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农村大市场是民族地区经济大开发的切入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切入点论文,大开发论文,大市场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民族地区当前最关心的话题。西部一些地区确立了以外向型为主的发展战略,开展了大规模的吸引外资和招商引资活动。这样做有没有效果呢?最近,重庆的一家报纸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行为,架子做得很大,但真正有效的,却少之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看来,对这个问题,也要一分为二,需要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根据各地自己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
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美国成为世界一霸,英、法、日、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GDP 等都翻了好几番,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增强。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如果我们把从蒸汽机时代到二战前称之为资本主义成长期的话,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确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而这种快速的发展,能不能带到新的世纪?当前发生的一系列事实,给了我们一个否定的答案。
首先是科技发展的泡沫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在20世纪之所以得到了快速发展,最大程度上取决于二战时期形成的科学技术。军事技术的民用化,直接导致了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而目前,二战的科技优势已经充分释放出来,目前已进入了一个以生物、信息科技为主流的新科技时代。这种新的科技进步,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积累才能形成足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技术优势的。而纳斯达克神话的破灭,预示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出现了泡沫化的倾向,在老的科技能量充分释放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新旧科技的交替问题。
其次是货币主义的失灵。据多种权威媒体的介绍,美国的第一号人物不是总统,而是美国央行的格林斯潘,他的一句话可以直接影响美国股市的波动。应该讲,在美国经济的增长时期,通过利率等货币调控手段,的确能对经济起一定的制导作用。但这几个月来,格林斯潘几乎就没有讲过一句话,并且近期传闻他要退出江湖。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更年期,货币政策的调控对经济已经不灵了,格林斯潘的讲话已经没有了意义。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在几乎是零利率的情况下,日本的经济仍难以摆脱衰退的局面。种种迹象表明,货币主义已经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调控经济的能力。
第三是泡沫经济的破灭。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近几年世界股市和国际金融又出现了几次大的震荡,泡沫经济带来的危害已经为世人所公认,它对国际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威胁,连始作俑者的索罗斯都无法否认。泡沫经济源于过度的资本积累,由于垄断的加剧,全世界500 强企业拥有了全世界1/3的财富,使得资本积累率快速提高,一部分资本很难再进入再生产领域,只能从生产和再生产中游离出来,这就是游资,变成资本对资本之间进行相互赌博,造成了一种虚拟的繁荣,一旦这种神话破灭,就会反过来影响正常的再生产领域,导致国际经济的衰退。
第四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碰到了重重障碍。这次在意大利小镇召开的七国首脑会议,讨论的议题是国际经济一体化问题,但会议期间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会议的内容,而是一大批由不同国家志愿者组成的示威者队伍。从经济学意义来讲,随着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国际化,出现国际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为什么引来这么多民间力量的反对,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优点,但它也可以成为经济强国掠夺弱国资源、破坏地球村环境的帮凶。资本主义从一诞生起,就走了条对外掠夺资源和瓜分国际市场的道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在进入21世纪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资源不足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来寻找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通过吸血的办法来挽救其衰退的局面,这实际上就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现代版,这能不引起那些有识之士的反对吗?
第五是新一轮军事竞争已经初露端倪。尽管遭到了世人的普遍反对,但美国仍一意孤行,推行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而日本,从教科书事件,到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日本朝野议论纷纷的修改宪法、调整国民自卫队的倾向,无不意味着在经济优势已经相对衰落的情况下,美日等国开始考虑通过发展军事,来寻找新出路的企图。
上述这些现象,初看起来是相互独立的,但仔细解读,我们就会发现,这是资本主义国家走向更年期的综合标志。而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国际国内二极分化日益严重,使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加剧。由于资本主义先天地存在着一种制度缺陷,即它的资源配置,是为资本服务而不是为人类服务,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二极分化,从而一方面加剧资本积累过程,刺激泡沫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使这种资本之间的赌博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二极分化又加剧了劳动者的相对贫困程度,使这些国家的购买力相对萎缩,最终导致货币主义的失灵。再加上二战时期科技潜力已被充分释放后,新的科技还有待发展,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动能力减弱,使资本主义国家缺乏发展后劲。为了摆脱“更年期”综合症,寻找新的发展之路,他们举起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军事竞争的二面大旗。但当前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军事竞争很难走通,因此,近段时间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动一切力量,到处兜售国际经济一体化这一新的门户开放政策,试图借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名而行自由化之实。世贸组织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工具,也成为他们推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更年期的同时,从他们原来的殖民地上解放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使世界政治经济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发展中国家也在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载体,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想利用国际一体化来解决其国内经济问题,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这种斗争的结果,就是国际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使我国在进入WTO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最近,我国出口贸易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中日贸易战、欧美对中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等现象,都充分验证了这一事实。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固然可以通过扩大开放,更多地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更好地使我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但同时,上述分析情况表明,在这样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我国要走完全的外向型发展道路,难度很大,而且,在新的形势下,从东南亚等国家的教训来看,完全的外向型经济也会出现更大的风险。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部地区抓住了国际经济新分工的机遇,走出了一条外向型的发展道路。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东部地区已经走上了先富起来的道路,3亿沿海人民开始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同时, 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出现了产品产大于销的情况,很多产品在一再降价的情况下,仍卖不出去。而西部地区10亿人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走上了小康的道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面临着这样的一种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际经济的新形势,决定了西部地区很难再模仿东部地区,走外向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出现的工业品供过于求的现象,又决定了西部和民族地区在发展工业上不但没有优势,相反可能会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因此,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要抓住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就必须认真研究上述问题,清醒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针对西部地区的实际,转变观点,实事求是,寻找新的市场,研究新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再生产原理告诉我们,在再生产四个环节中,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交换和分配是中介。要发展生产,保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先研究消费。根据这一原理,分析我国目前工业品供过于求现象,我们就可以发现,工业品供过于求,并不意味着全国13亿人民都已经满足了对这些产品的需求。相反,我国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开拓出来,9亿多农民的购买力没有形成, 这是我国工业品供过于求的最根本性问题。因此,在外向型经济发展困难、工业经济东部已经形成先发优势的情况下,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必须转变观念,从农业现代化入手,通过认真地研究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中央通过积极财政政策解决西部和民族地区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切切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最终通过农业的现代化,开拓农村大市场,促进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振兴。
以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为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出发点,既是国际国内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西部和广大民族地区,最广大的人民就是农牧民。在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不代表广大农牧民的利益,就很难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西部地区尽管有着一些较为发达的经济强市,如西安、成都等,但占主体的,还是广大的农牧民。无论是从西部大开发也好,从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也好,只有西部广大的农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最真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经济振兴,从而最终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
西部和民族地区要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就必须认真研究当前农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为农牧业生产存在着增产不增收、农业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归结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农副产品的品种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建国以来,我们围绕着让全国人民吃饱穿暖这个问题,发展了一批高产的农业品种,缓解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水稻为例,原来老品种的杂交稻、早灿米,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最终只能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其次在于农药和农肥问题上。过去,我们在使用农药、化肥上,也是以提高农业产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为中心的,因此,一度使用了一些剧毒农药和大量的化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在这方面及时进行了改进,从而满足了市场对农副产品提出的环保要求,而我国却没有及时跟上,至今仍有大量的有毒农药在使用,且在农肥结构上,只注重发展化肥,而忽略了化肥与有机肥的结构,从而造成了土地板结,肥力难以吸收,一旦下雨,就流入江河,污染环境。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使我们作为一个水果大国,有60%以上的出口水果难以通过卫生检疫,直接影响了我国农副产品的出口。
再次是耕作和畜牧方式问题。这一问题,在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刀耕火种、漫灌和放牧等比较落后的耕作、畜牧方式;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基本上还处于以家庭为经济单元、以手工劳动为主要手段的个体农业阶段。这种耕作和畜牧方式,我国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不仅生产力水平低,还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使农业生产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如果再不用现代化的方法来改造它,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经营方式的落后也是导致农业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靠天吃饭,能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和组织方式的地方并不多,同时,由于缺乏政府指导,农业服务体系跟不上,市场信息不灵,使农民经常处于一种重复生产、重复经营之中,今年哪个农副产品好销,大家都一哄而上,结果,导致第二年产品供大于求,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这也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农业领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科学技术的不到位,导致了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使我国农业的种子、农药、农肥问题难以得到较好的解决;由于管理技术不到位,导致了农业生产关系的落后,使小农经营方式难以得到很快的转变,农业耕作、畜牧方式难以得到很好的改进。这种落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导致了农民收入难以增长,更重要的,还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保问题,使西部地区全面缺水,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民,改造农业的产业、产品结构,必须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改造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具体讲,就是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是要用科学技术改良农牧产品品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新品种,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说明我国完全有能力通过科学技术解决农牧业的品种问题。如对牧业产品,就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根据牧场的特点,对畜种、草种进行改良,从而达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拿出500万元奖励袁隆平同志,就是鼓励农业科技发展的最好示范。
其次是要用科学技术改进我国的农药、农肥结构。目前,很多绿色的农药、农肥来源于国外,我国的绿色农肥市场几乎成了舶来品的市场。而实际上,我国国内企业在研究、生产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农药、农肥上并不比国际市场差,但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仅仅依靠市场自发的作用,一方面做不大,另一方面,农民也不一定能很快接受,因此,必须要依靠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依靠政府进行引导、推广,从而推动我国农药、农肥业的发展,实现绿色产业的本土化。
另外,还需要用科学技术来解决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缺水问题。在全面缺水的情况下,西部很多地区仍采用漫灌的方式来解决农业用水问题,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我国西安的杨凌农业高科技区,发明了一种比以色列更先进、更便宜的节水方式,如果我们能广泛地推广这些先进的节水技术,用喷灌等方式来替代目前粗放式的用水方式,并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采取科学的用水管理办法,合理分配水资源,就可以较好地缓解我国西部目前的这种状况。这一问题,在民族地区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来,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一些民族地区一度走了一条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道路,使经济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目前,国家在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环保项目,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在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过程中发展节水农业、民族特色农业,同时,如何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我们农牧产品的品种、农药、农肥等,发展绿色农牧业,把现代农牧业改造成环保式的农牧业,是民族地区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最后,需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经营方式的改造为例,东部地区在充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如下五种农业经营方式:一是大户经营,即通过土地转承包,把原来分散承包的土地集中起来,由经营水平较高的农户经营,利用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专业户经营,即在原来农业大户的基础上,由一家全部承包农业生产各环节发展到每个环节由一个大户负责,分别形成种粮专业户、运输专业户、加工专业户等,使农业生产率在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再形成社会化分工所形成的收益;三是公司加农户,即以农业经营公司为龙头,与广大农户建立起供销关系,使广大农民在农业公司的带动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农作物,保证其农副产品的畅销,从而使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促进农业向市场化过渡;四是公司加农工,即农民在把土地转承包给公司后,个人成为该公司的一名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民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解决了农业产业化的最大障碍,使农业生产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五是股份合作经济,即农民以土地、技术或劳动力等入股,成为公司的股东,既参与公司的决策,又是公司的一名员工,使广大农村形成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道路。这五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东部地区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过程,是东部地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发展的过程。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完全有条件借鉴东部的经验,加快其农业经营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集约化。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元的小农经济是肯定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样,在小农思想的约束下,农业生产也难以搞上去。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以资本为纽带,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如民族地区在单个农户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集资购买现代化农具,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利用目前双层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优势,对农村经营方式进行改造。我国第二轮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了农民承包土地的时间,使生产关系能更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民有更高的积极性去经营自己的土地,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但第二轮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还规定了土地可以转承包。这就使这种农民与土地的“不变”关系可以“变”为更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使广大农村以土地转承包、入股等为契机,改变农牧业经营方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利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把原来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改造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只有农副产品符合市场的需要,农民的劳动才能真正通过交换实现价值。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的农业也和工业一样,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劳动、重复生产现象,如花卉,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基地,结果,一些十分名贵的品种,价格也越来越低,农民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只有运用市场机制,把农业改造成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行业,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
开拓农业市场既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前提和条件。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相关的,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大市场的形成,西部和民族地区可以形成一条比较合理的产业链,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首先,农业市场的开拓,为西部和民族地区形成了产业链的龙头。所有的产业链,都是从最初产品——农牧业产品或矿产品开始的。西部和民族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同时,把农村潜在的购买力调动起来,形成农村大市场,从而为整个西部和民族地区的产业链形成龙头优势。只有中西部地区10亿人民富起来了,我国9亿农民富起来了, 我们的共同富裕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既是我们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体现,是实现西部大开发和民族经济振兴的目的所在,也是促进西部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起步所在:农牧民收入提高后所形成的购买力,为西部地区走上工业化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基础。一方面,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形成,使得原来供过于求的工业品还不够9 亿农民的消费,广大农村市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从而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有着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外吸引力将大大提高,为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随着西部和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形成,它所带来的经济联动作用,将使西部和民族地区逐步走出小农经济的约束,通过不断地拉大产业链,实现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因此,开拓农村市场,既是西部和民族地区经济大开发的切入点,更是我国拉动内需的根本措施,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西部和民族地区的振兴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所衍生出的新需求,将在农业的工业化领域形成第一波产业链。在集约化农业基础下,家庭为单元的小农经济被公司制的现代农业工厂所代替。围绕着这些公司,围绕着农业这个中心,就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需求,从而在农村形成第一个产业链,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在这个产业链中,主要包括:
一是以促进农业经营更好符合市场需求为目标的信息服务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第一位的,没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农业经济就会走上重复生产的道路。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了必要的通讯产业,如农村电话业、新闻媒介业、针对农民的培训业等将蓬勃发展;一些必要的信息工具,如电视机、收音机、电话机等将在农村市场取得发展的机遇。
二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为目标的公用事业。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市场的开拓,必然要求有一个畅通的物流,由此,必将促进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建道路、大批运输专业户的出现,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为农村市场的进一步拓展铺平了道路。另外,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农民致富的目的也是实现农民生活的现代化,而这两个方面,都要求农村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能源体系。因此,农村电网将不断拓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颖的能源行业也将在广大的农村找到市场。同时,交通、能源的发展,也将带动其他公用事业的发展。
三是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目标的科技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了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科技服务网、科技培训业等。
四是为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农机服务体系。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就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就需要向农业机械化发展。这就为机械工业在西部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为了促进农业机械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现代化,广大农村的农资市场、农资加工业、农资维修业等将率先成为农村乡镇企业首先进入的领域。因此,从农业机械化这一切入点,将产生一系列的产业链,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
五是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各类要素市场。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各类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过程,因此,各类资源,也需要按市场的要求进入农村,由此产生的农村要素市场,将包括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剩余劳动力调剂体系、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等。
六是为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而形成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这一体系,是广大农村乡镇企业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东部地区很多乡镇企业的发展,首先靠的就是农副产品的加工。西部和民族地区的乡镇企业,也会在这个领域得到快速的发展,从而在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一个以为农业服务为宗旨的工业体系。
这一环节的产业链,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它将使农村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第一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举的方向发展。同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述体系中很多是由现在的七站八所来完成的,随着这一波产业链的延伸,以政府供给的方式提供这些服务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机遇,通过市场化,使他们从政府的机构变成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这些人员成为农业服务体系的主力军。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村费税改革的步伐。
第三,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第二波产业链。农业的现代化,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细化农村经济的分工为特点的。这种分工的细化,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使一部分农民脱离了土地,成为不务农的农民。这种变化,改变了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模式,使广大农民的生活都将依赖于市场。由此,使农村在农副产品市场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巨大的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农村生活服务体系,并随着这一体系的细化,逐渐形成农村的第三产业体系,如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将越来越细,最终使农村形成一、二、三并举的经济格局。
农村经济从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向二、三产业并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村城镇化形成的过程。农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体系的形成,都要求人员、资源相对集中,从而使一些原来的大村,凭借贸易、加工、交通等优势,形成不同风格的农村小城镇,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第四,农村城镇化的形成,将以其经济上的凝聚力和市场的辐射力,吸引广大的投资者,从而形成第三波产业链,推进西部和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农村的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生活服务市场的形成,将产生巨大的需求,而这些,正是东部地区和国际市场所稀缺的。西部和民族地区有了这些稀缺资源,才有可能使招商引资活动真正对东部和国外商人有吸引力,刺激他们来西部和民族地区寻找发展机会,促进他们把企业搬到离消费者近一点、劳动力等成本低一点的地方来发展。而这些外来力量,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入的,这一方面将弥补西部和民族地区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带动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带动农村镇城向现代化小城镇发展,从而与西部和民族地区的产业链与东部市场、国际市场接轨,最终促进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振兴。
第五,西部与民族地区产业链与东部、国际市场接轨后,还将引起第四波产业链,从而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走上跨越式发展道路创造条件。有人认为,如果西部和民族地区按部就班地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可能会永远落后。因此,主张在西部和民族地区搞一些特殊的行业,如高新科技等。而高新科技是建立在具体的基础上基础之上的,农业现代化,为西部和民族地区发展高新科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无论是农副产品的品种改良,还是农药、农肥的绿色化,无论是为了改良耕作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还是为了改变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的现代企业制度,都需要高新科技和现代工业产品的支持。而东部与国外的技术、资金、人才的进入,则为西部和民族地区发展这类高新科技创造了条件。因此,通过产业链的不断扩展,使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形成以为农业服务为宗旨的高新科技产业,不仅解决了产品的销路,还可以引发出更多的相关产业,从而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城镇向现代市场发展进程的同时,促进这些地区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最终实现西部和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当然,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以农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拓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指导和调控。以家庭为核算单元的农业,是不可能成为农业科技发展主角的,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农民也很难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因此,要仅仅依靠自发的市场配置方式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在政府的调控过程中,财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农业现代化、市场化过程中财政的问题,研究民族地区产业链扩展过程中财政金融的机制,正是我们民族财政研究会在新世纪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财政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环节中,跳出预算的框框,我们的财政研究才有现实指导意义,才能真正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振兴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三个代表”的思想。
标签:农业论文; 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三农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