求等级。
3.儿童与居住区
居住区空间本就是一个人工化环境,是经过人为设计的场所。现代居住区作为邻里关系的载体,在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外,也应满足基本的交往属性,居住区公共空间就是人交往的场所。儿童作为居住区的常驻民,其本身具有独特性,一方面,儿童是住区内最具活力的群体,儿童所在之处即为人们视线聚集之处,另一方面,儿童又是最为弱势的群体,年龄偏小、活动范围受限,其活动时间、范围常常依附于成人,在成人没空时,缺少自主选择场地的权利。纠其原因,儿童发育不成熟只是表因,实际为家长认为外界充斥着各种不安全因素,如果外界相对安全的话,家长也可以解放双眼,不用时时关注儿童的活动。居住区就对儿童活动范围进行了限定,既隔绝了外部的车水马龙,又隔绝了外部的人为不安全因素,避免被拐、走丢等情况。居住区对儿童来说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且是儿童较为熟悉的存在,儿童生活其中。居住区内的儿童游戏空间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户外空间。
二、居住区游戏空间设计
1.空间存在形式——独立与混合
儿童游戏区域常作为居住区的基本配套存在,常分为独立型和混合型两种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独立的儿童活动区域,即专为儿童设置的活动区域,与成人活动区域分离,是儿童自主的活动空间,儿童游乐设施配套相对齐全;混合型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和成人活动区域结合,儿童游乐设施只是作为活动空间的配套存在,且设施相对单一;另一种是儿童活动空间散布于住区绿地中,由于分散的特性,可达性较强,作为周边住宅的临近活动点,方便儿童游憩,这种布局方式的儿童游戏空间常常设施较为匮乏,或者没有儿童游乐设施,只是作为一个依附于绿地的一个活动空间存在。
2.空间设计内容——边界与活动空间
儿童游戏场地常有边界对空间进行限定,既与外界空间进行隔离,同时又形成内部的围合空间,这种边界有硬质边界(栏杆、围墙、坐凳等)和软性边界(植物、铺装等)。边界的存在主要是对空间的性质进行限定,将儿童活动区域与外部道路、空间隔离,形成儿童专属的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常有单一和复合之分,单一型空间常作为复合空间的构成单元而存在。单一型的空间主要是指使用功能受限、游戏形式单一,这种场地一般不会太大,只是作为单纯的休闲空间存在;复合型的空间形式多样,是单一型空间的累加和相互渗透,这时空间被划分成多个,亦常有动静之分,婴幼儿的活动区域常常结合成人的休息空间布置,学龄前儿童的活动空间与学龄儿童活动空间进行区分,学龄儿童活泼、爱跑动,以防在跑跳时将幼儿撞倒。
三、场地不安全因素
场地中影响儿童安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之分,自然因素有光照、通风、地形、水体、植物等,人工因素有交通、游乐设施、铺装等。
1.自然因素
阳光是户外儿童游戏场地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被隔绝在方盒子里的儿童很难享受阳光的沐浴,居住区的游戏场地是儿童最天然的阳光浴场,同时也要注意场地的遮阳,谨防稚嫩的皮肤被紫外线晒伤;
合理的通风能置换场地空气,减少细菌的滋生;在居住区中,儿童场地地形多为人工堆叠,合理的坡度以防儿童滚落摔伤;
水体是最“聚人气”的点,水的呈现方式也有很多种,溪流、旱喷、叠瀑等,同时水也是儿童科普的好教材,通过设置儿童水利科普设施,提高儿童认知;
植物是场地设计的软景,因其色彩丰富、富于变化常作为儿童户外兴趣拓展课堂,观花、食果,感受生长过程,在选择植物时,避免带刺、有毒的植物;
2.人工因素
儿童游乐空间的选址关键在通达性,交通因素就决定儿童游乐场地选址的问题,儿童游乐空间常沿小区主干道布置,常设于视线集中范围内,最理想的布局位置就是父母在家中就可以目及儿童区域,可是在现在寸土寸金、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难有此理想状态;
儿童游乐设施是儿童游戏空间必不可少的要素,场地铺装多采用软质弹性铺装,增加缓冲压力,如彩色橡胶垫或人工草坪,在活动器械下面可铺设砂子、木屑、树皮碎屑,以防儿童摔伤。
同时,儿童游戏场地内游戏设施的安全也是一大因素,儿童游戏设施有人工游乐设施和园建配套游乐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的结构稳定是安全性的基本体现。人工游乐设施的形式多样,是现在儿童游戏区主要的活动器械,这一类的游乐设施常常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设置,在难易程度、尺寸尺度上有所差异。而园建游乐设施是园建的一部分,列入通过堆坡形成的儿童滑梯,通过挖方形成的问题滑板空间等。人工游乐设施常用材料多为塑料、木材、麻绳和金属,在结构上应注意棱角圆润、尺寸合规。
居住区作为儿童使用率最高的户外活动空间,我们对其安全问题更加关注。通过营造一个安全宜人的儿童游戏空间,为儿童提供适合成长发展的游乐天地。
参考文献:
[1]吴桐.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的交互性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2]方咸孚,李雄飞.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张玉荣.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场地安全性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4]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
论文作者:石欢欢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5
标签:儿童论文; 居住区论文; 空间论文; 场地论文; 游戏论文; 游乐设施论文; 活动空间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