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思想对党建理论贡献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贡献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发表后,在全国各界均引起强烈反响。理论界积极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大家一致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对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本文就“三个代表”在党建理论上的贡献综述如下:
一、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对党建重要意义的研究
学者们一致认为“三个代表”的提出是深刻总结我们党80年历史经验、紧密联系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1、针对性。南俊英认为“三个代表”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三个代表”主要针对:(1)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阶级斗争力量的对比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2)国内改革和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3)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中存在诸多困惑。(注:南俊英:《论“三个代表”的科学精神》,《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温乐群认为“三个代表”的提出基于党所面临的考验和挑战,这些考验和挑战归纳起来有:(1)两个方面:党外和党内两方面对党执政地位带来的冲击。(2)三个因素: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冲击;改革过程中社会转型的冲击;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不足。(3)四个层次:价值危机、政绩困局、阶级基础变化和党的自身状况变化的挑战。(注:温乐群:《坚持“三个代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前线》2001年第6期。)
2、时代性。包心鉴指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时代内涵体现在三方面:(1)为全党深层次汲取前苏联东欧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指明了正确方向。(2)为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时代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指明了正确方向。(3)为我们党在市场经济严峻、尖锐的考验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注:包心鉴:《“三个代表”思想:应对时代挑战的政治内涵——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二、关于“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新发展的研究
(一)对“三个代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总体性概括
对“三个代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进行概括,是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一致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崭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是对我们党80年历史经验的新总结。(2)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3)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注:郑必坚:《“三个代表”论述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民日报》2000年5月18日第3版。)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三个代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进行了概括。
龙士云提出“三个代表”在对社会基本规律的本质与现象、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无产阶级政党的行为目标与价值主体等关系的认识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的里程碑,为新世纪党的建设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指明了方向。(注:龙士云:《“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的里程碑》,《理论月刊》2001年第10期。)
石国亮分析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指出,江泽民运用创新思维,从前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党建理论中抽取提炼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利益这三个制约党建的基本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概括。“三个代表”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全部内容,既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又反映了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思想基础,也体现了党的性质、目标、任务和党建的具体途径和检验标准,是一个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科学体系。(注:石国亮:《“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党建理论的创新》,《探索》2002年第2期。)
贾小明从党建哲学意义上指出,“三个代表”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表现在:(1)“三个代表”依据唯物史观首次科学全面地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内涵;(2)“三个代表”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相互联系、内在统一;(3)“三个代表”以历史的、发展的、未来的眼光观察党的发展,突出强调“始终代表”;(4)第一次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对党建问题进行全新的思考。(注:贾小明:《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党建哲学意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南俊英从理论创新角度出发,归纳出“三个代表”的三点创新:(1)对党建目标的创新,打破了以往目标侧重政治性、阶级性的思维定式,扩展到经济文化方面。(2)对党性原则表现形式的创新,从社会发展规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作用,从共产党的进步本质的角度,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3)对实现途径的创新,不仅实现了维护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途径的创新,也体现了如何把党建设好的途径创新。(注:南俊英:《论“三个代表”的科学精神》,《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张明军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出发,指出“三个代表”思想与经典的共产党建设理论相比,突破了本体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思维创新,表现在:(1)在对共产党的认识上,从本体静态上定义共产党转为从功能动态上概述共产党;(2)在对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上,由主要从政治上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转为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全方位反映共产党的先进性;(3)由通过纲领间接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转为从功能动态的角度直接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注:张明军、王敬川:《试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维创新》,《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有学者从“三个代表”的本质内涵出发,认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体现在:(1)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不断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全面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2)是我们党迎接时代挑战的根本保证,凸现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政治意义;(3)深刻揭示了党在复杂局面中统揽全局的内在要求,保证党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列;(4)全面阐发了新时期加强党建的目标、标准和途径,是衡量党的建设得失的根本标准。(注: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光明日报》2001年2月13日B1版。)
郑永廷从“三个代表”超越现实的特点出发,认为“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其特点有(1)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赋予理想信念以时代特征。(2)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明确了理想信念的现代指向。(3)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突出了理想信念的中心内容。(4)坚持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的统一,深化了理想信念的现代功能。(注:郑永廷:《理想信念的丰富与发展——兼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现代社会功能》,《探求》2001年第1期。)
(二)从具体内容上论述“三个代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概括
1、“三个代表”是对党的先进性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党的力量的全部所在。学者们认为,“三个代表”突出强调了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对党的先进性作了新概括,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刘建明认为“三个代表”思想是从党的建设的角度提出来的。“三个代表”是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概括,第一次准确、全面、完整地提出了党的先进性标准。做到了这三个方面、代表了这三个方面的先进性,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否则,就不具备这种先进性。(注:刘建明:《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概括》,《党建与人才》2001年第12期。)
管怀伦认为江泽民“三个代表”是对党的性质理论的全新探索与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关于党的性质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三个鲜明特征:(1)形式特征:由原先实质的“一个代表”到以“三个代表”概括党的性质,对以往的理论表述形式是一次重大突破和发展。(2)本质特征:把决定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条件由阶级性转换为党能否始终具有先进的代表性。在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阶级性的同时,着力强化与强调党的先进性。(3)时代特征:“三个代表”是中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的惟一答案。(注:管怀伦:《中共三代领导人对党的性质理论的探索与贡献》,《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S1期。)
任彦申认为“三个代表”即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党的先进性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特征都是“三个代表”。他认为: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体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志。党的先进性,最终体现在党领导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上。“三个代表”的要求,对党的先进性赋予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富有时代精神的内涵。(注:任彦申:《充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价值》,《党建研究》(京)2000年第9期。)
宋贵伦指出,“三个代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同党的性质有机结合的产物。具体表现在:(1)突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把生产力标准直接引入到党的性质的表述中来,赋予党的先进性以坚实的实践特征。(2)提升文化的历史作用,把文明标准直接引入到党的性质的表述中来,赋予党的先进性以突出的社会特征。(3)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把群众拥护标准直接引入到党的性质的表述中来,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人民特征。(注:宋贵伦:《“三个代表”:不丢老祖宗的新话》,《求是》2001年第6期。)
有学者从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最基本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党的先进性:(1)从党与生产力的关系角度来看,“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从生产方式演变的本源上揭示了党的性质,解决了党的先进性的判定标准问题,使党的先进性更加具有时代特征。(2)从党与文化的关系角度来看,把党所领导的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纲领提了出来,表明了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待先进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根本态度。(3)从党与人民利益的关系角度来看,“三个代表”沿用了党与人民利益关系的一贯表述,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根本宗旨的精髓和内涵。(注:礼平:《新概括新发展新要求——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解放军报》2000年7月26日第1版。)
谢晓萍指出,“三个代表”最本质的要求、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它的先进性,就是它与时代同行的根本属性和进取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精神基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核心。(注:谢晓萍:《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的着眼点和出发点》,《理论月刊》2001年第10期。)
2、“三个代表”是对工人阶级先锋队理论的新发展
邢贲思概述了“三个代表”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原因:(1)新时期工人阶级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历史地位;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不仅继续保持,而且不断发展;党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性没有变。(2)工人阶级具有其它阶级所没有的两大基本特征,这是党的先进性的阶级基础;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指导,这是党的先进性的理论基础。(3)一大批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党的阶级基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不变的根本保证。(注:邢贲思:《“三个代表”要求和党的先进性》,《人民日报》2001年7月17日第9版。)
3、“三个代表”是对党的建设标准和目标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学者们认为,“三个代表”是目标、途径、保障的完美合一,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它的提出为衡量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自身修养和领导水平提供了重要标准,同时又是衡量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汪寿祥比较了“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指出两者之间一脉相承,有“两个一致,三个统一”。(1)思想前提一致:实践。(2)精神实质一致:创新。(3)统一的目标导向:社会全面发展。(4)统一的核心内容:发展生产力。(5)统一的价值取向:人民利益。(注:汪寿祥:《“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的科学思想一脉相承》,《求实》2001年第10期。)贾顺梅也指出,“三个代表”秉承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时代特点的新视角;发展了“三个有利于”观察问题的新思路;在价值取向上和“三个代表”具有一致性,但着眼点更高、更丰富。(注:贾顺梅:《论“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的统一》,《实事求是》2002年第1期。)
潘宗白侧重于分析“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的相异处,指出两者虽根本基点一致,但也有区别。“三个有利于”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作标准问题,“三个代表”强调党的建设问题,具体体现党的建设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三个代表”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党的建设上的创造性发展,是检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注:潘宗白:《“三个代表”思想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领导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
有评论认为“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对这一伟大工程总目标高度、精炼的概括。丰富了党建总目标的内涵,进一步解决了实现总目标的方向、途径问题,明确了基本任务和要求,使实现党的建设总目标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对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党的建设总目标并体现到党的各方面建设中去,作出了科学回答。坚持沿着“三个代表”的方向前进,实现党的建设总目标就有了基础,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的伟大创新》,《求是》2001年14期。)
王久高认为“三个代表”为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三个代表”的核心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一步提炼、升华,使之从执政党的“治国”方针上升为“治党”方针,上升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而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远大目标、根本标准、内在要求和正确方向。(注:王久高:《江总书记七一讲话解读之三:三个代表建设党》,《北京晚报》2001年7月4日第2版。)
高印认为“三个代表”是检验和评判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是我党的灵魂和准则。“三个代表”第一次把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与为人民服务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解决了执政的共产党如何保持先进性的重大课题;揭示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就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与实现广大人民利益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注:高印:《“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灵魂和准则》,《支部建设》2001年第10期。)
马冀从政党政治功能的视角对新时期党建的现代化进行了透视。党建现代化是党的性质的内在要求和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必要保证。“三个代表”从根本上指明了中共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执政思路,对党建现代化的规律进行了探索,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实现党的现代化来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注:马冀:《从“三个代表”思想透视新时期党建的现代化》,《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李锡炎对“三个代表”的认识有一个新的角度,他认为“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对党的领导规律的新概括,是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党治国方略和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新发展。具体有六个方面:(1)先进政党与人民群众相统一的领导活动主体规律;(2)先进政党应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国和世界进步潮流的领导活动导向规律;(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活动价值取向规律;(4)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领导活动全过程的领导活动一般规律;(5)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广阔道路的经济建设领导规律;(6)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建设领导规律。(注:李锡炎:《三个代表是党的领导规律的深刻昭示》,《理论前沿》2002年第11期。)
三、关于“三个代表”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内涵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和实现自身使命规律的科学原理,是指导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思想武器。学者们认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同党的建设新的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自邓小平理论之后对党建理论新境界的又一次开拓。
1、一脉相承说。“三个代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坚持了贯穿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又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要求,赋予这些基本原理以新的思想内涵,更为鲜明、集中地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的本质要求。王守光认为,“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一脉相承。第一个代表是在新形势下坚持和阐发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党建理论的最为根本的现实基础与哲学前提;第二个代表,则把文化建设从党所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工作,上升到党的建设的本质层次和政治方向上来,这是鉴于科学和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得出的重大理论提升;第三个代表重申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根本目的,进一步摆正了党作为人民群众公仆的基本位置,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党建理论一脉相承的坚持和新发展。(注:王守光:《新概括新发展新要求》,《发展论坛》2000年第7期。)
2、结合说。有学者认为,“三个代表”思想创造性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党建领域,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新时期国情的结合。(注:《“七一”讲话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来自民主党派的声音》,《光明日报》2001年8月20日A1版。)
3、创新说。吴杰明认为“三个代表”基于时代前列、世界眼光和历史沉思的基础,通过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构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更为鲜明、集中地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的本质要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新的理论内涵,把党建理论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更为清晰、更为完整、更为系统的战略方向和战略思路。(注:吴杰明:《为什么说“三个代表”要求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人民日报》2001年8月27日第1版。)
余常德认为“三个代表”所论述的不是党建的一般问题和具体问题,而是统率这些问题的有关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等党建根本问题,通过把党的建设中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辩证地构建了党建根本问题的科学体系。(注:余常德:《“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四、“三个代表”为党的建设和做好党的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1、纲领说。“三个代表”涵盖了党建的各个方面和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建的伟大纲领,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1)以“三个代表”为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在于“三个代表”。党必须从时代要求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建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造。(2)以“三个代表”为执政之基。“三个代表”即三块基石,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党执政的物质基石,否则党就没有资格执政;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党执政的思想基石,否则党就没有能力执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石,否则党就会丧失执政的基础。(3)以“三个代表”为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搞好党群关系,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是党在新时期的又一大考验。党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意义上作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注:文选德:《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学习导报》2001年第8期。)
2、原则说。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搞好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三个代表”所体现的原则。(1)示范性原则。领导干部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有没有一支高素质、德才兼备的党员队伍关系到党能否真正有资格成为“三个代表”,能否真正落实“三个代表”要求。(2)创新性原则。紧密联系发展的新形势,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当好“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党的思想、理论、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上需要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也必须创新。(3)全面性原则。“三个代表”是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以“三个代表”为要求加强党建,就必须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全方面加强,并以“三个代表”为准绳全面检查党的各方面建设。(4)为民性原则。当好“三个代表”最关键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内在的、持久的行为,而不是被动的、外在的、短暂的行为。无论是先进生产力还是先进文化,最终都应围绕人民利益。(注:陈远章:《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综述》,《党政论坛》2001年第2期。)
3、要点说。林尚立指出,根据“三个代表”的思想和精神,围绕党的先进性、代表性、领导力、凝聚力和权威性,新时期党的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要点:(1)明确价值目标;(2)树立党章权威;(3)领导的制度化;(4)开拓组织空间;(5)关怀社会;(6)激活基层组织;(7)规范人才培养;(8)强化党内民主。(注:林尚立:《政党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发展》,《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4、精神说。“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核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发扬五种精神:(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2)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3)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4)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5)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注:王正伟:《论“五种精神”》,《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5、措施说。马国钧指出,按照“三个代表”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改革不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习惯和作法,探索与其相适应的途径和措施。具体有:(1)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武装全党,实现党员队伍素质的现代化。包括三方面: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用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丰富全党;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全党。(2)切实完善新形势下党的政治活动制度,实现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包括: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制定科学的路线和政策;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切实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按制度办事,把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要求落到实处。(3)按照依法治国方针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实现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注:马国钧:《以“三个代表”为纲领全面加强党的现代化建设》,《学术交流》2000年第5期。)
6、践行说。于学强提出,新时期衡量“三个代表”的标准应该是社会实践。“三个代表”思想贵在践行。(1)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基本前提;(2)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应有之义;(3)搞好党建中的三项基本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充分体现;(4)提高每个党员的自身素质是践行“三个代表”的起码要求。总之,“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理论先进性与实践先进性的统一以及党的自身建设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注:于学强:《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把握“三个代表”的时代内涵》,《实事求是》2002年第2期。)
标签:党建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科学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