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管理重心转移的路径与启示_企业管理论文

西方企业管理重心转移的路径与启示_企业管理论文

西方企业管理重心转移的路径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心论文,路径论文,启示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西方企业管理发展的历程,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即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管理的重心相应地发生阶段性的转移,这不是人为的或偶然的。其大致的路径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企业内部的“生产”;20世纪60年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向企业外部的“市场”转移;到了20世纪70年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又转移到企业内部的“理财”;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管理的重心是“战略”。西方企业管理重心转移路径的规律性对我国企业成长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西方企业管理重心转移的路径

20世纪50年代前,即早期的卖方型市场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管理的重心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产品的大量生产。从20世纪初泰罗的工作研究及其科学管理的推广运用,到法约尔的经营管理、韦伯的组织管理,乃至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等都是基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应运而生的;甚至“二次”大战中产生的后勤保障学、运筹学等都普遍为企业所运用,以恢复战后经济,加速产品的生产。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战后经济全面恢复、经济的高涨发展,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导致了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市场开始由卖方型市场向买方型市场转变,市场上竞争力量开始形成,竞争的作用开始体现,企业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原来只顾生产效率的提高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情况,企业要考虑的事情不能仅局限于“生产”,企业为保有既得市场和争夺新市场而绞尽脑汁,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管理的重心自然由内部的生产效率问题而转向了外部的市场占有问题,企业占有市场,就有了生存的土壤,失去市场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此间,市场营销理论及方法的产生为企业赢得市场而大显身手;研究如何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如何占领市场、守住市场、开拓市场等早期的战略理论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程序。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石油危机的产生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即使根据市场信息生产出了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但产品却卖不出去,原因是在完全的买方型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需求有了选择的空间,其讨价还价能力不断壮大,低价格成了诸多消费要素中的最终决定因素,因而迫使企业思考如何降低成本而以低价格竞争制胜。于是企业管理的重心又从“市场”转向了内部的“理财”,十分注重长期投资、促进技术进步而达到最佳规模批量下的企业总成本最低。此间,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和对内部条件系统分析(SWOT分析)之上的经营战略理论逐渐兴起,并很快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理论。保证了企业既要抓住有利于发展的机会,同时又避免可能出现不利于发展的威胁,以己之优势攻竞争对手之劣势,从而在竞争中制胜。

进入20世纪80年代,社会物质产品空前丰富,加之全球经济市场一体化趋势,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逐渐转变为多样化的买方市场,企业间的竞争较70年代更加激烈,企业面临的环境呈现多样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任何一种科学新发现或新发明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周期日益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国际市场上将不断推出小批量、附加价值高的新产品,从而使得生产设备和产品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这一新的客观事实,促使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的领导人必须高瞻远瞩,具有发展战略观念,探索和预见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以迎接和适应新的挑战。

第二,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向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水平发展。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今天可能受到顾客的欢迎,明天也许就不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迫使企业更要着眼于满足潜在的和未来的需求,才能稳定地生存和发展。

第三,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时刻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造成新的威胁。每一个企业必须预测到这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并随时能够作出应变反应。否则,就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四,竞争是世界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各国企业为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使生产中耗费的物化劳动、活劳动得到补偿,利润得以实现,在激烈地进行着竞争。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在相关领域内的垂直竞争,如新兴工业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就占领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开展的激烈竞争,也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在相同产品、相同部门市场或替代产品市场的水平竞争,如美、俄的太空技术、核技术竞争,美、日的电脑、汽车等产品竞争。今天的国家和企业,不论是发达国家的,还是新兴工业国的,或是发展中国家的,都毫不例外的面对来自明天的竞争挑战,谁也不能绝对保证自己将成为未来利益的享有者,只有正确的经营战略决策才是唯一的保证。

第五,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范围和内容日益复杂。现代化大生产的企业经营,已经从过去单纯抓生产和销售工作扩大到一个包括市场需求研究、环境条件分析、制订经营战略、开发科学研究、进行科技开发、深化产品研究、加强生产管理、改进包装运输、强化批发零售、全面市场服务、快速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的动态循环大系统。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形成了一个从市场开始到市场终结的经济循环,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脱节,否则,就会产生“瓶颈”现象,使整个企业系统效益受到影响。

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如何正确把握并主动适应未来的环境变化,已成为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现实证明: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是否能时刻紧紧把握它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变化。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的:“对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像是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毁,也不无耗尽燃料之虞。如果对于将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方向,对本企业的未来形势没有一个实在的指导方针,不管企业的规模多大、地位多稳定,都将在新的革命性的技术和经济的大变革中失去其生存条件。”于是,20世纪70年代成熟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理论在美国及其他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和推广,企业管理的重心纷纷向“战略”转移。时至今日,企业管理进入了战略制胜的时代,企业牢牢把握“战略”这个重心已成为企业命运之关键。

90年代后,基于Internet、电子商务、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进一步加剧,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企业与持续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在增加,所以企业管理重心只有紧紧把握“战略”,才能免于被淘汰的厄运。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的重心是“战略”,进入21世纪,仍将是以“战略”为中心,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将会产生新的突破和发展,“战略”的含义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21世纪战略的中心含义是“速度”,即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价值观需要的公司,未来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满足消费者价值观需求的公司,即战略的内涵将是“速度”。以速度取胜意味着企业将对价值链中的各项职能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整与重构,以达到企业各个环节全面为“速度”服务。这是企业的系统工程,成功与否将对企业的未来生存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我国企业管理重心转移过程中的误区

纵观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实质的发展只经历了改革开放短短30余年,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健全,市场竞争环境复杂多变,政策法规和竞争规则还未完善。现实说明我国企业不能依靠单一模式发展,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依据环境的变化,采取适应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使管理的重心与变化的环境达到动态平衡。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一方面,企业面临着不少发展机遇,如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的各种产品市场的增长;另一方面,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和不利因素阻碍着企业的前进步伐,而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矛盾和误区,并对其加以纠正或克服。

1.国外管理理论“拿来就用,一用就错”。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涌入了我国,国内产业领域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习先进管理理论的热潮。诚然,西方企业管理理论是很有价值的,但我国企业却一次又一次重蹈“拿来就用,一用就错”之覆辙。因为,从我国企业管理基础上看,与西方发达国家毕竟存在几十年企业实践的历史空档,缺少理性成长的历史铺垫,容易以“引进”为价值取向,步入非理性成长之路,而终显自身的先天不足,导致西方企业管理理论难以指导中国实践的尴尬境况。

2.企业管理重心不专一。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政府仍然是最大的所有者,企业的重要战略决策如并购重组、领导人变更都需要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往往是管理者的主要目标;政府干预过多、法规不完备,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自主决策上和发展市场竞争能力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干扰。企业普遍带有“运动型”的特点,政府的发展重点迁移、产业政策变化就足以改变企业的管理重心。这种频繁的转变混淆了企业的视野,消耗了企业的精力,浪费了企业的资源。在政企分开的前提下,我国企业只有沉下心来研究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管理重心,一以贯之,长期坚持发展,才能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专长,最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决策随意性强。我国企业家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决策理论指导,很少用系统全局的观念考虑企业的发展。企业家凭着自己多年来的直觉经验“跟着感觉走”。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非理性因素的驱动而步入管理误区,如在现实中常见的机会误区、扩张误区、多元化误区等,这不能不引起企业管理者的警惕。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结合国情、厂情,依靠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确定企业管理发展的重心。

4.企业竞争致胜的赌徒心理。我国有学者曾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致胜法宝分为三类:(1)寻租能力,即拉关系、抢资源的能力;(2)一招鲜,即一招致胜,以点子新颖击败对手;(3)战略致胜,即树立战略导向,强化内部资源和创新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由短缺经济走向饱和经济,企业之间的全面竞争不可避免,而制定与实施战略的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发展空间。我国企业要想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中取胜,就须放弃过去纯粹追求一招鲜的赌徒心理和凭借土地等稀缺资源来获取超额利润的寻租手段,而要以“战略”为管理重心。战略规划作为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三、我国企管重心应该转移到“战略”阶段

通过研究西方企业管理重心转移的路径可以看出,导致管理重心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竞争环境的变化。以西方企业管理重心的“四个阶段”为参照,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早期的以“市场”为重心的阶段,但已有部分先进企业已具备“理财”和“战略”重心阶段的部分特征。这种管理重心的多样性,一则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二则说明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国际竞争中,一般认为“一流企业作战略,二流企业作营销,三流企业作产品”,这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阶段的标准。世界500强企业大都已进入战略规划阶段。而在我国,企业尚未广泛应用战略来规划未来的发展,研究表明,那些应用了战略规划的企业要比未应用的企业具有更好的绩效。

当前,我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企业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面对的竞争对手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西方企业管理重心普遍已进入“战略”阶段,而我国企业家的思维还停留在早期重心的阶段,以此与西方企业相抗衡,显然没有制胜的把握。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企业管理必须转移到以“战略”为重心的阶段上来,最起码企业家的思考方向和思维层次必须先期达到“战略”阶段。在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时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施战略规划对企业绩效具有正面作用,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企业通过实施战略规划,可以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理念,有助于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还可以加强普通员工和中下层管理人员的参与意识,促进企业内部的沟通,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因此,转型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战略规划,并且从理念、内部资源分配、沟通与参与等方面提高战略规划的质量,以期获得竞争优势。

标签:;  ;  ;  

西方企业管理重心转移的路径与启示_企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